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矛盾一:想象世界vs.现实世界

孩子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想象世界里的,而不是在我们成年人认为的“现实世界”。

为什么说是“成年人认为”的呢?因为成年人的想法不一定就是对的。

孩子说:“爸爸,我想看恐龙。”

这个恐龙可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但是,如果去不了博物馆,你在被子里用拳头假装的“恐龙”,也是恐龙。

孩子是生活在想象世界里的,但这不是矛盾产生的原因。

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成年人很难“回到”想象的世界里。

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会觉得:“这有什么用?”

但如果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谁又没有过想象的世界呢?

孩子都爱玩过家家,

他们在这个游戏里通过想象来构建世界,构建他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

这个游戏随时都可以开始,不是非要买一套玩具。玩具商店会卖一些成套的情景玩具,做一系列角色,当然如果有能力也可以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对想象力的固化。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就会发现他们拿几颗小石子、几根小树枝,就可以开始玩过家家了。

石子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动物,一会儿是士兵,一会儿是野兽……想让它们是什么都可以。

所谓“想象的世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玩”

而“现实的世界”,是“做事”,是逻辑和道理

记住:

孩子的语言是“玩”。

这时候你脑子里的“警察”(容易引发“焦虑、评判”的“小我”)就跳出来了,它迫不及待地问了两个棘手的问题:

问题一,光玩怎么行!玩能当饭吃吗?

其实,真能!

第一点,孩子们在想象的世界里玩耍,是一个高效学习的过程。

就像过家家,孩子们在玩中能够学会表达、倾听,学会构建复杂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和其他人协作。

而且,这些东西,在“玩”里学,其实才是唯一的正路。

不信?你把孩子按到椅子上听你“讲课”,讲如何和小朋友好好玩耍,如何表达,如何倾听,看他能学会不?

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之一,是邻居樊明阿姨家“小蜜蜂”大战“大笨熊”的游戏。

那时候物质贫乏,樊明阿姨不知从哪里搞到了一大套塑料积木。我和她儿子就用积木搭了一个比我们还高的大“蜂巢”,我们是足智多谋的“小蜜蜂”,她是蠢笨的“大笨熊”,“大笨熊”每次进来“偷”蜂蜜时都会被我们蜇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这个游戏,百玩不厌。

我后来的幽默感和自信心,大抵和这些经历有关。

所以,第二点来了,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和自信心!

想想我46岁了,回忆童年能有着这样美好的经历,也算人生赢家了吧!

所以我在家里一直备着一套玩具地垫,孩子们可以搭成屋子,搭成隧道,在里面玩各种游戏。他们是武士,我是入侵者,可怜的入侵者每次都失败,只能落荒而逃!

仨孩子拿地垫搭建“城堡”,然后自导自演

你问——你还没回答“玩能不能当饭吃”的问题!

别急。

我和孩子们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他们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大关丁”。

大关丁喜欢玩,喜欢吃“糖堆儿”(天津话:糖葫芦)。后来家道中落,从吃糖堆儿到做糖堆儿,从借钱买“山里红”(山楂)走街串巷开始,到靠自己重新站起来,这故事有趣得很,也励志得很。

看,会玩,能安身立命。

也就是说:玩能当饭吃!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回到根本,孩子在“玩”里所学习和锻炼的能力——从创造力、执行力,到与别人合作、解决纠纷……哪一个不是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呢?

问题二,但光有这些能力不够啊,还得能“做题”啊!

我在《力量从哪里来》那本书中分享过一个例子:

2020年要开学的时候,我们准备买一辆二手车。

10岁的安迪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买一辆坦克?”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胡闹!买什么坦克?”

后来我想,为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我放下了“胡闹”的想法,问他:“你为什么想买坦克呢?”

安迪说:“坦克很酷!你要是开坦克送我去上学,那我就是全校最酷的学生啊!”

听到这句话,我完全能够体会到这份想象带给他的喜悦。就是!多酷啊!

于是我说:“我同意!那咱们讨论一下。你看街上没有人开坦克,为什么那么酷的一件事情却没有人做呢?”

他开始查资料,过了一会儿告诉我:“因为坦克太沉了,会把路轧坏;坦克有履带,履带会把地面弄坏。”

我说:“那我们看看有没有带轮子的坦克。”

他又去查,的确有带轮子的坦克,还有几万美元的二手坦克,价格和小轿车差不多,并非不可接受。

但是他有了另一个发现,大家不开坦克的主要原因是耗油!按照他看的那款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和网上相关数据,他核算出该坦克的耗油量约是一般轿车的40倍,是一辆混合动力车的80~100倍。

计算一番,讨论一番,最终放弃了买坦克的计划。

你看,信息检索能力与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是不是都锻炼了!

所以,“玩”说到底是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不仅可以学,还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

最后,允许我拔个高:

会不会玩、有没有想象力,其实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如果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其实延续了童年时期的丰富想象力,一直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从凡·高、贝多芬,到凡尔纳,无一例外,他们都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探索和表达,才有了那些了不起的视角与艺术作品。

科学的发展,也都是来自这些充满想象力的问题。爱因斯坦和费曼就是经典的例子。

前面安迪研究坦克的例子,也是一个典型科学探究的过程:他先有了问题,接着提出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开始,去找数据,证明或者推翻假设。

所以,当孩子和你说要一起玩的时候,真的是向你伸出了一根橄榄枝,是在提醒你从“动物”变回“人”呐! 4KBq28DAyZgdoI4V491Q7a3xVv6xwSVWBVxsARKDLkA0jSCJy+TiEEQNIBLbyb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