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reface
卷首语
金融体系要更适应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新需求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香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走出去”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海外投资业已成为我国企业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全球竞争、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从全球化、一体化转向区域化、碎片化,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正经历从人口相对年轻化阶段向老龄化阶段转变的关键十年。从国际经验看,这十年很可能是中国的投资者着手为未来配置优质资产的重要时间窗口。

目前,中国已经宣布希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截至202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是2002年的近百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均稳居全球前三,对外投资大国地位成为中国进一步进行全球布局的坚实基础。此外,由于经济转型、中美利率周期差异等原因,我国寻求配置海外金融资产的需求在稳步增长。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以更大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与其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优质资产配置。

在新形势下讨论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立足新的环境,支持中国的优秀企业主动进行跨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提升自身应对全球冲击的能力。过去40年,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外资吸引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将其与中国的市场优势相结合。彼时,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动员境内储蓄、吸引境外储蓄。而当前,全球格局出现重大调整转变,在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新环境的过程中,金融体系需要更加灵活地适应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新需求,把握中国企业进行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的客观需要,在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的同时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一个鲜明的案例是,30年前,日本的一部分金融机构还沉醉在当时日本经济可能会继续高增长的迷雾里,只投资日本本土资产,后来随着净息差不断收缩,其经营出现问题,被整合并购而退出市场;还有另一部分金融机构则主动进行海外配置,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经营状况,从而平稳地走过了“失去的30年”的艰难时期。

目前,中国的金融对内部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外的开放也成效卓著,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以及内地和香港的各项互联互通的成功运行,有效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如果说过去40年,中国企业做国际化配置和跨市场供应链布局只是一个可选项,那么在当下,中国企业进行跨市场供应链和产业配置已成为必选项,是应对新的国际环境挑战的生存需要。当前,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但是金融业似乎并未及时灵敏地跟进这一趋势,因此,中国金融机构势必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特别是以更大的金融开放力度来支持企业进行跨市场投资布局的便利化。

vbbXIHpBCXACa59ExYMIBa10i0YMd0FYnp86b7xtEDr1/ueaAkPVUJo4hrOFZ4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