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教育通常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从出生到成年,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时间最多,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家长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扮演好家长的角色。那么,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呢?
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楷模,其言行举止、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不影响着孩子为人处世的标准。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学历、家庭经济条件没有必然联系,更多是和家庭朴素的价值取向相关。
欧美国家很多家庭都会在家里开辟一个叫family room(家庭室)的空间,家人每天在这里相聚聊天,平等对话。所有家庭成员可以针对各种问题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不分高低对错,但鼓励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以此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交谈结束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大家都有自己的阅读时间,书本成为家庭里每个人独处时的最佳伴侣。家长和孩子相互勉励,共同进步,读书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叫“Like father,like son.”,即“有其父必有其子”。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希望他们在学习上更具自主性,那么作为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就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比如你希望孩子读书,那么你坚持读书了吗?你希望孩子不要玩手机,你有没有放下手机?你希望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你有没有陪伴他们去探索山川河流,去登高望远?
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点点滴滴去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顺利地走入社会,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如今,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读世界名校,希望他们通过上名校找到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能力各不相同,成长的路径也会因人而异。在不少国外家庭的教育观念里,顺应孩子的兴趣,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多元化的成长已成为共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去读工商管理或者金融工程等热门专业,有的孩子智商高,有的孩子情商高,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有的孩子则慢熟晚成,步入社会以后才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时区。
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教育更加鼓励孩子把兴趣、潜能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的目标和路径,孩子得以持续不断地进步,最终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和立足点。西方的家长一般不强求孩子上名校、学钢琴或者练舞蹈,大部分家庭会量力而行,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借助可能的资源帮助他们追逐自己的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用同一种模式去塑造所谓的“好孩子”。
教育需要适应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充分地赋能和相信孩子,给他们以“自由的责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在培养孩子时,最应该给予孩子的就是我们的爱,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们应当给予孩子探索的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样的孩子,往往后劲更足,持续性更强,前景更好。
重视孩子的兴趣,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国外家庭教育理念之一。德国的中小学在新学期开学时,学校会组织家校沟通会,请家长、学生和老师一起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兴趣爱好情况。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所长,大家一起探讨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以后愿意做什么,学什么科目合适,三方会一起沟通,力争达成一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这句话,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强加给孩子一个兴趣,告诉他必须做这件事。家长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天性,找到孩子擅长的方向,帮助他建立自信,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人才的竞争也是家庭教育的竞争。鉴于这一点,提升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育儿观念,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尊重他、爱护他、陪伴他、引导他,才能让他不断成长,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赛道,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起父母时,他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