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青少年依恋的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如果孩子的养育者是充满爱和滋养的,能够时刻在孩子身边,能够觉察、回应孩子的需求,能够从孩子身上体会喜悦,能够在孩子难过、受伤或生病时提供支持,孩子就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们因此能信任大多数人,相信亲密的关系是愉悦的,是可以提供安全和安慰的,相信他们自己是可爱的,值得拥有美好的关系。同时他们也相信,自己进入社会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仍旧可以在他们遇到难题、感到恐惧或生病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安慰和支持。

这样的孩子通常可以与同龄人发展良好的关系,也可以与老师、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同龄人关系良好源于他们重视这些关系,能够接受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差异。通常他们不评判他人,具有灵活性,甚至有能力毫无惧色地接受他人的拒绝。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具有伤害性或会削弱自信心的挑战,他们也能够在父母,或其他体贴的成年人的支持和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学会走路、掌握语言之后,能够使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连接自己的感受,并在不失控的情况下表达出来。这样的孩子有能力感受愤怒、悲伤、焦虑、恐惧的情绪,并不会过度反应。他们相信自己所表达的感受会被成年人听到,自己会得到安慰。他们知道如何在必要的时候安慰自己:可能会在睡觉、半夜惊醒、生病或害怕时用毛绒玩具、某块特殊的手帕、某件衣服或其他玩具来安抚自己。当自己远离家庭或者发生了让人不安的事情时,他们也知道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让其他成年人为自己提供安慰。他们更喜欢父母的安慰,但是当父母不在身旁时,他们也有能力认识到大部分成年人是安全的、令人安心的。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社交、学业和情感方面通常都非常成功。他们会将依恋关系转移到同龄人身上,通常会选择健康、成功的朋友及恋爱对象。年龄稍大一些的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拥有更多相互性的关系,能够彼此支持、彼此协商、彼此妥协。他们能够在恋爱关系破裂之后恢复正常。他们也许会向同龄人寻求建议和安慰,但是会在高度紧张或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和抚慰时回到父母或其他养育者身旁。他们既能够做到尊重权威,也能够在具备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感之后,以尊重的方式挑战权威。

前段时间,我以前的一位来访者介绍其女儿来我这里。这位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解决了依恋问题,她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刚刚与交往很久的男友分手,似乎有些抑郁。当我见到这个女孩时,她衣着得体。我发现她不仅是个好学生,还交友甚广。与男友分手让她悲痛不已,她开始失眠,食欲不佳,这些都是抑郁的征兆。她能够体会到自己被拒绝的痛苦。然而,她也能够与支持自己的朋友交心,能够继续保持社交,同时在各类活动中收获喜悦。她哭得出来,感受得到自己的痛苦,同时也在拿回对情绪的掌控权,并恢复交流。在治疗过程中,她探索了与前男友的关系,并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确有问题。几个月后,她觉得分手的问题已经解决,也认识到走到分手的地步,两个人都有责任。我相信她会运用这份觉察为下一段关系另觅良人。她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从失落和拒绝中重新振作。

这就是在童年和青春期拥有安全型依恋对我们的帮助,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在童年时就获得的。

焦虑-矛盾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不认为成人或同龄人是可靠的、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们的主要养育者非常不可靠。他们对他人的拒绝和阴晴不定非常敏感,正因为这份敏感,他们经常误解朋友或其他成人的行为。同时他们掌控情绪的能力也很弱,当他们揣测自己的朋友、老师或其他人没有关注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极端愤怒的反应。

处于愤怒状态时,这些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养育者、老师或朋友出言不逊、大喊大叫,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愤怒的感觉如此强烈,其他所有渴望关爱、需要他人的感受都被倾覆了。但等到愤怒平息,对他人的需求和对关怀的渴望就会重新浮出水面,这时他们又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试图重新连接那个被他的愤怒推远的人。对于朋友和其他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方式最初可能会奏效。但是愤怒的戏码如果反复上演,朋友们最终会离开,老师也会将这样的孩子视为班级的难题。

艾米是一个由单亲母亲抚养的8岁女孩。她的母亲总是担心自己的男友,总是在跟朋友或艾米的外婆“煲电话粥”。这位母亲交往过很多男友,艾米实在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不能和一个人稳定地交往下去。艾米有时会对母亲非常愤怒,但又会害怕母亲离开自己。她最想要的不过是母亲能多陪陪她,当母亲有时间陪她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她再开心不过了。

艾米从去日托所开始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不愿意离开母亲,白天在日托所的时候也一直想着母亲,好奇母亲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能陪在自己身边。由于愤怒、胡闹,她在日托所惹了不少麻烦。她也试图表现好一些,但是一旦老师开始关注其他孩子,她就会制造一些问题,将老师的关注吸引回来。

在学校,艾米与其他孩子有很多矛盾,她并不受人喜爱。一位名叫帕特丽夏的女孩来到艾米的班级,艾米跟其一见如故。她们很快成为最好的朋友,课间一起玩耍,甚至课后也形影不离。艾米非常开心,直到有一天,她来到学校,看到帕特丽夏正在跟其他女孩玩耍。艾米顿时怒发冲冠,想都没想就冲向帕特丽夏,并告诉她,自己恨她,永远不想跟她做朋友了。尽管帕特丽夏不明所以,但是仍旧向艾米表达了歉意,也不再跟其他女孩说话了。那一天帕特丽夏一直陪在艾米身边。然而当帕特丽夏告诉母亲这一切时,她的母亲却告诉她,有别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艾米的占有欲太强了。帕特丽夏的母亲看到艾米限制自己的女儿后,开始邀请其他女孩,最终斩断了帕特丽夏和艾米的友谊。艾米每天都给帕特丽夏打电话,试图让其离开其他女孩,还给帕特丽夏带了糖果等礼物……最终,艾米认为帕特丽夏就是一个混蛋,也不再尝试与其交好了。

艾米的这一模式也存在于她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而且,她一旦认为老师没有给她足够的关注,就会对老师产生愤怒的情绪。

像艾米这样的孩子,身上具有的依赖和苛求行为会导致生活中的其他孩子及成人拒绝他们,进而强化他们觉得自己不可爱,以及其他所有人都不值得信赖、无法理解自己、无法陪伴自己的信念。这样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格中的信念就会变得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到了青春期,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就像艾米,会在学校出现学习问题,行为会被老师和父母视作异常,他们还会与其他青少年出现尖锐的矛盾。他们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会表现出更具攻击性的行为。尤其在感到被忽略时,他们在关系中会越发想要操纵对方,也会继续保持依赖他人及不信任他人的状态。

艾米进入青春期后,会不顾一切地发展恋爱关系,但是会时刻警惕男友在哪里、做什么。她会利用自己的吸引力和女性魅力确保男友不变心,也许会在十几岁的年纪就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如果她觉得男友无暇顾及自己,哪怕他是忙于学校作业、体育活动或与朋友见面,她也会嫉妒、丧失安全感,然后开始苛求男友。她的怒火越发难以控制,最终她会出现攻击男友、以自杀相威胁等行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艾米进入青春期的场景:

艾米来到学校,看到男友正跟其他女孩相谈甚欢,瞬间她妒意大发,径直走向男友,对他吼道:“我再也不想看到你!”艾米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功课,提前回了家。她满脑子都是男友和那个女孩,内心交织着愤怒和绝望:他怎么可以这样呢?她推测男友回家的时间,之后开始打电话,一边歇斯底里地痛哭,一边告诉男友她要自杀。她觉得没了这个男孩,自己也没了活下去的理由。第一次发生这样的状况,男友也许会安慰她,承诺绝对不再理会那个女孩了。他让艾米相信,他只爱艾米一个,他只想跟艾米在一起。艾米终于平复下来,再度为这段关系感到开心。但是这样的占有欲和愤怒的行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终于,艾米的男友厌倦了她的需求无度和情绪异常,他结束了这段关系。艾米感到被抛弃了,她怒火中烧,甚至怀恨在心。在亲密关系中她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亲密关系刚刚结束时她不断给男友打电话,甚至尾随他。当终于意识到已无法挽回时,她就开始与其他男孩打情骂俏。

我们都听说过男人的嫉妒心和愤怒行为:他们需要知道女友在哪儿,在做什么,他们要求获得女友手机和电脑的密码。我们也都听说过对女友咄咄逼人的男孩或男人,他们的攻击性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严重伤害,甚至致人死亡。这些都是焦虑-矛盾型依恋的极端案例。

我认识一个年轻男孩,名叫艾伦。他痴迷于与自己同居的女友,还总是恐惧女友会背叛他、跟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他的女友的确很迷人,但从未背叛过艾伦。她试图向艾伦保证自己爱他,忠于他,对这段关系全情投入,但不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艾伦安心。艾伦需要了解女友的行踪,需要知道她在做什么,跟谁在一起,尤其是当他联系不到女友时,他会极度焦虑。朋友们试着让艾伦宽心,对他说他的女友是忠于这段关系的,而且他的嫉妒心会将女友推远。尽管艾伦的理智让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些,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通常不会引起学校教职人员的注意。这些孩子也许成绩优异,擅长运动或某些活动,通常在同龄人中很受欢迎。他们不会请求帮助,也不会表达强烈的情绪,通常是向老师和同学提供帮助的人。他们可能会成为学生领袖,所有人都认为他们适应得很好。这些孩子的孤独和冷漠是很难被看出来的,同样难以觉察的还有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有时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因为过于安静、退缩而引起老师的关注和关心。

近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这样的孩子,或者说,更多地关注到了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处处完美。比如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儿子大吼大叫,要求儿子的曲棍球技艺再上一层楼。如果儿子没有被安排在最好的队伍,他就会大发雷霆;如果儿子不是教练的最爱,他就会对教练恼羞成怒。被这样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必须在曲棍球队成为表现最优的球员,不能犯任何错误,不能展示自己的脆弱,因为这会激怒父母。他们还学会了要想获得认可、接纳和关注,只能靠自己的表现,而不要指望无条件的爱。

布瑞安第一次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是他的婚姻遇到了问题。他的妻子抱怨说,尽管布瑞安是一个儒雅又富有吸引力的男人,但她从未感到与他亲近。她尝试了各种方法,试图让布瑞安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更深层的想法,但是他似乎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她曾离开过他一次。她很肯定他会继续找我做咨询。

一直以来,布瑞安都是一个性格开朗又安静的男孩。他的父母从未公开表达过对他的感情,也没有对他说过他们爱他。然而,他说他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他不是优等生,但总能完成课业,也能通过考试,所以他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认可。除了运动,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还好他是个好运动员。老师总是称赞他开朗的性格,他也深受同龄人的喜爱。

他告诉我,他小时候非常希望父亲可以多陪陪他。那时候,每当父亲在花园处理杂事或修整家里的物件,他总是陪在一旁。他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们鲜少聊天,但是布瑞安很开心能够陪着父亲。有一次,父亲在一旁工作,布瑞安在一块大石头上玩耍,不慎从石头上跌落受了伤,却强忍剧痛,一言不发。他多么希望父亲能够注意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内心无比想要冲向父亲,但是他没有,他坐下来强忍住泪水,独自揉着伤口四周。

直到晚上,母亲才注意到布瑞安的胳膊和身体两侧伤痕累累。她知道他从石头上掉下来了,给他敷上了冰块。即使在这时候,布瑞安都没有告诉母亲自己有多疼。母亲没有拥抱他,没有安抚他,甚至也没问他为什么不来找自己。

慢慢地,布瑞安知道,他得照顾自己,他得变成一个快乐的小男孩,不要对父母或任何人提要求。他学会了掩盖痛苦、依赖、愤怒和渴望亲密的感受。只要这些感受被深深埋藏,他就能跟任何人融洽相处。

青春期时的布瑞安很受同龄人欢迎,自然也很吸引女孩。他神采奕奕,相貌堂堂,既招人喜欢,又好相处。他并没有什么亲密朋友,却从不缺女友,不过这些恋爱关系都无法长久。每当女孩想和他在情感上更为深入,或者希望他做出承诺,布瑞安就会与之分手。布瑞安知道,他伤了很多女孩的心,但他也知道,找女朋友对他来说并非难事。然而,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尤其是在跟女友发生关系之后,他心中会感觉到悲伤和空虚,但是他总能把这些推远。

我一直记得一个男孩,他生前一定很绝望,可他并没有寻求帮助。那时我是一家儿童心理健康中心的临床主任,一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一天,我们中心接到了一所学校的电话,他们说有一个男孩自杀了。此前我们并不认识那个男孩,所以只能根据他留下的一些信息拼凑起他的人生。他的死让所有人都深感错愕。很明显,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经历了多大的痛苦。以下内容一部分是事实,一部分是我对使他陷入绝望的事情的推测。

杰夫是学校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之一,是当之无愧的非常优秀的学生之一,他不仅是校学生会的主席,还是校足球队的队长。他的父母在各自的领域都非常成功,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满心自豪,但是他们因为工作鲜少顾家。他们时常错过杰夫的比赛,也不参加家长会——因为知道自己的儿子成绩优异,所以自认为无须参与这些活动。尽管他们经常对杰夫道歉,但是仍旧年复一年地错过他的比赛和家长会。高中的最后一年,杰夫遇到了一个让他意乱情迷的女孩——瑞秋。他第一次开始认真对待恋爱关系。尽管他的各种活动让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女友,但是他尽量做到每天都与她通话,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对杰夫来说,这已经是巨大的承诺了。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了性关系,这对杰夫来说并非随意的事。

交往几个月后,瑞秋说自己不快乐。这让杰夫大惊失色。他很爱瑞秋,也自觉这段关系非常好,只要有时间他就陪在瑞秋身边。瑞秋却认为杰夫总是无暇顾及她,不仅是在时间上,在情感上也是如此。瑞秋觉得每当她试图与杰夫聊聊重要的事情时,他不是回避讨论,就是轻描淡写地略过。她觉得杰夫什么都不在乎,也不在乎他们的关系。杰夫深感错愕,他觉得自己很重视瑞秋,却不知道瑞秋想要什么。他向瑞秋保证,他会再努力一些。事实上,他被瑞秋说的话吓到了,内心很受伤。尽管他试图理解,内心却还是无比焦虑。杰夫没有向瑞秋开诚布公地表达内心的困惑和恐惧,他更加专注于学校的事物和课业,陪伴瑞秋的时间反而更少了。

初次讨论的几个月后,瑞秋结束了与杰夫的恋爱关系。尽管内心伤心欲绝,杰夫却佯装毫不在乎。他踢球的时候更加具有攻击性,却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功课。他交往了好几个女孩,也与其中的大部分发生了亲密关系,但他觉得一切都索然无味。杰夫越来越悲伤,却将伤痛掩盖起来,自然也没跟任何人谈起过。他睡不香、吃不好,又开始了聚会狂欢的生活。他的成绩破天荒地下滑了。尽管如此,学校和家里都没有人注意到他状态的恶化。

一天清晨,他刚离开前晚与他温存的女友,就感到深深的悲伤和空虚,他哭了起来。走在街上,他感到清晨的萧索和内心的绝望。他仍旧渴望瑞秋,他也知道这没有希望,他甚至看不到自己在任何关系中能有未来。他走到桥上,看着桥下的铁轨,思索自己的自杀会给父母和妹妹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他也知道,没有他,他们依旧很好。他好奇瑞秋是否会想他,他也的确希望瑞秋会想他,会为向他提出分手而感到愧疚。带着这些想法,杰夫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杰夫是青春期回避型依恋的极端案例。我向各位读者保证,大部分回避型依恋的青少年并不会自杀。但青春期是大脑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一直被推开的感受在这时候没那么容易被抑制。青春期也是学业压力和同龄人压力激增的时期。那些认为向成年人寻求支持和帮助根本毫无意义的青少年,会更加感到孤独和脆弱。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与同龄人发展出更为成年式的关系。他们开始建立包含性亲密和情感亲密在内的恋爱关系。这一关系会引发他们所有的不安全感,也会变得更像他们小时候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关系。他们可能感觉自己需要成为完美男友或完美女友,需要照顾女友或男友,必须做女友或男友要求的所有事情。或者他们会与他人保持距离,甚至不建立恋爱关系。无论他们发展出的回避型依恋关系是哪一种,他们都会认为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人倾听他们的需求,更妄谈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他们秉持的一个令人悲伤的信念。

他们的男友或女友会有所抱怨,觉得两人的关系好像缺了些什么,认为他们应该更专注于两人的关系,与其更为亲密,以及更多地分享情绪、彼此的信息。回避型青少年在关系中可能会更加感到自己不足,也会十分困惑为什么对方总想要更亲密。他们自然是无法提供亲密感的,对此他们力不从心。悲伤、迷失和不足的感觉会慢慢升起,甚至最终将他们吞没。通常,他们习以为常的方式无法再帮助他们压抑这些感受。如果这时能向父母、同龄人或教职人员寻求帮助,深陷痛苦的青少年会感受到足以改变人生的理解和安慰。

因为杰夫的自杀,他所在的学校联系了我所任职的儿童心理健康中心,中心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留校帮助学生们。渐渐地,那些无法向老师、父母或同龄人寻求支持的学生开始与我们的工作人员分享痛苦。他们可以私下单独沟通,不需要让学校教职人员知道。这所以高升学率著称的学校有很多回避型依恋、需要情感支持的孩子。我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防止更多孩子走向无法回头的极端。

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通常在家庭或机构中经历过早期丧失、严重忽视,或身体、情感、性方面的虐待。他们可能被家庭以外的人虐待过,却没有得到父母的保护。受到教练、教师等虐待的孩子也有可能发展出混乱型依恋。拥有混乱型依恋的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对成年人,尤其是身处权威地位的人,抱着深深的不信任感。他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关心、被善待。很多这种类型的孩子,内心都有深深的羞耻感,觉得是自己导致养育者或其他权威人物如此虐待自己。其中一些孩子会在关系中成为受害者,允许其他人欺负他们,取笑他们,或剥削他们。另一些孩子会成为攻击者,为确保自己安全而变得难以战胜,难以逾越。他们确保自己能掌控一切,不信任他人,会挑战成年人的权威,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常常表现很差——学习困难、成绩不好、行为恶劣。

如果孩子担心在生活中受到他人虐待,或者回家后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就无法在学校集中注意力学习。这种恐惧状态不允许大脑皮层——大脑中的理性部分——得到充分发展。如果这部分大脑没有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他们就无法做计划,进行抽象的思考,整合信息或做出复杂的决定,而这些都是学业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恐惧和混乱型依恋让他们无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为了保护自己而具有攻击性的孩子被学校教职人员视为麻烦制造者,他们常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但很少有教职人员了解攻击和愤怒的背后躲着害怕的孩子,在他们看来,他人不会善待自己,惩罚他们就是向他们证实:成年人不仅不值得信任,还会带来伤害。

到了青春期,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被学校视为具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成为“校霸”,或严重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有些混乱型依恋的孩子会加入一些小团体,只因会被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保护。有一群和他们一样的伙伴,认为这个世界和权威人物是危险的,对受过虐待的孩子来说很有安抚性。

玛乔丽在成年后才成为我的来访者。多年来,她零零碎碎地告诉了我她的故事。

玛乔丽在蹒跚学步的年纪就经受了父亲的猥亵、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幼年时的她并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会对她的身体做这些事情,也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告诉母亲。她觉得自己一定是做了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所以一直对猥亵三缄其口。她困惑又恐惧地进入学校,内心感觉自己恶劣又肮脏。同时,她总是衣着得体,外表看起来甜美乖巧。她很难专心于学习,因为她时刻担心回到家父亲可能就将她带进卧室对她做不好的事情,或者担心父亲对着全家大吼大叫、威胁恐吓,甚至体罚弟弟。玛乔丽很爱母亲,但她知道母亲保护不了自己,保护不了兄弟姐妹免遭父亲的暴虐。

玛乔丽就读的学校认为她是一个可爱但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他们很早就认为,玛乔丽与学术文化领域无缘,应该去学一门手艺。

少女时期的玛乔丽获得了外在力量——她得到了一位牧师的支持,并以此对抗她的父亲。她威胁父亲:如果继续对她进行猥亵,她就告诉牧师。父亲的猥亵行为停止了,玛乔丽对父亲的恐惧和憎恨却没有停止。在十几岁时,她摆脱了被猥亵的迷雾,却没有自我意识。她开始密切关注周围的青少年,这样她就可以学习如何表现、如何打扮、如何取悦每个人。她了解到,如果她关注其他青少年的兴趣和生活,他们就会喜欢她,而不会对她做任何了解。尽管有了朋友,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好了,玛乔丽却仍旧觉得自己的内心是恶劣且肮脏的。她深信,如果有人发现她曾遭受猥亵,他们就会认为她该受责备,进而谴责她。她内心深处藏着这样的秘密,极易再次受到虐待。 hSevh87L2uV/ZIRFb1V4bXMFbbHIm2D6f7NKvHYEqUH2R0seJJPKZ7SiXUWC3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