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奔向第聂伯河

1.基本态势

1943年7月,曼施坦因发动了代号“城堡”的库尔斯克战役,试图一举扭转斯大林格勒惨败以来的德军颓势。一旦胜利,曼施坦因个人的军事生涯也将达到新的巅峰,赢得更高的荣誉和辉煌。这一期待有着充足的物质保003障。希特勒毫不吝啬地为曼施坦因准备了威力最强的坦克、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和由几十万最优秀官兵组成的强悍军团。在德国空军的大量飞机和凶猛地面炮火的支援下,甲厚炮强的“虎”式坦克、“黑豹”坦克驰骋于夏季的平坦草原,不断展开凌厉攻势。可是事与愿违,苏军顽强的回击挫败了“城堡”计划。“虎”式和“黑豹”熊熊燃烧。德军失败了。曼施坦因从期待的巅峰上直接跌落下来。而这只是他走下坡路的开场而已。

1943年底—1944年初的德军第506营“虎”式坦克

一个疲倦的武装党卫军士兵躺在反坦克地雷上睡觉

1943年9月,在辽阔广大的东部战场,感受最大压力的德国将帅,无疑就是曼施坦因。自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失败以来,曼施坦因就在不断地败退,似乎是永无止境的败退。在俄国人锲而不舍的追击下,近百万名蓬头垢面的德军官兵们疲倦不堪,却还是不停地走啊走。从炎热的夏天,走到了寒意降临的秋天。眼看,曼施坦因以及他指挥下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就要退到第聂伯河,退到乌克兰首府基辅城。

基辅城是罗斯文明的早期中心城市,一座历经了千年风霜、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也是花团锦簇的美丽风景所在。当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近代俄罗斯帝国崛起以后,基辅也依然是乌克兰的首都,更是巨大天险第聂伯河的北部枢纽所在。基辅以及整个乌克兰地区,还是苏联最重要的粮食、工矿以及军事工业中心之一。无论从哪一层意义考察,基辅都是足以决定苏德战争胜负的关键地区之一。

战斗中的德军强击火炮

回顾苏德战场初期,1941年9月,原本面对莫斯科的德国装甲部队突然南下,在基辅城下围歼了不少于45万人的苏联重兵集团。这场空前的灾难,并不仅限于巨大的军事失败。从此,苏联的军事工业,特别是火药工业,就陷入特别困难的境地。苏联在整个乌克兰大地也失去了支撑点,不得不逐渐退缩到顿河、伏尔加河甚至于石油中心所在的高加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丢失基辅和乌克兰,开启了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所面临的最困难时代。

两年过去,如今风头变了。转入大举反攻的苏军,对基辅和乌克兰也是志在必得。问题在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依然控制着基辅以东的大片乌克兰领土。这是德国在东线最强大的集团军群之一,拥兵不少于70万人,还聚集了德国最多最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而广阔平坦的乌克兰平原,也正是展开坦克大战的最好战场。德军最新的“虎”“黑豹”等重型坦克,在这辽阔草原上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基辅和乌克兰概况

始建于公元6到7世纪的千年古城基辅,位于第聂伯河中游。处在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的汇合处,是苏联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是资源丰富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作为一条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要的经贸交通枢纽,基辅不仅迎来过四面八方来往的客商,也遭到了从蒙古人、波兰人到德国人无数强敌的进犯。到了近代的19世纪,随着铁路和蒸汽船的出现,基辅又成为通向顿涅茨工业区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经之路,连接着整个乌克兰和俄国西部地区,其战略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在苏联时代,基辅又成为了重要的机器制造、冶金、化学和纺织中心。

战壕内的一个苏联冲锋枪手排

整个乌克兰对苏联的工业和农业也极为重要。1940年苏联金属切削机床的产能分布如下:俄罗斯联邦39476台、乌克兰11704台、白俄罗斯5985台。上述3个地区占全苏总产能的98%。苏联其他地区只有极少量的机床产能。1940年,乌克兰的谷物产量是2642万吨、土豆2041万吨、肉类112万吨。乌克兰还是苏联最大的甜菜产地(1940年产量1305万吨)。丢失乌克兰后,1942年苏联甜菜产量暴跌到210万吨,粮食工业也变得极为紧张。尼科波尔的锰矿和克里沃伊罗格铁矿;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工业设施,都是乌克兰的丰富资源所在。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就特别重视乌克兰的经济地位。换个角度说,乌克兰作为苏联军队的巨大屯兵场,也对德国石油来源的罗马尼亚构成严重威胁,更是苏联进攻波兰和巴尔干的重要跳板。

德国占领下的乌克兰,也是重要的物资来源。希特勒曾要求每年从乌克兰掠夺800万吨粮食。至于工业方面,德国人本来就没能充分利用乌克兰的制造业和工矿资源,所以影响倒不算太大——虽然这不可避免将增加苏联的工业能力。举例说,乌克兰各州在德国占领下每年只有2810千瓦时的发电量,回到苏联手中后迅速恢复到12.81亿千瓦时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德国占领下的乌克兰,约有近三千万人口(1939年为3100万人) 。这无疑是重要的兵力和劳动力来源。

就民族角度说,乌克兰人(也被称为小俄罗斯人),与俄罗斯民族是同源民族,语言文化习俗都非常接近。但乌克兰人非常讨厌俄罗斯人的“蒙古化”,尤其不喜欢莫斯科的强横统治作风。苏联时代的残酷内战和30年代大饥荒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但在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代多数时期,乌克兰人大体算是忠于国家。另一方面,乌克兰的很多地盘,在1939年之前从未归属于俄罗斯帝国或苏联。这些地区的人民,反俄情绪更为强烈。1939年以来,这些地区被并入苏联,反而诱发了强烈的反苏独立运动。德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扶持过乌克兰的独立运动,二战时代也延续了这一思路。但在德国的残酷统治下,乌克兰地区的反抗德军运动也极为旺盛蓬勃地发展起来。1943年4月,德军的一份文件总结道:乌克兰人并不亲近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也不喜欢纳粹主义,就民族意义而言,乌克兰大体更亲近俄罗斯人和苏军,当德军撤退时,至少有70%的乌克兰居民愿意留下来等待苏军

1943年冬季,调动中的第3装甲师四号H型坦克。曼施坦因曾想把这个师也用于基辅反击,但由于第8集团军战况吃紧,第3装甲师又被调了回去

1943年秋冬 苏德两军的坦克质量差距

直到1944年春,装甲战车的技术优势依然牢牢掌握在德军手中。俄国人在1943—1944年进行了一系列实弹测试 ,结论令他们感到沮丧。德军“虎”式坦克可在1500米距离击穿苏军T-34坦克和KV坦克最坚固部位的装甲;“黑豹”坦克甚至远在近2000米外,就能打穿T-34坦克的正面装甲(最坚固部位)。

与之相比,苏军的76毫米坦克炮(T-34坦克和KV坦克的主要武器),即使逼近到200米距离,还是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侧面装甲,更无法击穿“虎”和“黑豹”的正面装甲。事实上,76毫米炮型的T-34坦克,非但无法从正面对抗“虎”和“黑豹”,甚至对安装长管火炮的德国四号坦克都要逊色一筹。德军的新型四号坦克和三号强击炮虽不如“虎”“黑豹”那么强大,却也可以在500~1000米距离摧毁T-34和KV。苏联坦克却要到500米以内才能击毁新型四号坦克。

战斗间歇的一个德国步兵班

可是在仓皇败退之际,曼施坦因完全无心死守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地盘。尽管这些地盘上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力、工矿和粮食资源。无论对苏联还是德国而言,这些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战争损失远远超过德国的苏联,乌克兰的资源甚至更为重要。

仅仅在1943年第三季度,德国的东线陆军就损失了80万~90万人。连同海空军以及仆从军等,总损失约100万人,其中死亡了187858人。可是,红军在同期也损失了286万人,其中有近69万人死亡。苏德两军的伤亡交换率约为200%~300%。而在1943年第三季度以前,苏联的军事人员损失已经超过了1400万人。经过长期的残酷战争,苏联眼看就要失血过多而亡。

可是,斯大林却需要感谢曼施坦因。正因为后者逃跑得太快,苏联迅速收复了大片乌克兰地盘。在新解放地区,苏联获得了新的兵源。加上彻底的人力动员(把16岁的少年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征入军队),使斯大林能在1943年下半年把340万人送往军队充兵。未经训练也毫无经验的新兵们无疑又会遭受巨大的伤亡。但他们中的幸存者将成为新的战斗骨干。

用大量新兵来维持进攻威力和速度,并从尸山血海中提炼出最后决战用的精锐军团,这就是斯大林的战略——既残酷又现实,但也相当实用。这支精锐军团的核心部分已经逐渐形成了。尤其是坦克装甲部队。但经受了库尔斯克的装甲大战考验后,苏联的坦克集团军也都伤痕累累。如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8月27日只剩下66辆可用坦克 。第1坦克集团军情况稍好,也只有141辆可用坦克。再打下去,这些部队将会丧失殆尽。在持续三个月激战的尾声,斯大林对技术兵种的质量给予了特别的关照。8月下旬至9月初,斯大林下令让所有坦克集团军回到后方休整,这样就保住了一批富于实战经验的坦克手。这些人见识过“虎”“黑豹”“菲迪南德”,以及德国最优秀的同行,敢于也善于与其交战。

照片上为一个42型10管自行火箭炮连,按编制为两个排共4辆。大约拍摄于1943年底或1944年初。日托米尔反击中,德军密集的火箭炮轰击发挥了很大作用

斯大林谋划着收复基辅和乌克兰。曼施坦因却认为自己逃跑的速度还不够快。整个9月份,他不断向希特勒施加压力,就是为了把部队撤退到第聂伯河对岸,去组织新的防线。又长又宽大的第聂伯河天险,成了曼施坦因心中最后的救命稻草。似乎只要退缩到这条河的对岸,他的南方集团军群就会得到拯救。

9月8日,希特勒本人坐飞机抵达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的扎波罗热,就近期战况展开讨论。原则上,他允许曼施坦因把右翼撤退到第聂伯河,还答应给曼施坦因更多的增援部队 。9月14日,曼施坦因分析战况后,下了撤退决心。第二天,他和希特勒又做了一次会谈。曼施坦因一面抱怨中央集团军群不肯给他更多援军,一面强调目前必须死守以基辅为中心的第聂伯河防线。希特勒平静地接受了曼施坦因的抱怨和决定。他又给了曼施坦因更多的部队,包括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4个师,再加从西线调来的32个补充营——约2万多人的纯步兵,相当于4个步兵师的基本战力。希特勒几乎满足了曼施坦因的一切要求。

1943年秋冬,德军不停撤退。天气逐渐寒冷,德军的颓势也日益明显

9月15日黄昏,曼施坦因下达了正式命令,要将“南方”集团军群全面撤退到梅利托波尔和第聂伯河,并在第聂伯河和莫洛奇纳亚河对岸建立所谓的“东方壁垒”。基辅以北的德军也将根据事态的发展,来决定是否从杰斯纳河退到第聂伯河。

“东方壁垒”

所谓“东方壁垒”(ostwall),也被称为“黑豹阵地”(panther-stellung)。即德军的东线纵深防线。据称1943年春季就决定构筑,却一直进展迟缓。曼施坦因将此归咎于西线占用了大量工程材料,英国历史学家西顿也附和这种说法。英国学者戴维·欧文却认为,由于东线铁路一直忙于输送进攻兵力和武器,并没有余力运输防御材料。就这一点而论,真正影响防线构筑的,或许正是曼施坦因本人。因为在1943年春夏季,东线的主要运力,几乎都被他的“城堡”战役所占用。

“城堡”战役开始后,希特勒很快感到形势不妙。还在胜负未定的1943年7月8日,就决心加速防线的构筑。8月12日,陆军总部下达了关于“东方壁垒”的正式命令(元首第10号命令)。根据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建议,“壁垒”以第聂伯河为主要屏障。由南至北,经克里木半岛东岸、莫洛奇纳亚河、第聂伯河中游西岸、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波洛茨克、西德维纳河。

和防线位置相比,构筑进度和竣工时间更让人关心。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和托特组织又发生了矛盾。他拒绝由后者的工程人员指挥修筑,对于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大型工事也没有兴趣,而更倾向于土木阵地。9月4日,蔡茨勒又在指示中强调,应将防线以东25英里内的全部居民赶走,“东方壁垒附近必须变成一片荒原”。

在争吵和扯皮中,防线的完成遥遥无期。蔡茨勒希望能在10月底完工。南方集团军群后方地域司令部则规定为11月15日。

军令如山,地动山摇。几乎在德军放弃阵地开始撤退的同时,俄国人也尾随追击而来。于是在1943年9月中下旬,在一眼无边的乌克兰平原上,出现了惊人而壮观的一幕:展开追击的苏联红军,和拼命撤退的德军,总计超过300万人,连同数以万计的坦克和车辆、火炮,同时如潮水般涌向第聂伯河。由于苏联坦克集团军撤到后方进行休整,留在前线的红军坦克部队实力也不很强。这给曼施坦因减轻了不少压力。尽管如此,德军的撤退工作依然艰巨。何况曼施坦因还有些“额外任务”。

正在阅读家信的苏联士兵。由于人力不足,老头和少年都在征兵之列

1943年下半年,随着红军的不断进展,大批失地被收复

根据希特勒早在9月3日就发布的指示,仓皇后退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一路执行着“焦土政策”,到处屠戮村庄、摧毁工矿设备,掠走居民。还一路烧毁种植着粮食的农田,以滚滚黑烟来妨碍苏军的视野。德军尽量对撤退地区实施破坏。他们还在放弃的机场埋上几颗数百公斤重的炸弹,待最后一架德国飞机离开,就立刻爆破。留下的大弹坑“使人联想到月球表面的景象”。面对苏联居民,曼施坦因毫无顾忌地使用着暴力。他早在9月11日就发布了命令:“过去放弃占领区的经验表明,大部分居民是不会自愿和德军一道撤离的……部队只有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才能将数十万人和粮食牲畜带走……不能运往后方的物资,应采取一切措施加以破坏。”

撤退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共有70万多人的兵力(不算空军等),还有20多万人的伤员(装满了387个医院军列),另外裹挟了52万苏联平民 。集团军群所辖的1300多辆坦克和强击炮,多数都处于待修状态,需要用其他车辆拖拽到后方。可投入战斗的坦克只有257辆,另有220辆强击炮(9月7日数据) 。为了运送各类物资,动用了2942辆军用列车。如此庞大的重兵集团进行后撤,通道却非常稀少。除了奥库宁诺沃的一座浮桥外,第聂伯河上的永久桥梁非常有限。按照德国将军劳斯的说法,第1、4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平均只有一座完好桥梁可用,再就是指望一些载重12吨的渡轮。如果要修建新桥的话,德国人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根本来不及。

装备美制M3A1输送车的苏军

这迫使曼施坦因的3个集团军(不包括调给A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必须集中在5个渡口的方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克烈缅丘格、切尔卡瑟、卡涅夫、基辅。而在其他地段,则只能部署少量后卫兵力。

苏方的资料证实,在主要渡口方向,由于德军后卫部队展开了激烈抵抗,苏联红军的进攻速度,每昼夜只有5公里以下;但在其他方向,却可以达到15公里。正是这每天10公里的差距,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在曼施坦因撤过第聂伯河,然后全面展开占领西岸阵地之前,苏联红军将有足够时间穿越德军各部队之间的巨大空隙,提前控制西岸的很多地段。用曼施坦因自己的话说,俄国人将可以“为所欲为”!在这个过程中,德军4个撤退集团军和红军5个追击方面军间的战斗,依然极其激烈。

而这场奔向第聂伯河的追击战,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基辅。指向这个目标的苏军集团,正是瓦图京将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在瓦图京的面前,是仓促退却的霍特将军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包括第7、52军,第24、48装甲军(不久,第52军和第48装甲军先后转给了第8集团军)。4个军和预备队,在9月中旬的总兵力为21个师,其中有5个机动师(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

9月中旬以来,霍特奉曼施坦因的命令实施撤退。为了救出他的装甲集团军,霍特将军采取了诸多保障措施:德军事先派出工兵控制住桥梁,保证其完好无损,并做好随时炸毁的准备;装备拖拉机的抢修队被配置在适当地区,随时将被击毁的车辆和装备拖到路边,保证道路畅通;在道路交叉点和桥梁,配备高射炮以防备空袭;而撤退道路的交通指挥,则由资深军官负责。这理由很简单,当大量部队通过时,军士的威信是不够的,根本没人会听他们的话。非要有大官来才能镇住场面。

可是,正如德国将军梅伦廷所承认的,由于遭到苏军不断地追踪骚扰,德国第48装甲军等部队的撤退被耽误了很多时间 。尤其是当德军撤退时,就放弃了原有的连贯防线。通过德军行军纵队的空隙,苏军部队就可以很容易穿插到德军前方。苏联飞机的袭击也让德国人感到非常恼火。但是有经验的德军部队还是利用苏联飞机活动的间歇,把大量部队转移走。偶然也会有德国飞机给地面部队投下补给品。总体来说,乌克兰的辽阔平原对撤退行动非常有利,可是时不时就袭来的暴雨,却经常把德军官兵浇得浑身湿透。到达河岸之后,成千上万的德军官兵就要争先恐后地抢着过河。如果面前没有桥梁的话,他们就要为争夺船只而互相打斗,有时甚至会把船给弄翻 。有些德国士兵还把几个轮胎捆在一起做成筏子。为了坐这样的轮胎筏子,往往也要先打上一架。

斯大林已经预见到了德军的撤退,决定将后备力量移上前线,以增强追击的速度和力度。9月10日,他将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交给瓦图京。由雷巴尔科指挥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在此前的奥廖尔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8月中旬就被调入统帅部预备队予以补充,现在已经恢复了元气。整个集团军共有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占沃罗涅日方面军战车总数的70%。还得到了第1近卫骑兵军的加强。上述部队集结在罗姆内地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并冲向第聂伯河,抵达日期预定为9月24日前。

整个9月份,曼施坦因都对基辅战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试图阻止红军从这一线包围德军。可是曼施坦因的大部分兵力自身也在忙着渡河撤退,没能及时沿着第聂伯河组建起严密防线。而德军的渡河行动本身又相当混乱。尤其到了夜里,苏军就升起照明弹,猛烈轰击岸边密密麻麻的德军官兵,造成了严重死伤。苏联飞机也不断袭击河里的德军船只。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战斗机联队竭力升空还击,才算遏制住了苏联空军的活跃。第聂伯河会战期间,德国空军每天可以出动1200个架次

利用曼施坦因提供的宝贵空隙,红军在多个地段展开渡河行动,得以抢在德军前面进入东岸。他们在基辅北南两侧建立了桥头堡。基辅以北:柳捷日登陆场。属于苏联第38集团军的作战区域。基辅以南:布克林登陆场,集中了苏第27、40、47集团军的重兵,还得到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先头支援。

从9月底开始,一直到10月,苏军不断展开积极行动,以巩固这两个登陆场,还尝试把强大的坦克部队也送过大河。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让我们看看,俄国人是如何抢在曼施坦因的前面,夺取和巩固这些登陆场。这是一场艰苦而血腥的战斗,过程却又充满了各种变数。

2.血战布克林桥头堡

在更受重视的布克林地区(基辅以南约80公里处),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攻防战。9月下旬,沃罗涅日方面军当面的德军,增加为19个步兵师和6个机动师。好在这些部队多数还在撤退行军中,只有7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已经退到右岸,却尚未完成防御展开。

有趣的是,正因为德军放弃了阵地,展开大规模撤退,红军遭受的抵抗在9月19日骤然减弱。事实上,曼施坦因下发的命令,虽然也要求以后卫战来拖耗苏军的进度,但曼施坦因又特别强调,不能为这些后卫战而损害“整个撤退战役” 。也就是说,德军应该以逃跑为首先任务。这就导致德军没有留下足够后卫部队来阻击苏军。这算是曼施坦因的安排失当了。

事实上,曼施坦因手上还有相当多的装甲部队可用,包括约1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有将近五百辆可以行动的坦克和强击炮。还有相当数量的机动火炮(包括88毫米机动高射炮)。如果这些装备运用得当,原本可以在后卫战斗中重创和迟滞苏军的前进。要知道,苏军此时没有得到多少坦克支援。可是按古德里安的说法,曼施坦因把装甲部队拿来为撤退中的步兵师提供火力支援,未能发挥坦克的高速机动性。换言之,曼施坦因没有利用坦克部队的机动性,来填补撤退部队之间的空隙。显然,防御和撤退行军,以及后卫作战,都不是曼施坦因的专长。一旦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权,曼施坦因就变得非常被动甚至是手足无措。这是他的重大缺陷。

无论如何,德军的抵抗减弱,还失去了连贯阵地。这正是瓦图京所等待的机会!得到敌情报告后,他立刻做出决定,第38集团军和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火速冲向第聂伯河,抢在德军完成防御展开前实施强渡!

被德国炮弹击中炮塔正面的马梯尔德坦克

俄国的先头分队很快冲到了德国人前面,在河岸附近找到了一些小船,还临时造了一些木筏。当苏军步兵最初抵达时,德军在对岸几乎没有像样的守军,只有一些正在挖掘战壕的小分队。于是,俄国步兵几乎未遭抵抗就成功过河了。可是,当苏军渡河后不久,德军就反应了过来。他们把只剩不到5000人的第167步兵师投入战斗,向苏军先头营展开猛烈攻势,还打死了苏军营长。可是俄国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就好像是牢牢钉在了第聂伯河对岸。他们一面死死抵抗德军的反扑,一面等待坦克部队的抵达。

在后方,原为大本营预备队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部署在库尔斯克以南地区。得到前进命令后,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急速行军250~300公里,于9月18日日终集结在罗姆内西北地区 。9月19日夜,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开始展开追击,直扑第聂伯河。他们狠狠咬着德第52军的尾巴猛冲而来!雷巴尔科以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为第一梯队,骑兵军为第二梯队,后面跟着预备队的1个坦克旅。大量苏联坦克沿着70公里正面一路疾驰狂奔,无情地射杀和碾压遇到的所有德国士兵。当俄国坦克开走之后,往往留下很多被压得稀烂却还没有死去的德国兵,不断地哀嚎呻吟。躲藏的幸存德国兵会爬出来,开枪把这些人打死。

被德军缴获的苏联SU-152自行火炮

苏联的坦克军团风驰电掣。雷巴尔科却还嫌不够快,又派出了行动轻便的先遣支队。这些支队很快就领先主力部队约40公里,巧妙绕过德军各后卫支撑点,以每昼夜75公里的惊人高速一路疾进。9月21日中午,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抵达基辅以南的第聂伯河一线。这比预定的9月24日要早三天。在苏军先遣队面前,第聂伯河静静流淌,河段向北突出,在右岸形成了所谓布克林弯曲部。

可是,随后的场面就非常尴尬了。此时的苏联坦克部队,无论坦克、炮兵还是摩托化步兵,都没有配备专门的渡河器材。面对辽阔大河,他们就只能在岸边发愣,根本就过不去。夜间,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可以利用的渡河工具,主要是15艘渔船,依然只能运送一些冲锋枪手。苏军就地搜罗一番,又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取了几艘渔船。加上一些木筏。当夜,第9机械化军第69机械化旅第1营利用这些简陋器材,从东面渡入弯曲部,很快与当地“夏伯阳”游击队建立联系,并从他们那里获知了德军火力点的位置。另外,该旅还幸运地获得了一艘从河底打捞起来的渡船,得以运送过来几门76毫米火炮。

拂晓,第51近卫坦克旅一个摩步营由格里戈罗夫卡地域渡过第聂伯河。随后,第22近卫摩步旅的一个营也强渡成功。进入右岸的苏军很快发动冲击,把德国人赶出第一道壕堑,占领了格里戈罗夫卡。9月22日,苏军从更多方向渗入弯曲部。

当晚,近卫第54坦克旅1个摩步营偷渡过莫纳斯提尔卡,并在拂晓后顶住了德军的强大反击,在河岸扎下了脚。布克林弯曲部西面,红军第40集团军也加入了夺取登陆场的战斗。同样是在9月22日,第8近卫坦克军和第10坦克军所属先遣队接近弯曲部。随后,坦克第10军的一个小组乘木筏和小船由偏西一些的休钦卡以南渡河成功。他们的行动,保证了此后第11摩步旅和第68近卫步兵师的渡河。

被苏军击毁的“黑豹”A型坦克

经过9月22日的激战,在基辅东南大布克林区第聂伯河右岸,意义重大的布克林登陆场开始建立。最初,进入登陆场的苏军只能用轻型武器抵御德军越来越凶猛的反击。一昼夜后,舟桥营抵达,并于9月23日将少量坦克送过河来。

德军匆忙拼凑援军。他们所能期待的是那些陆续逃到第聂伯河对岸的部队。9月15日,德国第7装甲师于克列缅丘格地段渡过第聂伯河。第19装甲师也于9月20—21日在基辅附近渡过第聂伯河。经过自库尔斯克以来的一系列恶战,这两个师都遭受了重创,剩余战力不算很强。如第7装甲师,在9月1日留在手上的坦克总计不过37辆(全部是三号和四号),其中只有16辆坦克可供战斗 。第19装甲师更惨,只有26辆坦克,能用的坦克不过7辆。不过德军的兵力还很多。第7装甲师在9月1日就拥有12346人,装备有14门重型反坦克炮和24门野战炮。问题是,第7装甲师的“作战力量”只剩下4000多人。而曼施坦因也没有把多余后勤人员送到前线去填充战壕的习惯,这就导致河岸沿线的防守兵力非常稀薄。

可是,德国人只能孤注一掷。更何况,他们面前的苏军,不过是一些轻步兵而已。相比之下,德国人有坦克更有重炮,火力方面有绝对优势。9月22日,德国第7装甲师在第112步兵师配合下,向布克林登陆场连续展开强大攻势。稍后,第19装甲师也被陆续投入战斗。德国人打得很凶,坦克和炮火压制得苏军几乎无法抬头。可是,他们却始终无法把俄国人赶下河。这或许是因为德军投入的步兵人数不够。无论火力多么强大凶猛,没有足够步兵就无法有效控制战场,这是陆战的基本常识。然而,苏联方面也相当焦虑。瓦图京急于巩固和扩大这个登陆场,却遭到德军的猛烈反扑,形势非常紧张危险。就在此时,苏军的“秘密武器”——空降兵出现了。瓦图京期待能靠空降兵打破僵局。

动用空降兵夺取登陆场的计划,制定于9月中旬。9月19日得到了朱可夫的批准。他授权瓦图京在空降一天前下达具体任务。预定投入的兵力包括:近卫空降第1、第3旅及近卫空降第5旅一部,共约1万人。空降部队装备有45毫米火炮24门,5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180门,反坦克枪378支,机枪540挺。基本只能算是轻装部队,没什么像样的重火力。上述部队被组成为一个空降军。军长由苏空降兵副司令扎捷瓦欣少将担任。

空降计划在两个夜间完成。为此调来了180架Jin-2飞机和35架滑翔机。9月22日,运输飞机集结完毕,分别部署在列别金、斯莫罗季诺、博戈杜霍夫。这些机场距离投放地点有175~220公里。因为需要空投的兵力太多,每架飞机在晚上需要起降2~3次。火炮将用滑翔机以迫降方式投送。每个士兵携带2天干粮和2~3个基数的弹药。

9月21—22日,鉴于苏军已经渡过第聂伯河,建立了布克林桥头堡,德军也展开了猛烈反扑。瓦图京感到使用“杀手锏”的机会到了。9月23日中午,他在第40集团军司令部下达命令:于9月24日夜开始行动,把2个旅空降到德军后方。

被苏军缴获的德军四号坦克

交给空降兵的具体任务是:夺取布克林弯曲部后方的利波维罗格、马克多内、尚德拉、斯捷潘齐、科斯佳涅茨、卡涅夫一线。瓦图京指望这次行动可以瓦解德军在登陆场的防御,并阻断其增援路线。

瓦图京的上述决定相当轻率,计划也毫不周密。事后,连斯大林也感到非常震惊:夜间空降,即使在己方控制区域也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是在设防严密的敌占区!

而在瓦图京的预定空降区域,形势也在9月23日发生突变。德第24装甲军决心向布克林登陆场投入更多兵力,在9月24日从南面卡涅夫地域抽调部队。9月24日日终,德第112、255步兵师出现在登陆场当面。在此前后,一些机械化部队,如第7、19装甲师,第10装甲步兵师等,也在紧张开进中。

德国第24装甲军9月24日战斗序列:第7装甲师,第72步兵师一部,第34、255、112、57步兵师,第10装甲步兵师。

但空降计划已来不及改变了,或者说瓦图京也没有意识到需要改变。不过,空降兵力规模却和原定计划有所不同。原计划投放的是第1、5旅。但第1旅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只好临时由第3旅取代。作为预备措施,9月23日夜间,空降第3、5旅第一梯队实施了伞降。首批空降人员的任务是标示出空降场范围。空降前一天,红军还实施了轰炸。

参加尼科波尔战斗的“菲迪南德”(属于第653营3连),旁边是通过半履带牵引车拖拽的88毫米高射炮

9月24日清晨,苏军开始向停机坪直接集结物资。当天夜间,大规模空降开始。可是在机场就出了纰漏:原本负责运输45毫米火炮的飞机(部署在斯莫罗季诺)未能出发;第5旅的空降也因为飞机燃料不足,而在9月25日凌晨1点前停飞。

俄国人的空降行动很快就被搞得一团糟。飞临德军上空的运输机,遭到了高射炮的猛烈射击。俄国飞行员害怕被炮弹击中,被迫提升飞行高度和速度,匆忙间无法准确判断方位,只能指望地面首批空降人员燃烧的火堆和信号弹。

1943年9月24日的空降,一共出动了298个架飞机次,投放下4575人,弹药660箱。其中:第3旅3050人,弹药432箱;第5旅1525人,弹药228箱。未实施空降的兵员有2017人,物资有590箱。

空降区域的火堆和信号弹,在黑夜里分外显眼。如此明显的迹象,德国人是不可能不发现的。德军干脆将计就计,在后续苏联飞机的接近方向到处燃烧火堆,发射信号弹。由于受到迷惑,原定投放在10公里×14公里范围内的苏联空降兵,却被扔到了30公里×90公里内,是原定区域的近20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有的苏联空降兵掉进水里,有的落入苏军配置地域,而更多的人,则降落到行进中的德军战斗队伍。

已经空降下去的将近4600人,约有2300人被投入森林地带,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乱成一团。从德国官方公布的战术地图看,苏联空降兵第3旅的降落区域,正好位于德国第19装甲师、第112步兵师作战区域;苏联第5旅,被投入德国第57步兵师防区 。对俄国人来说,特别倒霉的是,德国第24装甲军从9月23日午后3时开始从东岸向西岸大幅转移。行动中,正好看到了空中的苏联空降兵。德军立刻组织火力对空射击。

其中,最惨的是第3旅空降集群。他们在皮夏利尼基和拉祖尔齐村边着陆,直接落入正向前线开进的德第19装甲师的机械化纵队,很快就被德军就地围剿干净。该旅一名大尉负伤后侥幸逃脱,带着第3旅军旗在麦秸堆里躲藏了14天。他在奄奄一息之际为皮夏利尼基村村民所救,并将军旗交给他们保管。直到1944年初,这面军旗才被送往苏军统帅部。

除了被德军就地歼灭者外,多数空降兵在敌后陷入孤立,被分割为43个独立集群。他们没有重型武器,彼此间也难以联系,拂晓后还必须竭力逃避德军快速反空降分队的搜剿。由于空降兵指挥员和他们的无线电电台分乘不同的飞机,幸存下来的指挥小组也没有通信器材,无法集中部队。而脱离了指挥员的电台同样无所作为。只有一个电台曾经和方面军司令部建立联系,但这个无线电员显然没有归通信军官掌握的资料,结果也未能通话。

几千名精锐的空降兵,如石沉大海一般消失在德军后方。焦急不安的苏联人于9月27日伞降了3个无线电小组,很快也杳无音讯。第二天,又派出了一架波-2飞机,刚飞到战线附近就被击落了。

苏联的第聂伯河空降作战,就这样悲惨的失败了。长期以来,俄国人总是特别迷恋于空降行动。的确,越过天空把大量部队直接送到敌军后方的设想,非常的诱人。可是,且不谈空降作战在计划、协调方面的种种难度。单就空降部队本身来说,他们缺乏重型武器,降落后又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很容易被拥有坦克大炮的敌方地面部队所歼灭。

就在苏联空降行动失败之际,德军的大规模反击却开始了。苏联坦克此时还被河流阻挡着,焦急等待着舟桥设备的到达。这一次,德国人占了先机。9月27日,德国第48装甲军通过克列缅丘格地区退到了右岸,随即转向基辅以南。过河后,德国人洋洋得意地看到,面前的第聂伯河宽达400米(基辅以南河宽为200~1300码,流量为一分钟1万立方米 ),苏军显然是很难渡过。而德军所占据的河岸阵地,还要高于对岸的苏军阵地。德军处于居高临下的优势地形,自然信心十足。

德军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河岸一带有繁密的芦苇荡,苏联步兵可以躲在这些芦苇荡里,乘坐小船,悄悄渗透到对岸。事实上,俄国人利用这种手法,已经建立了一些登陆场。而德军的反击行动却未能取得全胜。对德军来说,当务之急是,必须立刻消灭已经渗透过来的苏军。否则的话,俄国人的登陆场一旦扩大,事情就不可收拾了。很快,德第7装甲师和第20装甲步兵师,再次向红军登陆场猛扑过来。也在9月27日,苏军第27集团军的步兵正好进入了登陆场,并开始向南推进。

苏德两军在旧教堂一线遭遇。看到俄国人出现,德国坦克不待展开就直接冲压过去。苏军步兵挨了迎头一闷棍,死伤惨重。残余人员赶紧后退。找到一些依托地形,就地转入防御。殊死战斗后,俄国人居然抗击住了德军坦克的冲击。这对德国人可不是好消息。9月28日,德军向登陆场投入了更多的兵力,还是未能奏效。9月29、30日,德国第7、19装甲师继续发动坦克,全力以赴挤压布克林登陆场。他们发了狠,要把俄国人全部赶下河。整个狭小的登陆场,全部都处于德国炮兵的猛烈轰击下,几乎没有一块安全的土地。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造成的杀伤尤其致命。登陆场内需要的弹药和粮食,也只能用小船一天摆渡几次来运输。前提是这些小船能够在德国炮火和机枪扫射下幸存下来。

冲击中的德国IV号坦克群

很明显,如果再没有坦克支援,布克林桥头堡内的苏军将被德国坦克和重炮全部屠杀。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苏军舟桥营于9月28日赶到了前线。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终于得到了期盼已久的重型舟桥。苏联工兵匆忙动手,立刻架设起载重16吨的桥梁,还为T-34坦克建立了门桥渡口。据说一夜之间,就用4个门桥送过了9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得到了战车的支援,桥头堡的形势骤然大变。对岸的苏联炮兵也加强了火力支援。又是一番血战后,苏军抗住了德军的强大反击。

经过几次反扑激战,德国人终究还是无法把红军赶下河去。这似乎也证明,除了运用坦克和重炮,德国步兵的战斗力并不很强。根据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一份报告,夺取和守卫登陆场的战斗中,仅有迫击炮支援的苏联步兵不仅打退了德国坦克和步兵的冲锋,甚至还发起反冲锋抓到了很多德国俘虏。比如某迫击炮连先用冲锋枪击退德军,再拦住逃跑德军的退路,一次就抓到了10个俘虏。另一个苏联步兵连先是俘虏一个德国炮兵班,然后用缴获的大炮轰击德军,又抓到了40个俘虏 。从这些记录看,防守第聂伯河沿线的德国步兵士气也相当低落,反击组织得也很糟糕。

更让德国人感到气恼的是,俄国人不仅守住了登陆场,还不断将其扩大。至9月30日,布克林登陆场正面达11公里,纵深6公里。布克林登陆场建立后几天,在其南面,苏军也突破了第聂伯河。第47集团军先头第3近卫机械化军于9月22日占领佐洛托诺沙,三天后抵达第聂伯河,并从卡涅夫以北渡河。集团军主力随即跟进,切断了向切尔卡瑟渡口退却的波尔塔瓦地区的德军后方交通线。这个新建立的卡涅夫登陆场,后来和布克林登陆场连为一体。

从路边小村旁驶过的T-34坦克

在基辅以南,布克林登陆场不断扩大。可是,考虑到地形等因素,朱可夫和瓦图京不敢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此。于是,他们要求第38集团军司令奇比索夫在基辅以北建立一个新的桥头堡,也就是柳捷日登陆场(详情后叙)。至9月底,瓦图京在基辅南北两侧的第聂伯河对岸,都建立了登陆场。几乎同时,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也急于全面退过第聂伯河。遗憾的是,沿着河岸展开的德军“东方壁垒”,已经漏洞多多了。

随后,苏联工兵又开始修建更牢固的桥梁,以便为布克林桥头堡提供持续的物资和兵员。其间,他们遭到了德军不断的火力袭扰,人员死伤惨重,牺牲者中包括集团军工程兵主任奥努钦上校。但俄国人还是拼命地修桥,几乎是不顾死活。两周后,他们成功建起了750米长的桩柱桥。10月中旬,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主力由此进入了布克林登陆场。这是惊人的成就。

对德国人来说,布克林登陆场绝对是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没有掉以轻心,很快集中了第24、48装甲军来封堵布克林登陆场。这些部队目前隶属于德国第8集团军。换言之,目前由第8集团军司令部代替第4装甲集团军来防守基辅防线(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被派去掩护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所管辖的战术兵团级单位有第7、19装甲师,第20装甲步兵师等精锐部队。另外还有大量步兵师。此时,德军主力部队已经全部退却到了第聂伯河对岸。最后一支渡河的德军部队,是第323步兵师第593营。他们于9月28日凌晨4时进入基辅地区。一小时后,德国人炸毁了第聂伯河大桥 。近百万德军渡河的同时,还把三十多万苏联平民也抢运到了对岸(原本有五十多万人)。德国人似乎觉得大功告成了。9月29日,曼施坦因专门发布了告士兵书,这文章写得非常冗长,宣称苏军的追击行动已经被德军的防御和反击所打败,还自欺欺人地宣布说德军的撤退行动大获全胜

德国第8集团军序列1943年10月4日

第24装甲军:第34步兵师,党卫军“帝国”师,第10装甲步兵师

第48装甲军:第19装甲师,第72、112、255步兵师,第20装甲步兵师

第3装甲军:第3装甲师,第168、223、57步兵师,第11装甲师,党卫军“维京”师

第47装甲军:第6装甲师,第167、389、320步兵师

第11军:党卫军“骷髅”师,第198、282、106、39步兵师

(包括基辅防线以南的部队)

不管曼施坦因怎么吹牛,德军还是必须面对河岸彼侧的苏联桥头堡。退过河岸的几个装甲师,依然是德军展开反击的主要依靠。1943年10月1日,第7装甲师共有11465人,有20辆四号坦克(战备13辆)、9辆三号坦克(战备3辆),还有3辆轻型坦克。有15门重反坦克炮、24门野战炮 。同样在10月1日,第19装甲师有11061人。这个师只剩下6辆坦克(包括4辆可用的四号坦克和一辆可用三号坦克)、9门重反坦克炮、26门野战炮。

10月2—3日,第7装甲师被调往第4装甲集团军,但德国人在基辅战线依然保持了强大兵力。至1943年10月15日,直接面对登陆场的第48装甲军,下属有第19装甲师,第11装甲师(10月1日有57辆三号、四号坦克,其中33辆可用,另有22辆强击炮)和“帝国”师一部,第20装甲步兵师,第72、112、255步兵师。第48装甲军军长原为克诺贝尔斯道夫,9月30日起为肖尔蒂茨步兵上将所取代。

掩护第48装甲军北翼的第24装甲军,管辖着“帝国”师另一部兵力,以及第10装甲步兵师和第34步兵师。

德国人沿着登陆场的前沿构筑防线。经验丰富的第48装甲军制定了计划,保证各师火炮可以对任何产生威胁的地段实施集中轰击,由于苏军桥头堡比较狭小,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而德军的打击重点,则是苏联坦克,为此将调用包括高射炮、反坦克壕、路障、雷场在内的一切手段。布克林地区本身有大量急剧起伏的雏谷,不利于苏军施展坦克攻势,却非常方便于德军防御部队的隐蔽。

俄国人逐渐看清了现实。在基辅沿线的第聂伯河,德军有着强大的防御部队,地形对俄国人也不利。苏军又面临着弹药和武器不足的困境,苏总参谋部和前线将领们早在9月下旬就对由布克林发起主攻的正确性表示怀疑。9月25日,朱可夫直接向斯大林建议,另外寻找新的突破口。但斯大林依然不肯放弃由布克林实施突破的尝试,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开辟新登陆场的建议。前面所说的基辅以北柳捷日登陆场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面对越来越膨胀的布克林登陆场,德军不敢怠慢,时刻都在密切关注着苏军的动向。他们发现,俄国步兵开始向前推进战壕,显然是为了缩短向德军前沿冲击的距离;德国的夜间侦察机发现了逼近的苏军机械化部队;苏军的无线电通信频繁,也是明显的迹象;另外,苏军实施试射以准备射击诸元,也被德军炮兵观测部队所察觉。这一切都是进攻在即的征兆。基于这些情报,德军做好了相应准备。

从强击火炮上跳下来的德国士兵,手持火焰喷射器

10月16日6时30分(德国时间),红军的进攻毫无悬念地开始了。首先是长达2小时铺天盖地的炮击。据德方观测,每公里防线遭到了平均290门火炮的猛烈轰击。虽然德国人认为苏联炮兵的技术比较落后,无法在不经试射的情况下准备好射击诸元。可是俄国人的火力密度却足够大。很快,德军阵地被轰击得宛如刚耕过的田,大量重型武器被炸烂。苏军炮火甚至延伸到了德军的师指挥所。德第一梯队两个师被烈火浓烟所笼罩,无法判定红军的主攻方向。

紧接着,便是一波一波的苏军步兵和坦克吼叫着连绵不断涌来,低空掠过的苏联飞机不断清理残存的德军支撑点。参战的德军将领梅伦廷形容这是“令人畏惧的场面……防御者要经得住这一切,就必须有健全的神经”。

血腥的拉锯战开始了。红军的进攻潮水冲破了德军的防御堤坝。但在下午,德军的坦克预备队又杀了过来,把苏军给堵了回去。整天恶战下来,德军将俄国人的突破纵深限制在约1.6公里范围内。此后数天内,红军继续展开猛攻,冲锋起来简直是不顾死活。但他们的冲击往往开始前就被德军的集中炮火轰击所破坏,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有时,俄国人付出巨大代价,即使有所突破,也很快被德国坦克所阻止。

到1943年夏季,红军的通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残酷的激战持续了一个星期,德第48装甲军的兵力消耗殆尽。德国第8集团军被迫把最后的预备队——第3装甲师投入最危险地段。10月1日,第3装甲师有62辆三号四号坦克,其中24辆可用。这个师还有25门重反坦克炮和50门野战炮。在强力装甲部队支援下,德军不断挫败苏军的冲锋。一些有经验的德国老兵感到,苏联方面的攻击势头也快要耗尽了。阵地前,俄国人的尸体密密麻麻。可是第48装甲军军长肖尔蒂茨将军却不这么认为。他完全被红军持续不断的巨浪般的攻势吓坏了,甚至感到这狂潮迟早会淹没德国。

曼施坦因似乎也有同感。在他的许可甚至可能是纵容下,肖尔蒂茨丢下职责岗位所在的阵地,跑到后方去找希特勒诉苦,还扬言要以自己的辞职来迫使希特勒“做出新的决定”(什么“新决定”,停战投降吗?)。到了后方,肖尔蒂茨首先遇见了脸色苍白、垂头丧气的陆军参谋总长,肖尔蒂茨顿时感到,德国败局已定

可就在肖尔蒂茨溜走两天后,苏军攻势却停止了。希特勒当然不会原谅吓破了胆的肖尔蒂茨,于10月22日给第48装甲军任命了新军长——埃贝巴赫装甲兵上将。这个闹剧般的肖尔蒂茨事件,暴露了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德军高层,对于所谓的胜利前景,已经不再抱有希望。不过对于目前的战线,曼施坦因却认为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3.暂时稳定的战线

10月下旬,退却到第聂伯河对岸的曼施坦因,似乎可以缓一口气了。俄国人在布克林登陆场的攻势明显减弱。而希特勒也一直在给曼施坦因提供新锐兵团。为此,8月底至9月底,从中央方向抽调10个师,从北段抽调了2个师。截至1943年10月14日,曼施坦因虽然只剩下3个集团军(第6集团军转给A集团军群),野战师数量却增加到了60个!而根据德军1943年10月4日序列,曼施坦因的3个集团军就有62个师(含警卫师)。

至此,南方集团军群的野战师数量反超了过去兵力第一的中央集团军群,多出6个师。但根据同一时期的统计,曼施坦因的实际陆军兵力,却只有不到72万人,竟比中央集团军群还要少20多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曼施坦因的大量野战师已经给打成了空架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步兵师的平均“前线力量”(一线步兵)只剩1000余人,连同补充兵也难以凑到2000人。希特勒当然会继续给曼施坦因提供大量炮灰。根据另一份统计,至1943年11月底,曼施坦因所管辖的步兵师,战斗步兵平均人数增加到了3200人。但是,库尔斯克会战前,每个德国师有6000~8000名步兵的盛况,已经一去不返了。

曼施坦因的装甲兵力依然强大。10月初,全东线共有16个装甲师和9个装甲步兵师 ,总计2304辆坦克和强击炮。其中在曼施坦因手下就有8个装甲师、7个装甲步兵师,总计1338辆坦克和强击炮,相当于东线战车总数的58%。其后三个月间,希特勒为东线调来的新装甲部队,除了第5装甲师的“黑豹”坦克营和“统帅堂”师等个别部队外,基本都交给了曼施坦因。按照曼施坦因自己的说法,他在1943年下半年还获得了872辆补充坦克和强击火炮。但同期东线德军补充的坦克和强击火炮总数却有3051辆,而这段时间装甲部队主力一直属于曼施坦因。这令人不得不怀疑他列举的数字又缩了水。

德军的III号坦克和半履带装甲车。进攻中,这些装甲车通常布置在战斗队形后方

综合来说,在1943年秋季,德国集团在苏德战场南部总计有125万名陆军兵员(德军115万人、罗军约10万人)。他们分属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右翼。总计有约85个师(其中南方集团军群有62个师),共装备有1564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超过3000门野战炮(上述武器数量均不含第2集团军和仆从军)。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手握着一个庞大强力的超级野战集团。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562架可用飞机为曼施坦因提供空中支援。

可是在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的面前,苏联军队的数量更多,武器装备也更多。同样在1943年秋季,苏军在乌克兰战区展开了4个方面军,总计有221万人(包括航空部队)。他们装备有183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 。由北向南分别为: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斯大林于1943年10月20日下令,将上述方面军改名为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改名的用意非常明显:以“乌克兰”命名的红军战略重兵集团,将终结德军对乌克兰的占领。夺回基辅也是斯大林不可动摇的首要目标。

此时,基辅已经被德军占领了两年多。在德国人眼中,这是一座鲜花盛开的美丽城市,有古老的教堂,行驶着红白相间的有轨电车,德军、罗军和依附的哥萨克伪军在街道上列队而行,他们的生活平静而安全。哥萨克伪军还在街道上表演刀舞。城外的机场停着德国和罗马尼亚的战斗机(以上是德国军官用私人彩色摄影机拍摄的场面)。德国老兵甚至在基辅饭店里学会了一道俄国宫廷菜:基辅鸡肉卷。战后,他们还把这道菜带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新大陆风靡一时。无疑,斯大林不想让德国人在基辅再这么安逸地待下去。他更要洗刷1941年基辅大惨败的耻辱。

苏联展开了这么多的“乌克兰”方面军。其中,在曼施坦因的主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面前,部署了实力强大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66万人、675辆战车、70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个重兵集团,就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此前的名称)。他们占据着基辅南北两侧的突出部。为了统一基辅方向红军的指挥,斯大林还于10月5日决定,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左翼第13、60集团军连同占领区域(基辅以北),全部交给瓦图京。罗科索夫斯基失去了收复基辅的荣誉,自然大为不爽,事先把两个集团军的加强火器都撤了出去。

德军第509营的“虎”式重型坦克。该营一下火车,就被投入了基辅以西的反击战

1943年 南方集团军群实力变化

注:1.此处“机动师”指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

2.上述统计不包括警卫师(南方集团军群在10月有3个警卫师 )和预备队(南方集团军群在10月14日有1个步兵师、1个机动师计19000人的预备队)。

3.10月1日的坦克数包括强击火炮。

4.德军所谓野战炮一般指师炮兵团和统帅部直辖炮兵营团的105~150毫米榴弹炮、加农炮或更大口径火炮等。一般不包括步兵炮、反坦克炮、高射炮、迫击炮、火箭炮等。

曼施坦因在回忆录里竭力把自己的兵力说得很少。另一方面,他却又把自己的战线态势描绘得一片大好。他在战后宣称,自己管辖的部队凭借着“优越感”和“不言败”的自信渡过第聂伯河时,俄国人最多只是在“一两处偷渡”,而且“不起太大作用”!

但遗憾的是:在9月底10月初,俄国人并不只是“一两处偷渡”那么简单,而是已经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了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桥头堡!其中有9个登陆场属于瓦图京的方面军,包括布克林和柳捷日登陆场。曼施坦因老部下梅伦廷的回忆录,以及老部队“大日耳曼”师的战史等资料都承认:德军以精锐装甲部队向这些桥头堡实施的反击,均未能成功!德国《国防军统帅部作战日记》也比曼施坦因坦率得多:“1943年9月底,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战区内,俄国人已经抵达,并在很多地方越过了我方计划设防的地区。”

一贯自诩正确的曼施坦因,显然不能承认如下事实:他以大规模后撤所换来的第聂伯河防线,居然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但即使他不承认这一点,俄国人在1943年9月底10月初依然占据着这些桥头堡,并把越来越多的兵力和装备送了进来!桥头堡成为了曼施坦因体内的癌细胞,即将迅速扩散!

德军炮火下冲锋的T-34坦克和苏联步兵

4.柳捷日登陆场

10月份,红军由布克林登陆场展开的攻击未能奏效,反而遭到了巨大损失。第47集团军司令部也在10月底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失败显而易见。坚持发起这次进攻的斯大林,面子也挂不住了。他一面虚张声势地指责朱可夫和瓦图京不够坚决;另一方面,也只好承认现实,接受了瓦图京的申请,于10月24日深夜签署命令,取消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从布克林登陆场的攻击计划,授权瓦图京把该集团军调到基辅以北,强化其右翼以攻占基辅。

瓦图京根据这项命令,决心将主攻方向转到位于基辅以北的柳捷日登陆场。为此,除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外,步兵第23军(原隶属第47集团军)、突破炮兵第7军等部队,也将从布克林登陆场抽出来。

与布克林登陆场相比,柳捷日登陆场的战斗原本显得很不起眼。早在9月25日深夜,第38集团军进行了第一次渡河尝试,却被德军的炮火击退。此后几天,俄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和其他苏军部队一样,第38集团军直到9月26日也还没有得到制式渡河器材。只好利用10艘渔船,顺着张于两岸的钢索,企图把一个步兵团送过岸去。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苏第240步兵师的一个小分队冲入对岸,经过长达20个小时的奋战后,终于巩固了下来。至9月29日日终,苏军在柳捷日方向占领一个宽8公里,深1公里的桥头堡。第38集团军另外在斯瓦罗姆耶夺取了一个桥头堡。两个桥头堡随后被连为一体。桥头堡正面宽达15公里,纵深达10公里,依然统称为柳捷日登陆场。

曼施坦因没有太关注柳捷日登陆场。德军的记录宣称,9月底,曾有几股很弱的苏军部队渡河,为德军所阻止。可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德军没能肃清苏联第204师的渡河分队,也没能阻止俄国人在柳捷日登陆场站住脚跟,更未能阻止苏军把两个小登陆场连成一体。

德军逃离后,幸存居民来到杀人场辨认亲属的尸体

德国人所不知道的是,苏联近卫第5坦克军正指向柳捷日登陆场。可是,这个军在进至第聂伯河前,先遇到了杰斯纳河。当面的大河,河床高低起伏,水流也很急,坦克难以通过。苏联人只好用小船先送了一些侦察兵和步兵到对岸。他们到处勘查地形,寻找合适的渡口。

尚未得到坦克支援的俄国人暂停扩大柳捷日登陆场。这却给德国人造成错觉,以为柳捷日登陆场并非苏军的主攻目标,于是就放松了戒备。德军也没有采取强力措施去消除柳捷日登陆场。日后,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也承认,他判断柳捷日登陆场只有苏联的三个步兵军和一个机械化军,似乎不是很大的威胁

一直拖到10月3日,俄国坦克部队才在杰斯纳河找到一个合适渡口:列特基地区的河宽只有280米,水深0.7~1.2米,流速1米/秒。虽然这一段水深几乎超过T-34规定涉水深度的一倍,俄国人还是打算尝试一次潜渡。他们使用一些临时手段对战车进行了防水处理,用麻屑堵住坦克的所用孔口和炮塔圈座,再用黄油密封,百叶窗则用防水布封严。同时,构筑好了徒涉场,渡河路线两侧以标杆显示。

经过了各种精心准备,10月4日晨,苏军坦克开始渡河。所有车辆一律以一挡驾驶。但河水还是钻入坦克,甚至漫过了驾驶员的座椅,又被风扇甩了出去。看上去,河中仿佛有一群喷水怪物。渡河行动持续了8个小时,有65辆坦克成功进入对岸,其中包括50辆T-34。只有3辆坦克在河中心熄火,也被拖车拖了出来。

近卫第5坦克军随后又碰到了更大的天险——第聂伯河。10月5日,该军奉命从斯瓦罗米耶地段展开强渡。可是,至关重要的渡河材料依然没有送到前线。面对更宽阔的大河,潜渡也是不可能的。俄国人只得在次日搜集了一些器材,无非还是小船和木筏之类,先把第16摩托化步兵旅送过河去。直到第四天,匆匆赶到的苏军舟桥营架好载重60吨的木制舟桥纵列门桥,俄国坦克才开始渡河。一直拖到10月11日日终,部队才完成渡河。

就这样,苏军在柳捷日登陆场也有了坦克部队。稍后,更强大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也将开来。这是苏军展开基辅攻势的主力部队。

5.转向柳捷日

即将投入柳捷日登陆场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实力非常强大。在10月12日拥有67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607辆可用。具体构成如下

450辆T-34/76坦克(422辆可用);8辆T-70坦克(6辆可用);2辆KV坦克(2辆可用);24辆SU-152重自行火炮(16辆可用);16辆SU-122自行火炮(12辆可用);40辆SU-76自行火炮(34辆可用);134辆英国坦克(114辆可用)。

10月25日,庞大的红军坦克集团军开始调动,开往柳捷日登陆场。此次行军距离约160公里,需要横渡第聂伯河两次,横渡杰斯纳河一次。沿途的道路非常泥泞,而且还要沿着德军严密设防的第聂伯河行军,随时可能遭到对岸的猛烈炮击。于是俄国人只能在夜间行进。好在天气多云,德国侦察机难以升空,搞不清苏军的虚实。为了迷惑德国人,苏军在原驻地又留下了坦克和大炮的模型以及伪装电台。保密措施甚至对高层也不例外。朱可夫直到10月30日,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还在继续强调从布克林进攻。

顶着炮火破坏铁丝网的苏联尖兵

当然,朱可夫所说的布克林新攻势,也不完全是假的。11月1日,第27、40集团军从布克林再次发起攻击。但这只是一次佯攻,而且效果还不错。俄国人借此又牵制住了德军“帝国”师和原来对付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两个步兵师。当然,德军的防御也没有被突破。这些日子里,由于天气不好,苏联飞机的出动强度大大下降,空军第2集团军在11月1日和2日仅仅起飞了640架次。对德国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但他们自己的飞机也受到了影响。

苏军的各种迷惑和牵制措施产生了一定效果。德国总参谋部东线外军处(情报机关)就认为,遭受了10月份布克林攻势失利后,苏军在11月将主攻南面的梅利托波尔和克里沃伊罗格方向,以求包围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另外,红军可能向东线北段发起进攻。基于上述判断,曼施坦因甚至计划把新调来的3个装甲师用于南段战线,用于救援第6集团军和克里木。而不是用这些部队去增强岌岌可危的基辅防线。

曼施坦因完全算错了。此时,苏第38集团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以及大量加强部队,都集结到了狭小的柳捷日登陆场。仅第38集团军兵力就达137000人,装备坦克108辆,76毫米以上火炮迫击炮2277门,反坦克炮391门,高射炮147门,火箭炮497门。整个登陆场聚集了几十万苏军官兵。

东线苦撑两年多,最终解甲归田的霍特大将

柳捷日登陆场的地盘实在太小,大量的苏军官兵和武器装备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高级军官们也很委屈自己了。瓦图京的战术指挥所,与莫斯卡连科(10月上任)的第38集团军和雷巴尔科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司令部,还有克拉夫琴科的近卫第5坦克军,彼此距离只有几十步而已。真所谓“挤成一团”。这些部队将直接由登陆场展开攻势。而在登陆场以北,苏第60集团军也将向西南发起进攻。

面对瓦图京强大右翼的3个集团军,德军只有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拥有14个步兵师和第7、8装甲师(两个很弱的装甲师)。其第59军对峙苏第60集团军;对付柳捷日登陆场和保卫基辅的为第7、13军,仅有8个步兵师和1个警卫师。由于德军这些师的员额不足,苏第38集团军获得了极大的兵力优势,步兵比德国人多2倍,炮兵多3.5倍,坦克多8倍。

德军围着柳捷日登陆场也构筑了坚固防线。包括3道阵地体系。拥有壕堑、交通壕、机枪和火炮迫击炮阵地。德军的防御纵深达14公里。但苏军却准备了强大的炮兵来对付它们。第38集团军第51步兵军每公里正面有344门火炮迫击炮。第50步兵军的公里火炮密度更高达416门。这是战争史上空前未见的密度!

围绕第聂伯河桥头堡的一系列战斗,使德军蒙受重创,战斗损失的兵员之多,令人震惊。10月间,第4装甲集团军的作战损失高达14350人,其中有1903人阵亡或失踪 。9月最后十天另外战损了2289人。自9月21日到10月31日,德国第8集团军另外损失了33848人,其中有9627人阵亡或被俘。也就是说,截至10月底,基辅周边第聂伯河沿线的战斗,已经造成超过5万名德军官兵的战死、战伤和被俘。显而易见的是,遭到严重削弱的德军,又没有强大装甲部队加持,难以抵御俄国人的下一轮猛烈攻势。 24Z2v5Thzj0DJKSUMU9CrTYLrD3PPWiWYH2pjMWwCusHDn+U3go2Nj6/416psn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