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墙壁

台基以上的瓦石作是墙壁。墙壁在中国建筑中所占的位置并不是最重要的。北方有句谚语“墙倒屋不塌”,就是中国建筑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屋子是柱子支住的,墙不是载重的。墙只是一种隔断物,和现代所谓幕墙一样。

一座建筑物中各部墙壁的名字,多依柱子地位而定(图三十八)。在前后檐下檐柱与檐柱间者为檐墙,两山下的是山墙,廊下檐柱至金柱间的是廊墙。有时在极大的建筑物中,左右后金柱间有与檐墙平行的扇面墙。或是在前后金柱间有与山墙平行的隔断墙。有窗的地方,由地面到窗槛下的矮墙叫槛墙。扇面墙、隔断墙和槛墙,都在柱之里外,每面加厚,按柱径四分之一,故墙厚共合一柱径半。

这种依柱子而垒砌的墙壁,同时又可保护柱子,外面将柱子完全包在墙内,里面墙面虽在柱面之外,但墙比柱厚出不多,——普通规矩是柱径之四分之一——所以每到有柱子的地方,墙的里皮须留出八字形的柱门(图五十八),露出柱子表面之一部。

墙的上段多比下段薄一点,下段比上段厚出来的部分叫裙肩,其高按檐柱高三分之一。檐墙的上皮多与檐枋下皮相接,相接处因墙比枋厚,所以将墙上顶部向上斜收做成坡形,叫做墙肩(俗书签尖),高按墙厚之半。

山墙的形式依着出檐的种类而别,而墙之各部分也各有专名。硬山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上。若出檐则前后山墙要出到台基边上。这部分在檐柱以外的山墙叫做墀头(图七十六)。墀头的裙肩部分有竖立的角柱石,角柱上有平卧的压砖板,压砖板一直自墀头延长通进深,到与后面的压砖板连接;中间这段叫腰线石。压砖板与腰线石就是裙肩与山墙上身的界限(图七十七)。所谓上身只是腰线石以上到檐檩上望板顶上为止,再往上直到与屋脊同高的三角部分则称山尖。裙肩比上身厚约多五分,上身与山尖则每高一尺收分一分。

墀头伸出柱外的尺寸,按下檐出再退入柱径五分之四,谓之小台(图五十八)。墀头上部则在与檐枋下皮平处,安挑檐石(图七十七)。使其上皮与檐枋下皮平。自挑檐石以上,便层层砌出,至与出檐齐。挑檐石上为荷叶墩;其上为枭混。枭混上又叠出砖二层,称盘头。盘头之上为戗檐砖,用方砖立置,使砖面向前微斜向下;砖面并可雕各种花纹为饰。盘头二层沿山尖斜上,为拔檐。戗檐砖部分之山面向山尖上斜上者为博风,其上皮与瓦平。

悬山山墙前后无墀头。山尖或如硬山山墙一直垒到顶;或依着柁梁和瓜柱砌成为阶级形,每级顶上有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叫做五花山墙。

在歇山或庑殿上,两山之下有时做廊,有时没有,没有廊时就有山墙。结构的方法与前后檐墙做法完全一样。

图七十六 山墙墀头前面(北海快雪堂)

图七十七 山墙墀头侧面 il0D9E5QTBnGG0R3V6FnD0W2F3vNaRejG6Ak06F0EeY3dJsichcT3JtPlZSWIy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