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台基

台基是全部建筑物的基础,也是中国建筑中的一个特征(图六十七、图六十八)。欧洲建筑虽然也偶有类似的形制,但不似在中国之成为建筑物中必有的部分。台基的构造是个四面砖墙,里面填土,上面墁砖的台子。在台基之内,按柱的分位用砖砌磉墩和栏土。磉墩是柱的下脚。柱子立在柱顶石上,而柱顶石则放在磉墩上。磉墩与磉墩之间,按面阔或进深,砌成与磉墩同高的墙,称栏土,将台基之内分成若干方格。普通做法多用土将格内填满,上面墁砖,故称栏土。但是有门窗槅扇时,栏土就是安放门窗的基墙。

图六十七 台基

台基露明部分之下,先用石平垫在下面,其上皮比地面高出一两寸,称土衬石。土衬石的外边比台基宽出约二三寸,成为金边。台基四角转角处有角柱石;四周沿边上面平铺的石面谓之阶条石。阶条之下,土衬之上,是斗板石(亦名陡板)。这许多部分,若是没有石头时,都可以用砖替代(图六十八至图七十)。

图六十八 台阶须弥座石作(1)

图六十九 台阶须弥座石作(2)

图七十 须弥座

由地面走上台基须有台阶,以为上下之道。最通常的做法,在中间安一级一级的阶石称踏跺,踏跺的最下一级,只略比地面高出,而与土衬平,称砚窝石。踏跺两旁,依阶级的斜度安斜下的石面称垂带石。垂带石下三角形部分称象眼——凡在其他类似的地位的三角形都叫“象眼”。象眼之下的土衬石称平头土衬。

台基四周在柱中线以外的部分,谓之下檐出;若四周有廊,则下檐出宽按上檐出之五分之四,这少去的五分之一的尺寸,谓之回水,若两山山墙,则按柱径二份。台基之高则按柱高百分之十五。

台基的上皮就是建筑物的地板所在,与阶条石平,廊内和屋里都用砖墁地。在金柱与金柱之间,门窗的下面,与地板平的,有槛垫石,放在金栏土之上。但是槛垫石不是必要的部分,用砖替代亦可以。有时在建筑物的正中线上,放一块分心石,由阶条石里直到槛垫,是很大很带仪节性的建筑物才用的。

在较大较考究的建筑中,台基可以做成须弥座(图七十一及图七十二)。须弥座各部的位置与尺寸都有规定。其各部名称,由下往上是圭角(龟脚)、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各层的高度都在图版拾柒(图六十八至图七十)注明,但是设计人不宜受这种规矩的限制。

须弥座台基的台阶也比较华美。踏跺的中部往往加上御路,上面刻成龙凤等形(图七十三)。这当然只是皇宫或庙宇才适用的。

有时台阶不用一级一步的踏跺,而用锯齿形的礓䃰(图七十四)。这种结构便于车马之上下,如上城墙的马道,其坡度亦须较和缓。

宫殿庙宇的台基或是下部的基坛,因为离地面很高,有用栏杆之必要。栏杆的形制虽然有种种的样式,但是主要的构造多是一样。最底下在阶条石下放地伏,地伏之上立望柱,望柱之间安栏板(图七十二)。若是台阶两旁有栏杆,地伏就放在垂带上,栏板就跟着成了斜形。垂带栏杆的下端,多有抱鼓或类似的东西,将望柱扶住(图六十八、图七十五)。

图七十一 台阶须弥座石作(3)

图七十二 台阶须弥座台基及栏杆

图七十三 御路踏跺上的龙凤雕饰(故宫)

图七十四 上城墙的马道

图七十五 垂带上栏杆(北海小西天) B6VaFY/1ZABmPK30sgU5uA/HqK0YbqFG6ckd89ESPldTJcNm00C87QP0xtaidC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