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病房上班的第一台手术就是肝包虫囊肿囊内摘除。
肝包虫是牧区常见病,在那曲地区医院外科,是继创伤和急腹症之后排在第三位的。可是我从未做过甚至未见过此种手术,心里有些打鼓。我和辽宁医疗队的文老师商量,能否由他主刀,让我观摩一次,下次再主刀,他说:“不行,这种手术我在内地也没做过,必须得你自己操刀了。”他问我:“有手术图谱吗?”我说有,他让我认真研究图谱。晚上他陪我在值班室看书,看了一会儿,他让我背诵一遍手术程序,我背完了,他鼓励我说:“这不挺好吗?明天的术者就是你。”第二天到手术室刷完手后,站位置时,我还是想让他站主刀位置,他让我再背一遍手术程序,我又背了一遍。他说:“你就站术者位置。”当然他站在一助位置上给我指导,这时我心里稍感踏实些。手术顺利下台。文老师说:“这不做得挺好嘛,以后包虫手术你可以独立做了,我就不用上台了。”
顺利通过了外科医生的一大关,我长舒一口气!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和特殊的地区,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时候都是硬着头皮去解决以前从没遇见过的难题,凭的就是那份医者仁心和报效祖国的一颗红心。
包虫病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狗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狗是终宿主,也有人发现狼,狐也是终宿主。人,牛,羊都是中间宿主。成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长约2.5 mm~6 mm,由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妊娠节片各一节组成。每个妊娠节片长度相当于成虫体长的1/2,它的子宫里充满虫卵,大约有500~800个。妊娠节片在肠内或肠外破裂,释放出虫卵。排出体外的虫卵污染皮毛,牧场,畜舍,土壤,水源。被人或牛羊误食后,在12指肠内孵化,六钩蚴侵入肠壁末梢静脉,随门静脉血流入肝,多数在肝内形成囊肿,少部分通过肝脏血窦进入右心和肺循环,侵犯肺脏形成囊肿,还有少数幼虫通过肺内毛细血管进入大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处。“老西藏”们跟我说,除了毛发和指甲上不长,全身哪都长包虫。甘肃省人民医院426例和国内综合895例分析,肝包虫75%~78%,肺包虫8.5%~14.5%,脑包虫0.2%~0.3%,脾包虫1.3%~2.7%,肾包虫0.3%~0.4%,骨包虫0.2%~0.9%,女性盆腔包虫1.9%~3.3%。小儿的比例略有不同,脑包虫3.5%~4.3%,肺包虫的比例也偏高。(刘约翰,《传染病学》,王季午主编,1879年8月,第二版,506)。新疆医学院付立民教授也做过类似的分析。我院1980年的40例分析,肝包虫75%,肺包虫5%,脾包虫5%,肠系膜及大网膜7.5%,腹腔多发包虫5%,皮下2.5%。(《那曲科技简讯》,1980)
包虫虫卵到达人体组织或器官后,在局部形成囊肿,不能发育成为成虫,但囊内可形成许多子囊,在囊液中长期存活,术中如不慎将囊液遗漏入腹腔可以植活。大量囊液进入腹腔还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而致命。因此,包虫手术看似简单,术中不能有一丝马虎,在摘取内囊之前,首先用纱垫保护好囊肿周围,然后行囊肿穿刺,往囊内注入大量福尔马林液,将囊内包虫液和子囊固定后,方可打开外囊壁,挽出完整内囊后,囊壁反复用浸透福尔马林液的纱布擦洗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囊腔。以保证术中不留活着的包虫子囊和囊液外溢。再反复多次将外囊进行内翻缝合以填塞囊腔。
包虫在肝脏和肺内可以长得很大。尤其是肝脏,大的包虫可以占据整个腹腔。见过一位50岁妇女,肝包虫大得惊人,膝胸卧位时,隆起的腹部和膝持平。行动极不方便。我们的病例中以青壮年多见,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地方性流行病。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致力于包虫病的防治工作,但最重要的是改善牧区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最为重要。相信几十年过去了,那里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也会有很大改观。
2012年,是我阔别西藏30周年,因此特意回故地重游了一番。我见到牧区变化很大,过去牧民们骑马放牧,现在改骑摩托车了。虽然牧民在夏季放牧季仍住临时帐篷,但帐篷前停一两辆汽车也不稀奇,只是当年那透过漏缝能看到漫天繁星和皓月当空的牛毛帐篷再也见不到了。最令我震惊的变化当然是我当年奉献过青春与热血的那曲地区医院了。气派的医院大楼拔地而起,跟内地很多地市医院相差无两。医生里仍然有内地过去的医学生,还有很多从内地医学院校毕业的藏族医生。医生骑马出诊的情景也早已成为历史。相信随着这些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老百姓的卫生条件和健康状况也会大有改观。但愿包虫病已经不再是当地牧民的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