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著名宰相,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由初唐转向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但长期以来,除清人温汝适《曲江集考证》二卷、《张曲江年谱》 和何格恩《张九龄年谱》 汇集资料、辨别异说,足资参阅、嘉惠学人之外,学界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研究较少,对于除《望月怀远》为代表的少数几首诗之外的其他作品也更少涉及。这种情况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尤其是在张九龄家乡的韶关市于1989年3月和2008年11月分别召开的“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和“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使张九龄研究形成一个小高潮。两次会议后分别出版了《张九龄研究论文选集》 《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上下册 ,集中展示了两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唐诗研究界有不少学者在此前后也在各类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些论文,对于张九龄生平事迹有一定涉及,但整体的深入研究成果并不多。如陈友冰主编的下限定于2004年的《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 中,仅在极少论文中有所提及。然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 中,则在第四章“盛唐文学”的第一节“张说、张九龄等诗人”中较多介绍了张九龄生平及创作情况。
近年来,即2005年以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学界产生了一批关于张九龄的评传和传记作品,对张九龄文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整理和注释,尤以李世亮、熊飞、顾建国等先生,着力甚深,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由此,本文以2005年为起点,对这以后的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的情况做一个梳理评述,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为对2005年前包括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在内的张九龄研究情况,熊飞先生《近十年张九龄研究的新进展》 一文、顾建国先生《张九龄研究》 一书均做了较为全面的叙述;还有两篇比较全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张九龄研究情况的评述性文章,即王镝非、黄志辉《近二十年张九龄研究之我见》 和杜晓勤《二十世纪张九龄研究历程回顾》 ,都对这个时期张九龄研究的情况作了概括,可以参考。因此,本文不再重复前人、时贤的工作,仅对2005年之后的研究情况做出一个回顾。
笔者之所以把自己张九龄研究综述的起点定为2005年,还因为本年可谓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成果的爆发年,把张九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顾建国先生和熊飞先生分别出版的《张九龄年谱》 和《张九龄年谱新编》 ,是2005年出版的张九龄生平研究的扛鼎之作,贡献至巨。其后出现的研究成果有专题研究、传记、评传等。其中,尤以熊飞、顾建国先生贡献为大,熊先生出版了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张九龄集校注》 、《张九龄大传》 ;顾建国先生出版了《张九龄年谱》后,又出版了《张九龄研究》 ,嘉惠后人,实堪赞扬。本文将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概述之上限定于2005年,就是在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情况后确定的。
梳理此期对张九龄生平事迹的研究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此前的研究成果,这是为了在对比中更好说明2005年后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新成绩。但近几年来张九龄研究又陷入沉寂。笔者所见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5)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唐代文学研究》(2016) 中很少见到关于张九龄的研究论文了。以下对2005年至2020年间张九龄研究相关著作,分为六类进行回顾。
编撰年谱是人物生平事迹研究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年谱之作,贵真、贵实、贵全、贵精,对人物终身事迹,做出全面、真实、精准的钩稽、辨别和记载。年谱编撰过程中,必然会对世间现存的谱主家世及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字材料做出考证辨析,以查漏补缺、探幽烛微、去伪存真,为研究者知人论世提供最为翔实的事实依据。这不仅要求占有大量的史料,也要求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见微知著、考证辨析的深厚功底。就张九龄年谱的编撰而言,清人温汝适《张曲江年谱》奠其基、近人何格恩继其踵。何格恩有1935年在《岭南学报》第4卷第1期发表的《张九龄年谱》一稿以及其后的《张九龄年谱补正》《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 。温、何二位之作,均是张九龄生平研究十分重要的著作。尤以温汝适不唯于年谱编撰有开创之功,对于其生平事迹、交游往来、诗文考证及历代名人纪念性碑文诗歌之收集,用功数十年,功莫大焉。惜乎传世不广,未能发挥更大的嘉惠学林之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内地张九龄年谱的编撰,始于李世亮先生。他的《张九龄年谱》最早发表于《韶关师专学报》1982年第1期,略作修订后以《张九龄年谱》为题由《始兴文史》第8辑刊载。这是一期张九龄研究的专辑,内部刊行于1988年12月5日。 另有《张九龄年谱简编》,收录于《韶关文史资料》(第8辑,1988年内部印行),作者未知,或亦是李先生所著。李世亮有《张九龄年谱简编》,收录于王镝非主编《张九龄研究论文选集》。 李世亮先生还有《张九龄年谱》,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这部年谱首开张九龄生平事迹全面研究的风气,开拓了视野,把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从泛泛而论引向求真求实,值得赞赏。但是也存在或因成文较为匆促,材料占有不足、篇幅较短等问题,虽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仍当高度评价。
大陆之外,台湾研究张九龄生平的著作,最为重要的是杨承祖所著、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出版的《唐张子寿先生九龄年谱》,该谱是杨先生1956年考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硕士论文,为“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11辑。2017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承祖文录》两册,其上册收入该谱的修订稿,颇有完善,还收入《张九龄五论》《论张九龄的完贤人格及其影响》二文。杨承祖先生这部张九龄年谱是集此前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大成的著作,亦为今人编撰张九龄年谱之首创,惠人良多。此外,还有岑仲勉、李芳民、顾建国、张明非等先生发表关于张九龄生平和诗歌系年的研究论文,各有建树,此处不予详述。
以下具体介绍顾建国先生出版的《张九龄年谱》(以下称《顾谱》)和熊飞先生出版的《张九龄年谱新编》(以下称《熊谱》),以便于读者了解两谱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顾谱》:按照著者在本书“后记”中介绍,该谱的编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其时作者师从陈贻欣先生、葛晓音先生进修古典文学。其间葛晓音先生为他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张九龄研究。顾建国说:“葛师几次与我谈起张说、张九龄在初盛唐诗文革新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二张是陈子昂到李(白)杜(甫)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和桥梁,而此前,人们对此研究不多,且重视不够。于是,葛师命我注诗文、编年谱,从基础工作做起。老师谆谆教诲,耳提面命,使我丝毫不敢懈怠,整日里泡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供老师和研究生使用的阅览室中,读原文、查典故,抄资料。老师的悉心指导,浓郁的学术氛围与大量的图书期刊,使我乐此不疲。”但年谱的编撰后来因故搁置。到2002年,作者在南京师大读博士时,在其导师潘百齐教授指导下继续从事张九龄专题研究,年谱编撰才又提上日程。作者说:“本谱从动笔写作到书稿初成,已历经数个寒暑。在这断断续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常常彷徨却步。因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前有陈寅恪、岑仲勉等大师和出自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陈门弟子何格恩等先生的辛勤耕耘及其丰硕成果;当今亦不乏饱学之士的潜心发掘和创获。欲与大师硕儒们对话,本人实感力不从心。再者,为张九龄这样一位‘开元盛世’的文宗和名相做年谱,所涉问题太多。诸如:古代历史地理、礼制风俗、职官制度,一大批敕文中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文化冲突,诗文、交游中的人物考索,乃至一些命相歌诀的解读等,都需要细心与耐心的释疑、求证。可以说,书稿的每一页进展,都充满了艰辛。”
《顾谱》是在广泛研究前人著述基础上的开拓创新。为了进一步认识《顾谱》的价值,还是引用作者“序例”中的自述来说明。该书“序例”较为全面地归纳概括了前人关于张九龄年谱的编撰情况,指出各自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作者指出:“《温谱》旨在简净,故于谱主行状只列其大端,疏略自不待言。《何谱》系在《温谱》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而成,故仍未具规模。何氏用力之作在编年考。《何考》将谱主的绝大多数诗文进行了梳理系年,征引丰富,考定详细,为诸谱之冠,然亦多疑似揣测和误断之处,且体例未精。《杨谱》系对《何谱》补充修订而成,于谱主部分诗文亦有系年辨正。然其缺陷在未睹《何考》,故复多变少。《李谱》之长,在乡土资料的利用上,使人可知谱主仕前的一些经历和家园、墓地等情况,然其规模未宏,于谱主的诗文和交游等亦未深考。‘刘著’重在诗歌之注解,故于此项亦时见循情得实、厘正系年之创获,然于谱文仅略具表而已。”在对前人撰谱得失了然于心之后,著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更之”,以“前后研磨近二十年”之执著,一改前人撰谱之简略疏略,着力于“在宏大其规模和完备其体例”,撰成近三十万字之巨著。其突出特点除此之外,还在于“一者,在资料的搜集方面,颇重寻根究底之功效,征引的书目四五百种,金石子史,典籍文物所涉必究;再者,对其宦游及诗文所及的人和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索,其创获在进一步理清了张九龄的人际交往情况及唐开元中后期所施行的对内、对外政策。诸如:以‘二张’(张说、张九龄)为代表的‘文儒’集团的形成及其影响;开元初年在刺史、县令选任政策上的调整;采访处置使的设置和委派;漕运、屯田、举人方略的施行;在货币制度改革问题上的争议;唐与吐蕃在西南羁縻州府设置问题上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唐对西域各国及突、契丹诸部落的态度与应对策略;唐在东北、西北、西南边地的防守战略;对渤海、奚和西南羁縻州府的掌控举措;与新罗、日本等国的交往关系等,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呈现或澄清。第三,本着无一事无来历之实证原则,对诗文所及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和地理交通等问题,皆有一一落实之说明和考证,仍无法厘清之问题,则存疑待考。于诗文之系年,则侧重在汇考补正和次第编排上。” 从《顾谱》的具体编例也能看出著者的用心,编例“分述如下:一、每年之下,首列时事,次谱文,次注释(间有备考),次系诗文。二、时事部分,略叙时政大事和朝廷要臣之进退、论奏,俾与谱主成长、活动及诗文内容互相参证。为省净故,未在此项加注。所依者,要在《资治通鉴》、新旧《唐书》、《登科记考》和《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典籍、撰著。三、谱文概以行状标出,着重叙述谱主的生平、思想、政治作为和诗文创作情况,兼及仕历、交游以及相关的作品。四、注释专为谱文而列,要在无一事无来历。凡事出多处、系年不一,或歧见纷呈者,概以‘按’字标出,细加考辨,逐一梳理释证。此实本谱用力之最勤处,亦知我罪我者之所由处也。五、谱主诗文作品之卷目出处,例依《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卷本《曲江集》。”同题之作,亦依是集目录顺序,并以之一、之二等次第标明。集中或阙者,则取之《文苑英华》、《全唐诗》和《全唐文》等典籍。文字内容上的重要参照本为《唐丞相曲江张文献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广东丛书》第一集温汝适批校本,简称‘温校本’)。六、本谱较多引用的资料,于首次出现时,必引全称,之后则代拟简称。如,《旧唐书·张九龄传》简称《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简称《新表》,《旧唐书·玄宗纪》简称《旧纪》,新旧《唐书·张九龄传》合称“两传”,新旧《唐书·玄宗纪》合称‘两纪’,陈垣撰《二十史朔闰表》,简称《陈历》等等。” 这段自述可以看作是作者编撰张九龄年谱遵循的具体原则,也是《顾谱》编撰的纲目设计。
笔者认为,其一,《顾谱》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于谱主行状的考证注释方面。本书的注释,并非简单地梳理典故、理顺文义、介绍人物,而是着力于对与谱主相关的事实进行考证辨析。这是全书中作者最为着力之处,也是收获最为丰厚之处。著者在谱主行状的注释中,对所涉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辨析,厘正事实,究缪正误。很多地方,一条注释就是一篇很见功力的考证文章。如“唐高宗仪凤三年”亦即张九龄出生之年项下注释③,对张九龄籍贯、郡望的注释,就是一篇几千字考证文章。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每年谱主行状的注释在全书占比大大超过半数,可见作者考证功力之深。正是这类翔实的考证,有力地撑起了整个年谱坚实而又高矗的学术大厦骨架。其二,顾著的贡献还体现在对于古人年谱编撰的体例创新上。当然,《顾谱》的贡献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而就年谱编撰的体例而言,《顾谱》的贡献也是开拓性的。全谱每年项下,又分时事、行状、注释、诗文系年四大类(未有诗文时则三类)。相关事由分类列入,这就把谱主一生的生活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家庭环境等)、个人行状和诗文创作结合为一个整体,又把人物还原于具体的时代环境,有利于后人加深对于谱主的全面了解。了解具体时代环境中的全人全貌,对于深入研究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个人行为的现实依据,谱主交友的相互影响、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三,顾谱在编撰年谱的学术态度值得表彰学习。一部年谱,前后历时二十余载,广泛掌握材料,谱后所附按书名笔画排列的参考文献,竟达18页之多。非唯展示掌握材料之丰富,也实际上为后学示范门径。《顾谱》力求做到无一字无来历,这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中十分少见,也十分稀缺。因此,顾建国先生的学术精神值得高度肯定。当然《顾谱》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大量考证内容固然精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繁复,影响阅读的亲切感和清晰性。
《熊谱》:该谱或出版于2005年11月至12月期间。从版权页标示的时间看,《顾谱》出版时间为该年11月;《熊谱》由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未见版权页,但作者后记注明为11月1日,具体出版时间只能推测。参考内地出版社的出版习惯,《顾谱》见书时,可能还略晚一些。《熊谱》内容未及《顾谱》,但亦达25万字之上,亦属篇幅适当、内容丰富之列。作者熊飞先生长期执教于高校,后来在张九龄故乡高校任职,对于张九龄故乡的情况和地域资料的掌握较之于外地学者,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熊先生长期研究张九龄诗文创作,浸淫既久,著《张九龄年谱新编》功夫甚深,为其整理出版《张九龄集校注》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熊谱》的特点是简明清晰。每年之下,如谱主有行状可记者,则首述谱主行状,再列本年诗文作品。对于诗文作品的系年较为准确、充分,便于阅读者循此踪迹,深研作品。之所以产生此特点,则可能与著者全面注释张九龄诗文、用功甚深有紧密联系。《熊谱》且时有考证文字,也有对于前人所著年谱的利用与辨证。但考证文字简明扼要,显得清爽明白。如谱主年幼无事可记,则删繁就简,只出年龄一项。对于作者所处具体时代、时间朝廷发生的各类大事,亦合一叙述。这也是处理谱主所处的大时代与小环境关系之一法。应该说《熊谱》也是很有价值的,遗憾的是此书由香港的出版社出版,影响在内地的销售,也使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挤压。此外,此书也偶有疏误。
传记类著作包括评传、传记作品。此期出版的评传和传记著作有两种。一是李锦全著《岭海千年第一相——张九龄》(以下称《李评》) ,全书近12万字。二是王镝非、黄志辉著《张九龄评传》(以下称《王评》) ,全书约7.3万字。
《李评》共九章,第一章是“唐朝前期封建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第二章是“家世与生平”;第三章是“选贤任能的人才观”;第四章是“革新吏治的政治主张”;第五章是“仁德治国的王道政治”;第六章是“发展生产便利交通的经济政策”;第七章是“天人关系的哲学沉思”;第八章是“人生感遇的诗国心声”;第九章是“岭海千年第一相”。由这个目录可见,李著还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张九龄的一生,对张九龄的家世、人生经历、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经济政策、诗歌创作、社会影响、历史定位等都做了较为综合、全面的介绍和评价。虽然限于篇幅,人物事迹展示不够丰富,评价也欠深入,但是作为第一部张九龄评传,确实具有先行的启迪意义。
《王评》共三十章。第一章是“张家世系远”;第二章是“少年张九龄”;第三章是“南天第一人”;第四章是“连登制举科”;第五章是“南归避热风”;第六章是“开凿梅岭路”;第七章是“中书入翰林”;第八章是“东封见隐忧”;第九章是“‘阿党’蒙阴影”;第十章是“孤特出洪州”;第十一章是“庐山风雨闻”;第十二章是“遭馋幸无咎”;第十三章是“辞呈终不允”;第十四章是“岭南回险地”;第十五章是“三入掌王言”;第十六章是“母丧复南归”;第十七章是“非常用大贤”;第十八章是“力谏滥用相”;第十九章是“赤岭立和碑”;第二十章是“政惟重农桑”;第二十一章是“诗国群星耀”;第二十二章是“揭参武惠妃”;第二十三章是“三教振儒风”;第二十四章是“请诛安禄山”;第二十五章是“进献《金镜录》”;第二十六章是“罢免中书令”;第二十七章是“宴集逍遥谷”;第二十八章是“皇怖贬荆州”;第二十九章是“朝廷许胜流”;第三十章是“千载有遗方”。书前有李国祥所作的序一篇,还有作者自己所作的前言,交代了书中材料的来源,梳理了前人对于张九龄年谱的编撰情况,颇可参考。书后有后记一篇,说明了本书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张九龄的籍贯问题;一是关于张九龄与《唐六典》的关系问题;一是张九龄修造大庾岭路的相关问题。由这个目录可以看出,王著实为以历史记载为依据,以张九龄故事亦即以时间为经串联起来的一本书,评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对张九龄生平中已有的记载故事化,缺少对张九龄生平的考证和对于其思想的深入分析,称为“评传”似名不副实。
此期出版的张九龄传记有三种:一是王镝非著《张九龄》(以下称《王传》) ;二是廖文著《张九龄传》(以下称《廖传》) ;三是熊飞《张九龄大传》(以下称《熊传》) 。比较这三部传记类著作,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
《王传》:约4万字。全书分为十部分。一是“幼小聪慧,少年高第”;二是“立朝佐政,革新吏治”;三是“重开大庾,利泽千秋”;四是“重视农桑,发展生产”;五是“反对黩武,安边息燧”;六是“敢犯颜直言,谏相李林甫”;七是“置安危度外,揭参武惠妃”;八是“具远见卓识,请诛安禄山”;九是“罢中书令,出贬荆州”;十是“扢扬大雅,诗启盛唐”。这本书的结构比较明晰,基本上反映了张九龄一生主要事迹,行文中评述结合,较之作者的《张九龄评传》,可能更符合评传的特征。本书也便于文学爱好者以较少时间了解和掌握人物的全貌,是一种人物生平事迹比较简明的普及类读物。
《廖传》:该书篇幅较大,全书约27.3万字,也分为十章。第一章是“九龄身世”;第二章是“出生传奇”;第三章是“少年奇童”;第四章是“官场风云”;第五章是“仕途坎坷”;第六章是“犯颜直谏”;第七章是“文场元帅”;第八章是“丰功伟绩”;第九章是“九龄故里探源”;第十章是“弘扬九龄文化,提升始兴‘软实力’”。书前附有谭元亨、张志才、张声泳所作序言三篇。另有引言一篇、后记一篇和参考书目,对于了解此书写作和内容情况较为有益。由于作者书中大量使用地方传说,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本书的学术价值的缺失。可能是编撰目的非在学术研究,而在于宣传始兴文化、推动当地旅游所致。但透过这些传说,也可以感受到九龄文化在当地所产生的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熊传》:该传篇幅较《廖传》短,约20.5万字。该书是“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种,也是一部规模比较适中的张九龄传记。作者熊飞先生长期任教于高等学府,文学研究基础扎实深厚,又长期研究张九龄,在《张九龄年谱新编》的基础上撰写此传,确实是呕心沥血之作,是近年来张九龄研究重要的传记著作,值得重视。
该传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茂木有本根,澄潭寻深源”;第二章是“地积高而成岳,云久蓄而作霖”;第三章是“大鉴锦口赞奇童,伯乐慧眼识骏足”;第四章是“十年三试中巍科,一举再第成大名”;第五章是“道侔伊吕登乙第,官授拾遗兼华职”;第六章是“报恩上书迕姚宰,休官筑路利乡人”;第七章是“内廷连任数清职,清修廿载几得失”;第八章是“两守州郡行善政,两遭诬陷雪终清”;第九章是“奉调回京入集贤,卒登高位非偶然”;第十章是“入主中书令天下,三载为相竭心智”;第十一章是“众口铄金贬台衡,小人用事毁盛世”;第十二章是“千古心田矗丰碑,万代青史留大名”。书前有“引言”,书后有“结语”和参考文献,其中,结语值得重视。作者在这个部分中,并非简单交代本书写作问题,而是集中探讨了张九龄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和意义,分析张九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还综合分析了张九龄其他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探讨张九龄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主张,可视为关于张九龄的一篇较为全面的综论文章。本书的不足是作者在一些地方所发的议论不一定符合传主当时的思想实际,有些推测性文字不够严谨,等等。
此期以张九龄为专题研究对象的,唯顾建国的《张九龄研究》 (以下称《顾著》)一书。该书由中华书局于2007年2月出版,全书共21万字,是此期关于张九龄研究最为集中、下功夫最深、收获最大的成果。
该书是顾建国先生的博士论文,是继《张九龄年谱》之后一部以研究张九龄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成就为主、较为全面研究张九龄的著作。全书加绪论共为六部分。以下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绪论部分:绪论是本书重要部分,分为“关于张九龄生平事迹的研究”“关于张九龄的思想、心态研究”“关于张九龄诗文创作的研究”等三个部分,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此前张九龄研究取得的成就,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失,由此建立了作者研究的出发点,确定了作者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方面。
在全面梳理前人关于张九龄研究的基础上,著者概括出此前张九龄研究四个方面的显著成绩。具体是:第一,对张九龄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对唐诗发展所做的贡献,给予新的认定评价;第二,深化了张九龄与陈子昂之比较研究;第三,从山水田园诗的历史演进角度论析了张九龄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影响;第四,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张九龄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充分肯定其成就与贡献的同时,人们也指出了张九龄诗歌的不足之处。
在涉及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方面,顾先生指出:“20世纪的张九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今后的研究应在‘深’和‘广’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继续细化个案的综合性研究,将张九龄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文学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一一搞清楚,这才能算是对‘全人’有比较真切的认识和评价”。他确定“本文的思路和架构是:在全面理清张九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世渊源、成长环境、生平事迹和作品系年的基础上,将其放置于初、盛唐诗坛和文坛的特定格局中,观照考察其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以期对文学盛唐形成与发展的合力因素,求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就决定了《张九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他的生平经历、交往交游的人和所做的事进行深入全面的发掘和深化。由此确定研究的创新点是:
“(1)在既定的研究空间上,求宽求广。亦即以拙著《张九龄年谱》为基础,以张九龄的诗文研究为重点,对张九龄其人、其诗、其文,作一整体综合研究,力求使人们对张九龄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2)在若干有待突破的点上,求细求深。其一,拓展了人物成长的背景研究。本文对张九龄家世的渊源和变迁、诗人早年的生活和所受教育的状况以及岭南地域文化的烙印和影响等模糊不清的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辨析,以收知人论世之效。本文认为,范阳张氏,英才辈出,源远流长。九龄乃祖因官迁居岭南,遂成土著客家。但其仕宦传家的门第和斯文南渐的背景,又使张九龄能与许多中原学子一样,幼即向学,科第成名。岭南的地域文化,既培育了张九龄尚直干练的秉性,也对他早年异于时风的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二,加强了对文学家张九龄的人格、思想、心态、交游及其影响研究,弥补了此前在这方面研究的肤浅和欠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其人。本文通过对60余名与九龄有诗文唱和关系的人物的考察与考证发现,张九龄的文学交游,上及‘文章四友’、‘沈宋’、‘吴中四士’和‘燕许’二公等著名文人,下携王维、孟浩然、綦毋潜、卢象、韦陟、钱起、皇甫冉、王昌龄、李泌等后起之秀,平日所交亦多文儒逸士。观其志在‘文儒’辅国,察其行在文章用世,而其仕途的沉浮与历练,又使他洞悉了诗赋寄情感遇之文心,并以其一代文宗的地位和影响,为文学盛唐的到来,为陈子昂到李白、杜甫之间诗文的继承、革新与发展,开拓了道路,准备了队伍,架起了桥梁”。
《顾著》“绪论”之外共五章。第一章是“张九龄的家世及其成长环境”;第二章是“张九龄文学交游考”;第三章是“张九龄的人生理想图式及其影响”;第四章是“盛唐前期的诗坛宗主”;第五章是“开元时期的‘文场元帅’——论张九龄文的体式特征和时代意义”。从各章标题即可看出,顾著关于张九龄生平事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二章中。其中主要创获,后文还要专门述及,此处不赘。
迄今为止,对张九龄全部作品做整理、注释的,唯熊飞《张九龄集校注》(以下称《熊注》)。关于这部书的特点和贡献,蒋寅先生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
“张九龄集的整理和注释本目前有两种,一是刘斯翰先生校注的《曲江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一是李玉宏先生校注的《曲江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两者都不是全注本,只校注了全集二十卷中的四卷诗。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对全部二十卷作品都作了校注,其难度和工作量首先就超过了前人。当然,熊飞先生的贡献绝不只是这一点,他的校注在使用版本和校勘的完善上更令人侧目。刘李两种整理本,对底本并未郑重推敲,参校的版本和文献也只寥寥数种,而熊飞先生则是在比勘《曲江集》存世的近二十个善本后,才选择了《四部丛刊》本二十卷为底本的,这从校勘学的角度说首先就值得称赞。他除了参校唐代文献整理必用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全唐诗》、《全唐文》等权威性总集外,还选择二十卷本和十二卷本中七个有代表性的版本加以对校,择善而从,同时尽可能地将各本异文保存在校记中。这使他的校勘具有总结性的意义,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蒋寅先生也对熊飞注《张九龄集校注》的注释做了评价。他说:“熊飞先生的注释也较前人有不少进展。他凭借多年考索唐代文史的积累,尽可能地吸收近二十年新出的成果,更济之以自己近年治《曲江集》的独到心得,为张九龄全部诗文做了注解,同时也澄清、纠正了张九龄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错误,使《张九龄集校注》成为一部体现现当代研究水准的完备注本。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对张九龄作品进行了补辑。这项工作以前《全唐诗》《全唐文》及温汝适整理本也做过,但受条件限制,辑录作品还不够齐全。熊飞先生这次又补辑了《谢公楼》《游洞门题陈氏丹台诗》《故中散大夫并州盂县令崔府君夫人源氏志铭并序》《(唐赠)陇西县君牛氏像龛碑》等诗文,为研究者提供了新材料。”蒋寅还指出:“本集所收的一些诏敕类文章,原为节录,这次熊飞先生也据《册府元龟》《唐大诏令集》《文苑英华》等集中辑出完整的文本,如《籍田赦书》据《文苑英华》补足大段佚文。《后土赦书》也据《唐大韶令集》补足大段佚文。对温汝适等人辑录自史籍、未注明出处的篇章,都据原始文献重新过录,注明出处,同时还删除了《全唐文》误收的白居易《敕新罗王金重熙书》一文及四库馆臣误窜入《曲江集》的《白煞经》等论断及歌诀十八篇。这是一番精细的考订,保证了《张九龄集校注》的学术价值水准,同时也显示出熊飞先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蒋寅先生对于《张九龄集校注》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概括了该书所达到的学术高度,笔者非常赞成。
研究资料的汇集,是对开展研究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一部完备的研究资料汇集可以帮助后继研究者在不长的时间内即可掌握前人的研究进展,为后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避免重复性的工作,对于学界是一项善举。如此前有《中华大典》等书出现,即起到这般作用。当然如《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等,也属于这样的工作。下面做一个介绍。
《唐人轶事汇编》:从资料整理纂集而言,周勋初主编《唐人轶事汇编》 值得注意。这是一部由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四名成员承担的“一人劳而万人逸”的工作,历经四年,三易其稿,终成巨著,嘉惠学林,实堪赞赏。这本书的特色,如其“前言”所引主编周勋初在回答关于“笔记小说中的记载不管是否真实,都是有价值的么”的问题时说:“可以这么说,《唐语林》中的材料,大都是唐人记唐事,从中可以觇测时代风气,了解唐代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况,这就有很高的认识作用和研究价值。”“前言”又说:“唐代笔记小说的写作也极繁荣,不但著述的品种多,而且内容丰富,文字可观,利用这方面的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唐代社会习俗和人物风貌的认识。”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唐人轶事汇编》重点汇集唐宋笔记中对唐人的记载材料,其“凡例”说:“本书不录正史,蒐采范围以唐宋人撰杂史、传记、故事、小说为主” ,这就具有了全新的特色。
具体到张九龄相关资料的汇集上来说,笔者认为也体现了这一编辑思想。该书收集张九龄相关材料19条。基本上将唐宋间人们关于张九龄的传说故事汇集齐全,这对于了解张九龄的形貌、性格、体态、风度,具有重要认识和参考价值。
关于张九龄的相关研究资料,此前有卞孝萱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第一册之“唐文学部一” ,即第908页至930页予以部分收集。但未能按照“凡例”之规定,收录张九龄与文学相关的全部资料,遗漏甚多。按照其“凡例”的一般要求,有诸多当收未收者。如“传状”中不收《新唐书》张九龄本传、“碑志”中不收徐安贞之《张九龄阴堂志铭》则不可理解;“年谱”项下,一部张九龄的年谱也未收录,然并非前人未作《张九龄年谱》,清人温汝适即有《张九龄年谱》,但未见收录,甚至连存目也未见,当属于漏收无疑;考证中亦不收温汝适所作之《曲江集考证》二卷中之一字;等等。这实为重大遗漏。可见,《唐人轶事汇编》与《文学典》对比,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典》不收相关张九龄这方面材料之不足。
《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以下称《论文集》):2008年在韶关召开的“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论文汇集为《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上下册,由珠海出版社于2009年10月出版。关于这次研讨会议的情况,《论文集》的“后记”中做了概括:“纪念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系列活动中,张九龄学术研讨会被视为重中之重。此次学术研讨活动参与面广,层次高、观点新,有23个省、市及港、台地区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参加了研讨活动,共收到学术研究论文、民间故事传说等145篇(民间传说故事择时另行结集出版)。”“此次提供论文的专家学者能够开阔视野,据理充分,分析到位,有一定深度。研究论述领域有新的扩展,论述角度有新的开拓。许多学术论文都属学术界上乘之作。能以高瞻远瞩的视角,站在历史高度,对张九龄的政绩、思想、诗文以及‘九龄风度’、‘张九龄与岭南文化’、‘张九龄和谐思想论’以及‘张九龄的当代意义’等进行了深度研究。除此之外,对张九龄在洪州、荆州的研究也进入了挖掘研究领域,填补了过去欠缺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暨南大学罗志欢教授对张九龄《曲江集》的海外传播、张九龄传记及研究资料总索引,进行了较全面详细的研究,整理了海内外张九龄研究概况资料,难能可贵。除此之外,还有中山大学王承文教授对张九龄与粤北张氏家族的研究,以及韶关学院熊飞教授等对张九龄《曲江集》版本、香港中文大学杨永安教授等对张九龄《千秋金鉴录》以及民间传说等研究,都为此次研究增添了新课题。” 会后编辑出版的《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共入选论文98篇。论文集略为分类编排,上集主要以研究“九龄风度”、张九龄与岭南文化、张九龄政绩、忠君爱国思想和历史贡献等;下集主要研究张九龄诗文和著述评介等。这些学术论文大多水平高,观点新,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拓展了全国张九龄研究的领域,将张九龄研究推向上了新高度。
这次研讨会中关于张九龄生平事迹与交游研究,主要集中在论文集中的“政绩研究”部分,当然其他部分也有所涉及。其中关于张九龄与洪州、荆州关系研究、与高力士关系的研究等,前人关注较少,可谓具有启迪性。
张熙恩、官见全主编有《九龄少年时》 一书。该书由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书中收录大量张九龄少年时在家乡始兴的民间传说故事,颇具趣味性、可读性。可见张九龄在千百年后对家乡的影响,这些传说故事作为九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极其珍贵,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影子,但是对于严格的学术研究而言,直接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