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文化。中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信中、尚中、求中、执中、用中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体系。其主要内涵和特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

人生天地间,首先关注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古人通过对天地运行变化的长期观察,形成了以下观念:

其一是天地之中的观念。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中间。北斗星“运乎天中”,地中则在嵩洛地区。地中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即地中自然环境条件最好,最适合人类繁衍生息。显而易见,这里的“中”既是描述空间方位的概念,也是表达价值的概念。“天地之中”观念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原初的宇宙观已经确立起来。

其二是“天圆地方”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天“大”、地“广”,认识到了宇宙的无限性、事物的多样性。

其三是万物皆“易”,都是恒变无常的。何谓易?生生不息之谓易。宇宙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创新的过程。

其四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天地与人是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

在这些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对于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极其重大的意义,从而提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论断。沿着这一思维路向,后世思想家则进一步强调:“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并将“中”称为“天理”,认为“天下之理统一于中”。这样,以“天地之中”观念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以“中”为核心的精神体系便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二、中是中华民族认识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人们逐渐总结、形成了以下认识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

首先,将构成天地万物的各种要素,归结为“阴”“阳”两个方面。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物两体”等论断。强调任何具体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体”,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其次,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人和事物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平衡,是人和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当某一事物内部各方面处于高度和谐、平衡状态时,即谓之“中”。反之,则为“不中”。“中”既是对事物良好状态的描述,又是对事物良好状态的评价、肯定。因此,“求中”也就成了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价值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再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是说,在治理民众、处理各种政事时,要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采取“适中”的方针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最后,执中致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为本,和为用,执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够促使事物各适其位,遵循规律、繁衍生息。

三、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行为规范

人类社会要保持有序运行,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系统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多个方面,是“中”的具体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

首先是道德规范。早在五帝时期,执政者就强调执中修德,“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开始重视以德为政,以德教民。经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道德规范趋于成熟。一是尚中、守中,以中为至高之德。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标准修身养性。三是坚守君子之道。敏而好学,文质彬彬,坦坦荡荡,成人之美,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做到“诚”,从而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其次是礼仪规范,中华传统礼仪规范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周礼。在夏、商礼制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礼仪规范。其核心内容是:以中为本,以礼立序,以德治国,以乐致和,自强不息,忠诚无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尊老爱幼。周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礼仪规范、治国方案,也是一部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中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

审美是人认识、理解和评价外部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与主体自身的宇宙观、道德观等密切相关。《国语》中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命题。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正是构成事物的各要素高度“融和”的结果。而这种“融和”是以各要素的协调、平衡即“中”为前提和基础的。即由“中”致“和”。事物各要素“融和”的程度越高,事物的存续状态就越美好,就越能使主体得到愉悦。

《左传》载,晏子在论述“和”时曾谓“和如羹焉”。厨师做汤之所以要放入多种食材、佐料,目的正是在于“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好喝的汤,是不同的食材、佐料由“中”致“和”的结果。同样道理,好听的音乐也是不同的乐声由“中”致“和”的结果。孔子在评论乐曲《韶》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认为乐曲《韶》的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高度和谐,故称“尽善尽美”。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则“文”不及,表现为粗野;“文胜”则“质”不及,表现为虚浮。“质”“文”高度协调、和谐,无过无不及,这才是完美的“君子”形象。

一般来说,审美有三种境界:一是“时中”之美,也可称和时之美;二是中和之美,也可称和谐之美;三是和而不同之美,各美其美,即美美与共,是最高理想境界。

五、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治国理政之策

《尚书》载,舜传位禹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要求禹要秉持“执中”的理念治国理政。舜这种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承继于尧。尧、舜、禹一脉相承的这种治国理政的“执中”理念,为后世人们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

秉持“执中”的理念治国理政,首先就是要“明于刑之中”。治理国家要“善刑”,“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要选择公正的贤人做刑官,犯罪依律惩治,凡有疑不符者,从轻发落。审慎施法,让当事者信服。

其次,“为政以德”“宽猛相济”。“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当政者要忠诚守信,取信于民;要用财节俭,爱护百姓,薄赋轻徭,调用民力适时有度。

最后,要施行“仁政”。对民众要先“富之”,然后“教之”。“制民之产”,使民众具有一定的产业。要注重解决民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还要抓好农业生产,做好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把控贫富之间的差距,不能使之过于悬殊。“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要对“大富”与“大贫”进行“调均之”。所谓“调均”,就是在“大富”与“大贫”之间“求中”。

总之,秉持“执中”的理念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执政者做到公平、公正、无私,注意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注重教养民众,不要采取偏激措施,以避免激化矛盾,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秉持“执中”的理念治国理政,就是“以德治国”,就是“善政”。这种“执中”的执政理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都彰显着中文化的精神。正是中文化精神的滋养,使得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兼容并包、宽厚仁和、敦亲睦邻、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日渐增强。

基于这样的认识,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设立了“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重大课题。课题组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深圳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三十多位学者参与讨论和研究工作。确定了从资料收集梳理开始,然后设立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最后进行综合研究的思路和步骤。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的任务是:探讨中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研究中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明确中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揭示中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基金会为本课题的研究和成果的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的同志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在此,特向为本课题研究做出贡献的各个单位、各位专家和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22年6月 rIYD/s6w2Xx+yMH426F4XHBdzvHWunMYSA5H70ejbA4y7Nra+YPOJGq1OP1yCw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