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生于河南光山县馆舍。六岁始读《尚书》,为儿时,凛然如成人,性不喜华靡。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则羞赧弃去。一代大儒“朴而不尚浮华”的性格特点已可见端倪。天圣三年(1025年),司马光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而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从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于不知饥渴寒暑。天圣七年(1029年),司马光十一岁,其父司马池为群牧判官,与庞籍、张存数相往来。待客之时,光以童子侍侧,庞籍对司马光非常看好,在他看来,司马光“文雅夙成,而有清直之气”,故后荐其为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及知郓州、并州。《迂书序》云:“余生六龄,而父兄教之《书》。虽诵之,不能知其义。” 又七年,即天圣九年(1031年),其十三岁时始得稍闻圣人之道,朝诵而夕思。据苏东坡撰《司马温公行状》载:“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天章公当任子,次及公。公推与二从兄。然后受补郊社斋郎,再奏,将作监主簿。” 可见司马光少年时非常勤奋,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理想。这些记述展现了司马光生活崇尚简朴,在学业上精进用功的一面,而流传甚广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则展现出其聪慧灵活的另一面。少年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的勤奋努力,为他此后在中国政治、思想舞台上的闪亮登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为人方面的敦厚仁和,出处进退上的分寸感的养成,皆与他在年少之时良好的家学、家教密不可分。宝元元年(1038年)三月,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第六名,从此步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