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肠的生理结构

大肠位于腹腔内,外观呈现“ㄇ”形,从和回肠(小肠的后半段称为回肠)交接的回盲瓣,一直到肛门,全长大约 150 厘米。大肠上一节一节的,称为结肠袋。

从结构上,我们可以将大肠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一、盲肠:大肠和小肠的交接处,以回盲瓣将大肠和小肠分开,回盲瓣是个很特殊的构造,属于人体众多括约肌之中的一个。它负责打开肠道,让小肠吸收营养,剩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并阻止大肠内的粪便和细菌逆流回到小肠,以维持小肠的干净。我们常说的盲肠炎,其实不是盲肠内发炎,而是悬在盲肠外的阑尾发炎。阑尾是富含淋巴组织的结构,长约 8 厘米。

二、结肠:可分为向上的升结肠,横向的横结肠,直向往下的降结肠,以及弯曲如S形的乙状结肠。其中升结肠和降结肠有腹膜包覆,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则是游离状态,这种结构造成在做肠镜检查时,内窥镜可能在结肠内打转,尤其是在乙状结肠处,从而造成检查的疼痛及时间的拉长,甚至肠穿孔。

大肠的结构

三、肛门附近的直肠: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约 20 厘米。直肠与小骨盆腔脏器的关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直肠前面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临床指诊时,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

四、肛管:长 2~3 厘米,包含肛门,相对于回盲瓣,肛门则是另一个特殊的括约肌。人体消化器官只有嘴巴和肛门是可由意识控制的,肛门让我们能在合宜的场所排便。肛门附近的静脉,若是久坐久站造成循环不良,便会鼓胀形成静脉曲张,也就是痔疮。一般以肛门的齿状线为界,以内称为内痔,以外则称外痔。

不像其他的消化道器官,大肠的黏膜虽然也会分泌液体,但分泌量是消化道中最少的,分泌黏液的作用主要是润滑大肠的内容物,使其易于通过结肠,同时这种黏液也完全没有消化酶的存在。若是水分不够,粪便太过于干硬,就会影响排便,所以喝水是改善便秘的方法之一。

大肠在消化吸收方面,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吸收水分。每天有1000~1500 毫升的粪便进入大肠,但最后仅有 100~200 毫升从肛门排出。

常有患者抱怨:“怎么吃那么多但排出的粪便量却那么少?”这是正常的,因为进入大肠的消化残渣九成的水分都会被吸收,实际排出的仅占一成而已。若是便秘严重的人,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长,水分被吸收得更多,排出的粪便含水量低,大便量自然就更少。

大肠的黏膜不像小肠,它没有绒毛,表面是平滑的。另外,大肠内含有大量菌群,这些菌群可以帮助发酵一些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此外,细菌死亡后,细胞内的叶酸、维生素B及维生素K,可以被大肠吸收而被身体利用。

肠内菌是 21 世纪消化医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肠内菌种类虽多,但彼此互相牵制,形成平衡。举例来说,有些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会出现腹泻,甚至会出现败血性休克,原因就在于抗生素不分好菌、坏菌,把肠道内敏感的菌都杀了,只剩下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菌。平常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的正常菌,这时反而造成肠道发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的感染。肠内菌也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避免免疫反应过激,造成气喘、皮肤过敏或特应性皮炎等病症。

提到大肠,多数人最重视的就是排便功能了。大肠的肌肉分为内侧的环肌及外侧的纵肌,环肌负责收缩肠道,造成挤压;纵肌负责伸缩肠道,将粪便往前推。大肠平常保持轻微的蠕动,但在用餐之后会产生“口肠反射”,也就是食物进入胃部后,会刺激回盲瓣打开,让小肠的食糜进入盲肠,同时也会引发横结肠的强烈蠕动,将粪便推到直肠。

当粪便进入直肠,直肠就会扩张、压力增加,进而刺激压力感受器传递到大脑产生便意,配合横膈及腹肌的收缩和肛门括约肌的扩张,将大便排出。

你知道吗?“口肠反射”一天有三至四次,所以有的人每餐吃完都想“跑厕所”,但一天最强的一次在早餐后,所以便秘的人不要浪费了你的早餐,记得吃完早餐到厕所蹲一下。

人体排除废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粪便、小便、汗液。而一般人对于肠道的认知,还停留在消化吸收后排出粪便的功能。事实上,肠道除了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及排毒器官。因此,肠道功能的好坏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态。

肠道具备了复杂的神经系统,与大脑一样布满了神经细胞,监控着整个肠道的运作,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也不为过,有些科学家因此称肠道神经系统为“腹脑”。食物进入肠道后,产生的刺激,由腹脑接收后,自行作出判断,然后发出信号,调控消化作用。此外,腹脑也可以操控肠道释放出各种肠道激素,影响其他器官,对于健康的影响力十分巨大。

为什么会有腹脑?

事实上,人体在演化的过程中,是先有腹脑,再有大脑的。较为低阶的腔肠动物(如珊瑚及海葵),几乎全身都是消化器官,所以只有腹脑,没有大脑;而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演化到有大脑及腹脑,让高层次的理性活动交由大脑去处理,而维系生命的消化活动则由腹脑独立打理,这也是长期演化下来最优化的结果。胃肠道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是生产者;大脑则是消费者。脑部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都是由胃肠道所吸收到的营养来供应的。两者独立作业也可减轻神经传递系统的负担,并加快身体对于消化或排毒的反应。

最适合人类排便的姿势应该是蹲姿

排便姿势大多离不开“蹲姿”与“坐姿”两种,坊间盛传最佳的排便姿势应该是蹲姿,从学理来说,的确如此。曾有研究人员研究了正常坐姿(大腿和躯干呈 90 度)、抬高腿的坐姿(大腿和躯干呈 35 度)和蹲姿三种排便姿势的肛肠角,得出的结论为:蹲姿可以帮助拉直直肠与肛管的角度,方便粪便排出。理论上来说,肛肠角越大,排便时所费的力气越小。而蹲姿的肛肠角最大。另外,蹲姿也会增加腹内压,帮助排便,不过常用坐式马桶的人也不必担心,加个小板凳,把脚抬高,一样可以压迫腹部,增加腹压。

但需注意的是,选择蹲式排便,腿的力气要够,老人家若是站不稳,最好选择坐式马桶。

不同排便姿势的肛肠角

现在我们都接受了人体其实是有两个脑在运作的结论:一个是大脑,一个是腹脑。它们虽然有各自的功能,但若是协调不佳,身体的机能就会出状况。

从胚胎发育的历程来看,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的最早阶段,神经细胞的一部分留在胚胎头端的神经管,形成中央神经系统(大脑),另一部分由神经嵴的前驱细胞,从胚胎头侧往尾侧游走,转变为独立的肠道神经系统(腹脑),分布于肠道肌肉层间及黏膜下层。至于双脑之间是如何协调的,哥伦比亚大学葛松教授(Mickael D. Gershon)指出,他们是借由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第十对迷走神经进行沟通。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分布最长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我们的消化道中,口腔咀嚼及咽喉的吞咽功能是由大脑控制,之后则是交由腹脑负责侦测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借由加快或者放慢某些激素及消化液的分泌,调控肠道蠕动速度与模式,以调节消化速度。如此整个肠道运作完全由腹脑负责,到最后的肛门,控制权才交还大脑,由大脑接手管理人自主排便的机能。

腹脑还会尽量制止大脑过分干涉消化作用。因此,由大脑下传到腹脑的信息量,远少于由腹脑往大脑传递的。也就是说,主要是腹脑向大脑提供肠道信息,大脑比较少向腹脑下指令。如果肠道的大小事务,都由大脑掌控的话,神经传递系统根本无法负荷,我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如此自在地生活。

肠道既然会思考,就会有情绪,消化吸收虽然是肠道的基本功能,但是最近医学研究发现肠道与大脑、肠道与精神疾病,竟然有着不可思议的关联:治偏头痛的药可以用来治肠胃不适;治恐慌症的药可以用来治肠躁症;便秘的人会头痛、失眠、忧郁、烦躁,连脑下垂体功能都会受影响,使患者脾气暴躁。

这就是肠道的奇妙之处,它不但是消化器官,也是大脑以外,具有最为复杂的神经系统的器官,有多达一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分布在肠道。

举一个肠道影响心理的例子——孤独症。2009 年,美国的莱维特教授发表在美国小儿科期刊上的论文指出,有一个特殊基因同时影响孤独症发病与肠道机能。最近,科学界研究胃肠道微生物群才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不仅菌体大不相同,可能还出现异常。目前的动物实验已证实,改善老鼠体内的肠内菌株,可以改善老鼠的孤独症症状。

抑郁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21 世纪三大疾病之一,世界人口中5%~10%患有抑郁症。有越来越多研究认为,严重的抑郁症可能是大脑的“发炎”反应,而肠道细菌会影响肠道的“渗透率”,若让一些“坏东西”很容易就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恶化大脑的“发炎”反应。

脑内缺乏血清素是抑郁症的成因之一。90%的血清素主要由腹脑分泌,它作用在肠道,促进肠道蠕动;也作用在大脑,调节情绪,被称为大脑中的幸福分子;也与睡眠、食欲、学习记忆有关系。血液中的血清素浓度太低,人就会感到心情低落。当服用如百忧解(Prozac)这类抗忧郁药物后,血液中血清素的浓度提高,也许心情就会开朗,胃肠道功能也正常许多。也就是说,抗忧郁药不仅作用于大脑,也许更见效于肠道。 xU/I7m1Vm/EGIel/rGdbr6uic0YFrhaRdm5itacc+Tgrh6E4s2Oq/M5KkU9lHm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