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畅性效应的3种错觉

我们的大脑能轻松处理的事情会导致过度自信,这就是流畅性效应,它在我们身上有各种形式的体现。

流畅性效应: 我们的大脑能轻松处理的事情会导致过度自信。

学会的错觉

我在课上让学生学跳韩团舞蹈,其实是在模仿一项流畅性效应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究人们在学习新技能时会产生的错误认知。 1 这项研究要求参与者观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一段6秒舞蹈视频,模仿他的太空步。太空步看起来很简单,杰克逊驾轻就熟,甚至不假思索。

一些参与者只看了一次视频,一些人则看了20遍。接着,他们要先给自己打分,评价自己跳这个舞步能跳得怎么样。那些看了20遍的人比只看了一遍的人自信得多。他们看了那么多遍,自认为已经记住了每个细微动作,并且能够轻松地在脑海中重现。最后真相揭晓:按照要求跳太空步的时候,两组参与者的表现并没什么差别。看20遍杰克逊跳太空步,却不练习一遍,最后跳起来只会跟那些只看过一遍视频的人一样。

人们总会有种错觉,看到别人毫不费力地展示一项绝活后,觉得自己也能照猫画虎。 有多少次,我们在脑海中反复播放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的《我将永远爱你》( I Will Always Love You )这首歌的高潮部分,觉得唱“And A-I-A-I-O-A-I-A-I-A will always love you”这句那么高的调并没有那么难;在网络上看别人做舒芙蕾,自己也跃跃欲试;看到别人节食前后的对比照就想换个食谱。

别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是一个松软的舒芙蕾、一个身材结实的人,而且他们做起来是如此流畅、游刃有余、轻而易举,我们就错误地认为获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同样流畅、轻松。读一本很容易理解的书时,你可能会觉得写这本书也很容易。没练过花样滑冰的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有人会在做两周半跳时摔倒,明明很多选手都能轻松完成。人们不知道那本书经过了多少次修改,也不知道练习两周半跳有多辛苦。关于这一点,多莉·帕顿(Dolly Parton) 有句名言:“我这副不值钱的样子可是花了很多钱的。”

TED演讲也很好地说明了我们是如何被流畅性引入歧途的。这些演讲一般时长18分钟左右,这意味着演讲者的演讲稿只有6~8页。鉴于演讲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人们可能会觉得准备这么短的一段发言易如反掌,或许有些演讲者只是即兴发挥。然而,TED指南表明,演讲者通常要花费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演讲指导为这种风格的演讲提供的建议更具体:台上一分钟演讲需要台下至少一个小时的排练。换句话说,每分钟演讲要演练大约60次。这近20个小时只是排练的时间,还没算上为这6~8页的演讲稿选取内容花费的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周,而决定哪些内容不讲更为关键。

准备简短的演讲实际上比准备长演讲更难,因为演讲时你没有时间思考下一句话,也不可能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我问过一个在知名咨询公司工作的学生,耶鲁大学教给他的知识在工作中能不能用得上。他回答说,希望耶鲁大学教给他一种在3分钟内说服客户的技能。这是最难的演讲,演讲者说的每个字都至关重要,而如果做得好,它看起来又那么容易。

知识的错觉

流畅性效应不仅存在于跳舞、唱歌和演讲这类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出现在知识领域。一旦了解了新发现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对其更为信任。

我们以胶带为例。人们用它来修补很多东西,从修补球鞋上的洞到在紧要关头给短裤加上一截。据说,胶带还能去除人身上的疣,有时甚至比常见的液氮疗法更管用。这很难令人信服,直到你听说疣源自病毒感染,通过把胶带贴在疣上,将病毒与氧气和阳光隔绝,就可能会杀死它们。对其背后原理的这番解释能让胶带的治疗效果听起来更可信。

我在学术生涯之初就研究这种错觉现象,即人们更愿意从相关性中找到因果关系 2 ,因为更容易想象潜在的机制。同样一份实际数据,假如我们能够想象结果产生的流畅过程,我们就更倾向于直接断定存在因果关系。这没什么问题,除非这一机制有漏洞。当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了解一个流畅过程时,我们在归因时就有可能犯错。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时,我偶然读到一本书,名为《宇宙时钟》( The Cosmic Clocks )。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作者是自封“新一代占星师”的米歇尔·高奎林(Michel Gauquelin)。此书一开始就摆出统计数据,尽管其中一些数据存在争议,但为了方便举例,我们假定它们都是正确的。比如,高奎林说,那些在火星升起或达到顶峰之后出生的人(别管什么意思),更有可能成为杰出的医生、科学家或运动员。他手握成百甚至上千个型值点 ,通过复杂的统计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然而,人们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高奎林自己也对这一发现感到困惑,并不断为其寻求解释。行星会在婴儿出生的时候以某种方式赋予他们某些特殊才能,这种假说在他看来不够科学,他给出了一个看似流畅的解释。高奎林在书中写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个性、特质和智力是天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就已经拥有它们。胎儿通过化学物质发出自己准备出生的信号,接着孕妇临产。在地外事件产生的引力波的作用下,拥有某些特殊才能的胎儿会发出出生的信号。有了这样一番详尽的解释,即便是怀疑论者也免不了掉入陷阱,对这番论断的态度从明确的“不可能”转变为不置可否的“嗯……”。

无关事情引发的错觉

流畅性效应导致的第三种错觉最隐蔽、最荒谬。前文讨论的是可感知的流畅性对身边事物的影响。对于摆在面前的任务,可感知的流畅性让我们低估了执行任务的难度。对某些主张背后的机制进行一番解释,即便“事实”没有任何改变,原本不被接受的主张也变得可接受了。 我们的判断会受无关因素可感知的流畅性的影响,即便这些因素与我们的观点毫无关系。

有研究人员研究了股票的名称是否会影响人们对其市场表现的预测。 3 结果是会影响,这其中也体现了流畅性效应。一开始,研究人员编了一些股票名称,有些名称朗朗上口(如Flinks、Tanley),有些比较拗口(如Ulymnius、Queown)。在没有其他信息的前提下,参与者断定名称好读(流畅)的股票会升值,名称拗口(不流畅)的股票会下跌。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真实的股票名称,比如南太平洋铁路公司(Southern Pacific Rail Corp)和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Guangshen Railway Co.),追踪这些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变化。他们发现,名称好读的股票比名称难读的表现好。他们分别买进10只名称流畅的股票和10只名称不流畅的股票,对比两组股票交易1天、1周、6个月和1年的收益,结果发现,名称流畅的那组收益比不流畅那组分别多出113美元、119美元、277美元和333美元。

读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因为股票投资者对名称不流畅的股票感到陌生。因此,在上述研究的最后阶段,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3个字母的股票交易代码,研究代码的可读性。卡尔拍卖服务公司的股票代码KAR能拼读,而惠普公司的股票代码HPQ就没法拼读。结果是,代码可拼读的公司股票表现比代码不能拼读的股票要好得多,无论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是在美国证券交易所都是如此。股票代码的相对流畅性显然与公司业务无关,投资者却对那些代码像单词一样可流畅拼读的公司寄予厚望。

如果你对股票市场没兴趣,我们来聊聊隐藏在网络搜索中的流畅性效应。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到各种信息,能轻易获得专业信息会导致过度自信,让人们觉得自己所知甚多 4 ,甚至对那些自己没有搜索的内容也了如指掌。

有项研究要求参与者回答“为什么会有闰年”“月相是怎么来的”等问题。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在网上寻找答案,另一组则不能这么做。接着,所有参与者要回答新的问题,比如“是什么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为什么瑞士奶酪上有洞”,这些问题与第一阶段的问题没有关系,所以之前在网上寻找答案的那组参与者在这一阶段没什么优势。你可能会认为,两组参与者对第二阶段的问题会持有同样确定或不确定的态度。结果是,第一阶段上网搜索的那些人认为自己比没搜索的人懂得更多,连那些没搜索过答案的问题,他们也能回答。获取无关信息足以让人们对自己智力的信心暴增。 G0/0CBXaCJHGNN+qw6FBZlxA5wgimtkMh1/guzsfdBe2i5ySfHFNdq/8WHj8pl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