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做个实验:我给出一个由3个数字组成的数列,数字的排列顺序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律,你要找出这个规律。寻找规律的方法是拿一个由3个数字组成的数列来找我验证,我会告诉你这个数列是否符合规律,你尝试多少组数字都行。你觉得找到规律了就告诉我,看看是不是符合我最初给出的数列的规律。
准备好了吗?这3个数字是“2,4,6”。
你会验证哪3个数字?这个找规律实验通常会这样进行。假设有个叫迈克尔的学生找我验证,他给出“4,6,8”这组数字,我说这组数字符合规律。迈克尔觉得自己找到规律了。“太容易了,”他说,“规律就是以2递增的偶数。”我说,不对。
迈克尔开始修正自己的假设。“好吧,”他心想,“可能不是递增偶数,而是以2递增的任意数字。”他对自己的发现很有自信,于是又验证了“3,5,7”这组数字,觉得我的回答一定是符合。确实,我说“符合”。他不放心,又试了“13,15,17”这组数字,我的回答又是肯定的。迈克尔满怀信心地宣布:“规律就是以2递增的数列!”我说,规律不对。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中,迈克尔的数学分数可高了,所以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继续验证:
迈克尔:“-9,-7,-5”。
我:符合。
迈克尔:嗯……好吧,那“1 004,1 006,1 008”呢?
我:符合。
迈克尔:天哪,怎么可能不是以2递增的数列呢?
这正是彼得·沃森(Peter Wason)的2-4-6实验中参与者的典型表现。 1 迈克尔不过是在收集能够证实自己的假设的证据。验证数字很有必要,但还不够,还要推翻自己的假设才行。我们再来看看我和迈克尔列出的符合规律的几组数字:
2,4,6
4,6,8
3,5,7
13,15,17
-9,-7,-5
1 004,1 006,1 008
适用于这几组数字的规律有无数种,可以是以2递增的位数相同的数字,也可以是以2递增的大于-10的数字,还可以是以2递增的大于-11的数字,等等。
我们无法验证所有假设,关键是目前的数列可以归纳出那么多规律,只认定脑子里冒出的第一条假设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
顺着这个思路,迈克尔决定另辟蹊径:“按照某一相同差值递增的数列。”为了推翻最初的假设,并证实这次的假设,他给出“3,6,9”这组数字,我说符合。
迈克尔:我知道了。那“4,8,12”呢?
我:符合。
迈克尔(列出一个很厉害的代数式,证明自己脑子好使):好,我敢说规律一定是X+k,X是任意数字,k是一个常量。
我:不对。
迈克尔此时要再次推翻自己的假设。他特别沮丧地随便给出一组数字。
迈克尔:“4,12,13”?
我笑了,告诉他,这组也符合规律。
迈克尔:什么?
他找到了关键,不符合他之前提出的假设。他思考了一会儿,说:“‘5,4,3’呢?”我摇摇头,这组数字不符合规律。此时,迈克尔越发谨慎,小心地问:“ 规律是以任意值递增的数字 ?”
我说:“对,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