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时不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因某些原因,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口出现。有些伤口会快速愈合甚至不留痕迹,而有些伤口经久不愈甚至情况愈演愈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我们能够简单地初识各类伤口,在发生皮肤损伤时才能更快更好地使其愈合,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
伤口是正常皮肤在外界致伤因子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引起皮肤创面形成的原因大抵可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创伤、烧伤、战伤、手术、感染、压力、放射损伤等,内在因素包括血管性、神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正确地评估伤口、对伤口进行分类分期处理,并选择合适处理方法是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
(一)根据伤口愈合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伤口、慢性伤口。
急性伤口: 急性伤口指突然形成且愈合起于止血阶段、能快速正常愈合的伤口,主要是手术切口、创伤后的清洁伤口和部分沾染伤口。
慢性伤口: 慢性伤口指因血液供应匮乏,缺少止血阶段,不能正常愈合,需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其愈合时限延长,大于4周,一般是沾染或污染的伤口发生感染后形成。
(二)根据受伤的原因,分为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
(三)根据颜色,欧洲创面RYB分类方法将二期或延期愈合的开放创面(包括急性和慢性创面)分为红、黄、黑及混合型。创面的愈合是由黑到黄,再到红色的变化过程,同时慢性创面可同时存在黑、黄、红的情况。
1.红色创面: 红色创面可能处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症期、增生期或成熟期,涵盖了伤口愈合过程的任何阶段。
2.黄色创面: 黄色创面包括的颜色从黄色到白色、灰色,主要由黄色的脂肪、白色或灰色的肌腱、感染创面或腐痂组成,无明显愈合倾向。此阶段如处于湿润环境易滋生细菌而致感染,影响愈合时间与质量。如何清除坏死组织与控制感染是本阶段治疗的重点。
3.黑色创面: 黑色创面主要是全层皮肤坏死形成的厚而干的焦痂,常为黑棕色及棕褐色,含有坏死组织,同样无愈合倾向。此期需要采用各种积极手段清除坏死焦痂和黄色的坏死脱落物,保护创面直至愈合。
伤口RYB分类
(四)根据伤口受污染的情况,分为清洁伤口、清洁污染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1.清洁伤口: 清洁伤口指未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伤口和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腔等部位的伤口。
2.清洁污染伤口: 清洁污染伤口指未受病原微生物感染,但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口腔等部位有关联的伤口。
3.污染伤口: 如开放性创伤、急性炎症等伤口。
4.感染伤口: 如有坏死组织的外伤伤口、空腔脏器穿孔手术伤口等伤口。
伤口愈合是指由于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组织完整性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协同愈复过程,包括各种组织再生、肉芽组织增生、瘢痕组织形成。
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腱、神经的断裂及骨折。前者可直接通过上皮再生愈合,后两者由于创伤严重,皮肤自身无法修复愈合,常需人工干预治疗,如进行皮肤缝合或植皮修复手术。如果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遭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需通过瘢痕修复。肌腱断裂后,初期也是瘢痕修复,但随着功能锻炼而不断改建,胶原纤维可按原来肌腱纤维方向排列,达到完全再生。
伤口愈合分为三期:Ⅰ期愈合,Ⅱ期愈合及Ⅲ期愈合。
(一)Ⅰ期愈合: Ⅰ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手术切口。这类伤口血凝块较少,炎症反应轻微,表皮再生速度快,肉芽组织生长良好,2~3周完全愈合,形成的瘢痕较小。
(二)Ⅱ期愈合: Ⅱ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齐、对合不良或伴有感染的伤口。这类伤口由于坏死组织多或伴随感染,可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待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程序才能被启动。此外,此类伤口收缩明显,需依靠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大量的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其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三)Ⅲ期愈合: 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进行愈合过程,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表皮再生必须首先将痂皮溶解,然后才能向前生长,故痂下愈合所需时间通常较无痂者长。痂皮使创面相对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故对伤口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痂下渗液较多,尤其是出现痂下细菌感染时,痂皮反而阻挡了渗出物引流排出,使感染加重,不利于愈合。
伤口愈合的基本阶段为: 止血/凝血期、炎症反应期、增殖修复期、成熟稳定塑形期。
从创面形成的一瞬间开始,机体首先出现的反应是自身的止血过程。
止血是愈合的第一阶段,身体激活人体的紧急修复系统如凝血系统等(形成一个水坝阻止排水)。在此过程中,血小板会与胶原蛋白接触产生激活聚集效应,中央的凝血酶引发纤维蛋白网状物的形成,纤维蛋白网状物将血小板凝聚块变得更稳定,有效阻止出血。
止血期
自创面形成开始的前2~3天。
第二阶段为防御/炎症阶段,重点在于破坏细菌和清除坏死碎屑,目的是为伤口组织的生长准备伤口床。在第二阶段,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进入伤口,以破坏细菌并清除坏死碎片。嗜中性粒细胞数量通常在受伤后24~48小时内达到高峰,3天后数量大大减少。随着白细胞离开,巨噬细胞到达,继续清除碎片,同时还分泌生长因子和蛋白质,将免疫细胞吸引到伤口处以促进组织修复。该阶段通常持续4~6天,并且常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炎症期
可以分为上皮再生和肉芽组织形成两个阶段,发生于创面形成后的2~24天。
一旦坏死组织被清除,伤口进入增生阶段,此阶段重点是填充和覆盖伤口。增生阶段分为三个步骤:
1.填充伤口: 有光泽的深红色肉芽组织充满结缔组织的伤口床,形成新的血管。
2.伤口边缘收缩: 伤口边缘收缩并拉向伤口中心。
3.覆盖伤口(上皮形成): 上皮细胞从伤口床或边缘产生,并开始以越级方式越过伤口床直到伤口被上皮覆盖。
增殖期
伤口愈合的最后一个阶段,表皮及真皮愈合,但肉芽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堆积会导致瘢痕的形成。
当创面被再生的上皮细胞完全覆盖后,创面的愈合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将进入重塑阶段。新生的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还需要进一步分裂、分化、转型,使其力量增强,最后才使创面得以完全愈合。经历此阶段,胶原纤维重新排列,组织重塑和成熟,拉伸强度总体上增加(最大强度仍明显低于原本组织强度)。成熟阶段时间比较漫长,通常持续21天到1年。
伤口的良好修复关键在于正确科学的处理,目的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闭合伤口,完成再上皮化。评价各种伤口处理方法是否科学的标准应是能否实现愈合时间与愈合质量的统一。
如热烧伤、化学烧伤必须立即中止致伤源,将伤口置于清水下冲洗30分钟以上,尽可能祛除附着于伤口和皮肤表面的刺激源。每次更换敷料时要仔细清除粘附于伤口表面的坏死组织、渗液等,注意勿将敷料棉织纤维遗留于伤口内,使之成为异物,影响伤口愈合。
现代伤口护理的观点认为:对坏死组织应尽早清除。理由如下:
1.坏死组织自溶后经创面吸收可成为毒素,引起机体中毒。
2.坏死组织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易导致感染。
3.坏死组织附着于创面可成为不良刺激源,影响毛细血管重建与生长,阻止肉芽生长和上皮再生,因而会阻碍伤口愈合。
清创常用方法有4种:外科/机械清创(用外力擦拭,刀剪剪除或镊子钳除坏死组织);酶解清创(用水解酶、枯草杆菌酶等分解坏死组织);自溶清创(用封闭敷料截住伤口水分,软化坏死组织,伤口渗出中的酶溶解、液化坏死组织,随更换敷料时清除);生物清创(利用无菌环境下培育的蛆虫,多为丝光绿蝇的幼虫,吞食、消化坏死组织和致病微生物)。
包括清洁伤口(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加强营养支持;更换敷料时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定期监测伤口感染情况;等等。
使用减压垫降低伤口及其周围组织的压力;保持伤口局部的密闭性,预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采取保护性体位或放置保护性支架;等等。
根据伤口大小、深度、颜色及渗液量等情况,选择恰当的封闭敷料敷贴伤口,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低氧、湿润的愈合环境。如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水凝胶敷料等。
对于渗液量较多,特别是感染性渗液伤口,应采用吸收渗液良好的敷料,在吸除渗液的同时减少创面细菌滋生,对于较深的窦道性伤口可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吸除流出的液体和气体,以免对伤口造成不良刺激和浸渍。
定期进行伤口疼痛评估,换药操作时重视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减轻不适感。
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保持伤口部位湿润清洁。
清洁伤口和消炎,清除脓性分泌物和控制局部感染。
清创,尽早清除坏死组织,清创的方法因人而异。
1.“25%红色伤口+75%黑色伤口”处理原则为:以清除黑色坏死组织为主,兼顾保护红色伤口。
2.“25%黄色伤口+75%黑色伤口”处理原则为:以清除黑色坏死组织为主,兼顾去除黄色分泌物,控制局部感染。
3.“50%红色伤口+50%黄色伤口”处理原则为:以清除黄色分泌物及失活组织为主,兼顾保护红色肉芽组织。
防止和减轻感染,保存残留的上皮组织,为再上皮化提供一个适宜的愈合环境。
尽早去除坏死组织并覆盖创面,以保存残留的上皮组织,为再上皮化提供一个适宜的愈合环境。
尽快恢复机体的功能和修复受损的组织。首先稳定病人情绪,估计伤情和伤口情况。然后快速清创,浅表急性伤口用敷料封闭伤口;全层伤口可清创后缝合伤口,以求Ⅰ期愈合;对有张力的伤口,选用恰当的敷料封闭伤口以保护伤口,或用保湿敷料调理伤口,以求Ⅱ期愈合。
由于慢性伤口形成时间长,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组织营养不良甚至坏死,因此其护理原则是:正确估计慢性伤口的形成原因、伤口深度及范围、配合程度、主观愿望等。采用病人能够接受的有效方式清创,将慢性伤口转化为急性伤口状态,从生理上提供细胞按时间顺序愈合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使用合适的敷料进一步做伤口调理、促进愈合。
干性愈合是指受伤后利用机械性办法反复清创,直至坏死组织完全消除,减少周围的正常组织被坏死组织的感染,最终达到愈合目的。通俗来说,就是敞开伤口,使伤口接触氧气,供给细胞生长各种生化反应所需,促进伤口愈合;同时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愈合
价格便宜,材料成本低。
(1)传统的纱布敷料容易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且需频繁更换敷料,在更换敷料时很可能会再次损伤伤口,导致患者疼痛不适,愈合速度慢。(2)无法隔绝细菌的侵入,痂下容易积脓等。(3)遇到渗液量多的伤口,需频繁更换敷料,增加换药费用及医务人员工作量。(4)伤口的温度和湿度得不到保障,延长了愈合的时间。(5)干痂皮容易被患者自行揭除,造成伤口再次损伤。
湿性愈合指的是保持伤口局部湿润,无痂皮生长。在这样的前提下,护理伤口时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就有利于肉芽的生长,便于皮肤修复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促使伤口的完整愈合。
湿性愈合
(1)无痂皮形成,避免表皮细胞绕经痂皮下迁移而延长愈合时间。(2)湿润和低氧环境能刺激毛细血管的新生,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有利于角质细胞的增殖。(3)发挥了渗液的重要作用,使敷料不粘连创面,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再次机械性损伤,明显减轻了换药时的疼痛,为创面的愈合提供了适宜的环境。(4)保留创面渗液,有利于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酶的活化因子,促进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渗液还能有效地维持细胞的存活,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5)密闭状态下相对微酸环境可直接抑制细菌生长,有利于白细胞繁殖及发挥功能,提高局部的免疫力。
干性愈合VS湿性愈合
(1)水凝胶敷料: 水凝胶敷料是一种活性胶质软膏,呈半透明,无黏性,含水量一般在80%~90%,使伤口产生水合作用,提供理想的湿润环境。主要适用于部分皮层或全皮层损伤伤口、有黄色腐肉或黑色坏死伤口,促进坏死组织自溶,加速伤口愈合,起到自溶清创作用,同时也具有填充伤口的作用。
(2)水胶体敷料: 水胶体敷料具有优越的渗液吸收性能,外层半透膜能防水透气,预防二次污染。有良好的弹性及自黏性。适用于表浅和部分皮层损伤的伤口,小到中量渗液的伤口;主要特点是由亲水性颗粒与疏水性聚合物组成,可以吸收少到中量的伤口渗液,形成潮湿的伤口愈合环境,不撕裂新生肉芽组织,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微血管增生,防止细菌侵犯。
(3)藻酸盐敷料: 藻酸盐敷料以藻酸纤维为主要原料,主要适用于中到大量渗液的伤口,轻度出血的伤口;特点是可以吸收自身渗液重量的20倍渗液量,具有快速吸收能力,且换药时不会引起伤口疼痛。胶体与创面之间的钙离子交换可使伤口迅速止血,吸附血小板促进血凝块生成。同时在为伤口创造湿润的环境中,起到自溶性清创的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4)泡沫类敷料: 泡沫类敷料分为有黏胶和无黏胶两类,由发泡性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的25~30倍渗液,促进肉芽生长;适用于大部分的伤口,特点是吸收中到大量渗液,防止肉芽组织水肿、不浸渍周围皮肤;吸收渗液后向内膨胀,更契合伤口形状;柔软,具有一定厚度,能有效缓冲伤口局部压力。
(5)离子敷料: 离子敷料适用于感染有脓性分泌物的伤口;主要特点是敷料中含银或银复合物,能持续有效地释放银离子,迅速杀菌,快速大量吸收渗出液,减少皮肤浸渍,保持伤口湿润,自黏性较好,透气防水,有较强的抗感染功效,能显著加快伤口愈合,缩短疗程并减少瘢痕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