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作者:刘彦莎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沦落到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悲惨境地。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救国救民的探索和救亡图存运动,均未获得成功。中国共产党作为“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生政治力量,也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让鲜红的旗帜在广袤的大地上高高飘扬。《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在这一重要时期形成并流传颇广的歌曲。

唱响主旋律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

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

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呀

打垮罗卓英呀

粉碎了蒋介石的大围攻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

红军队伍要扩充

保卫工农新政权

带领群众闹革命

红色战士最光荣

亲爱的工友们哪

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全国多个省份传唱,采用八段锦曲调,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八月桂花遍地开》具备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歌曲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来看,这首歌是对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积极动员大家来加入红军。从音乐风格上看,这首歌具有鲜明的鄂东北传统音调的地域性特色,与自古流传至今的大别山区传统民间音调相一致。从音乐表现语言方面看,具有简洁、明了、率真、铿锵、直抒胸臆的特色,是那个特定时代音乐表现语言的生动写照。它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提供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史料,也为中国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建设提供了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佐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之地众说纷纭,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等。其具体作者和创作过程现已无从知晓,诞生地也无从考证,但从其词韵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首歌应属大别山地区或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民歌。

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八月桂花遍地开》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后来,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全国越唱越响,最终成为红色经典歌曲。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将这首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

科普传智慧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年年绿桂著花时,黄雪团枝自一奇”(周瑞臣《次韵张敬之桂花》)。中国人赋予桂花“崇高”“美好”“吉祥”“友好”之寓意,称其“忠贞之士”“芳直不屈”“仙友”和“仙客”。也许正是因为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的气质以及所代表的美好寓意,《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词作者便将这一美好的事物、美妙的情境设为歌曲的第一句,表达对土地革命的支持,盼望将来的生活像桂花一样充满芬芳。

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月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难怪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颇为可观。

1.美丽清香又实用的桂花

桂花树种类和花色繁多,我们常见的便是花色如同夕阳般的橙红丹桂、如同金饰般澄灿的金桂、如同银纱般的银桂。

丹桂花色较深,以橙黄、橙红、朱红色为主,气味浓郁,叶片厚。品种有大花丹桂、齿丹桂、朱砂丹桂、宽叶红等。

金桂树势强健,枝条挺拔。叶片椭圆形,叶面不平整,叶缘微波曲,反卷明显;花色为深浅不同的黄色,从柠檬黄至金黄色都有,开花初期为淡黄色,香味浓。品种有大花金桂、大叶黄、晚金桂、圆叶金桂、球桂、柳叶苏桂等。

银桂树皮呈浅灰色,叶片较宽阔且厚实,叶面较平展;花朵颜色较白,稍带微黄,气味较浓。品种有早银桂、晚银桂、柳叶银桂、硬叶银桂、九龙桂、纯白银桂、青山银桂等。

丹桂

金桂

银桂

桂花树在中国有2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农历八月正是桂花盛放的时节。桂花树观赏价值很高,常作园景树。而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

2.“八桂”是指什么?

“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八桂”字意指八棵桂树,实则指繁茂的桂林,八桂而成林,或形容桂丛、桂树、桂花长势较好。这里的“八”是数量代词,多的意思。

“八桂”其实还是广西的别称。传说中有一位仙女飞过广西,看到广西美丽的山水而流连忘返,于是撒下八棵桂树落在广西。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置桂林郡,据说正是因桂林盛产桂花、桂树而命名。唐朝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有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用八桂形容当时的桂州,并提示了桂的位置在湘的南边。1984年,桂花成为桂林的市花,十多年后,桂花又成为桂林市徽的一部分,中间是闻名中外的“象山水月”,外层是由四片花瓣连成的桂花,意为“桂林市处在桂花环抱当中”。桂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宋代王正功有感而发:桂林山水甲天下。而如今,“桂香”已是与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相媲美的新的一绝。桂花成为桂林一张带着香气的名片。为什么“八桂”是指广西呢?原来,广西历代首府设在桂林,随着时代风云变幻,“桂”“八桂”便拓展为广西别称。

四方学党史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生动讲述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故事。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随后,党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湘鄂赣粤等群众基础较好的省份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饱受压迫和苦难的人民拿起武器,参加红军,革命的火种迅速在大别山区燃烧起来。

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北部有个有名的小麦和花生产地——紫云区程璞畈一带,其水稻、桐子、木梓也驰名全县。在这个富庶之地,农民辛勤劳动,却终年不得一饱。豪绅地主霸占土地,巧取豪夺,剥削农民,手段残忍。乡亲们敢怒不敢言。

共产党员程昭续等人根据上级会议精神,集结群众,开展“九月暴动”。他带领300余名农民自卫军,抓住了大地主程瑞林,没收了他家的全部财产。程昭续等召开群众大会,当众烧毁了程瑞林家田地契约和账簿,处决了程瑞林。接着将没收的一切财产,按人口多寡分给农民群众。“九月暴动”震动了紫云和七里等区,农民纷纷响应,周边多个地区先后举行暴动,肃清了当地鱼肉百姓的土豪劣绅。黄安县的“九月暴动”是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首次行动和尝试,它第一次向广大农民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打击了豪绅地主,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

在此基础上,共产党员符向一等人根据上级指示成立黄麻起义指挥部,总结了黄麻两地“九月暴动”和鄂南起义的经验与教训,部署安排黄麻起义。1927年11月14日凌晨,黄安、麻城农民自卫军和农民义勇军等组成的3万人起义队伍进抵黄安县城,将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天气寒冷,大地蒙上了一层霜花,但人们心里却犹如燃烧着一团火,恨不得马上攻进城去杀尽城内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和反动武装。“砰、砰、砰……”几声清脆的枪声响起!“同志们,攻城开始了,冲呀!”腾腾的烈焰映红了夜空,照亮了倒水河岸。数十名义勇军队员,争先恐后翻越城墙!攻城的缺口打开了,紧闭的城门砸开了!起义军如奔涌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进城内,一时间杀声震撼九霄!起义军奔袭县政府和警备队驻地,一举全歼了城内反动武装,活捉了县长、司法委员等反动军政人员和盘踞在城里的几名土豪劣绅,并砸开了监狱,释放了全部在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麻起义胜利了!农民革命武装暴动胜利了!革命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

1927年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正式成立,颁布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并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起来,推翻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工农政权,实行民主自由,改善劳苦群众生活,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人工资;保护商业贸易,保护小商人……

会上,曹学楷代表县农民政府发表施政演讲。会场上欢声雷动,鞭炮轰鸣。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歌唱土地革命时期的歌曲,从上述史实可见,这些朗朗上口的白话歌词和铿锵、欢愉的曲调将农民从土地革命中获得土地、平等、自由,期盼新生活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党史人物
黄麻起义中的“神射手”

王树声(1905—1974)

1927年,刚满22岁的王树声参加了麻城“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在黄麻起义时,王树声率领农民自卫军守麻城。反动红枪会有万余人进攻。王树声登上城墙北门,看见在蜂拥蚁行的敌军中,为首是一红衣“师爷”。只见他将步枪推弹上膛瞄准发射,“师爷”便应声倒地,群匪四散逃命。后来在长征途中某日,王树声为红军战士教授短枪射击要领。他举起驳壳枪,指着一处屋顶说:“我打右下角翘起的三片瓦”,话音刚落——啪、啪、啪!三片瓦被击得粉碎。因此,人称他为“神射手”。

人物名片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科学人物
工农红军里的千里眼、顺风耳

王诤(1909—1978)

毕业于黄埔军校通讯学科的王诤曾是国民党军队无线电台一名中尉报务员。1930年,他在赣东南山区参加工农红军,并带去一部英国制造的军用电台,正式开启了红军无线电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朱德亲自任命王诤为中央军委电讯队队长,对他高度信任。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王诤截获并破译了致“剿匪”总司令何应钦的急电。毛泽东、朱德等根据情报做出决策,半个月内红军行军350多千米,共打了35次仗,仗仗取胜。欢庆胜利时,毛泽东表扬了王诤:“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呢!”在随后的征战中王诤屡建大功。他带领通讯队战士们因陋就简,在各个师配置改装过的电台,积极培训无线电报务员,传授电信专业知识。

人物名片

王诤,原名吴人鉴,江苏武进人。从一部旧电台开始,王诤不仅领导开创了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和技侦事业,而且更是我国传媒广播、气象雷达、航天航空和电子工业等诸多领域的开拓者、创立者和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第三局局长,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等职。

总结强信念

许多人都被《八月桂花遍地开》所传递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深深触动。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我们永远不要停止对和平的维护,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这首在土地革命时期传唱开来的革命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党的旗帜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彰显。中国共产党坚定初心,以自我革命为前提,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让我们高举党的旗帜,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扫码观看

扫码收听 1n5lF5prZk+h6peksjtr70KH6iI1zgrzReDHt8Nua6ZWUe6/GJu/mOhFO83zhw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