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人类产生了几千种语言,而音乐却只用充满魔力的7个音符便幻化出各种美妙的旋律,来交流情感,沟通世界。在古代,中国古典诗词并非仅能诵读,往往还能入乐吟唱。无论是先秦的《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元曲等,说到底都是以词、曲配合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所以,有着无“韵”不成诗的说法。

音乐见证着历史的进程、文明的演变。一部音乐发展史,即是文明进化史。比如《诗经》记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左右的五、六百年之间的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的内容,不一而足。从历史各个朝代的诗词歌赋的变化便可以想象,音乐韵律也在适应时代不断变化。

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音乐卓然而立:她光芒万丈,让人无法忽视其存在;她震撼人心,只要亲近就能涤荡身心;她历久弥新,只惊鸿一瞥就久久不能忘怀。因为在她的生命里,流淌着无法磨灭的红色记忆,和为世人所传颂的大爱精神。这就是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

中国革命历经百年,产生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很多经典歌曲。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带我们走进那既漫长又短暂,既灰色又鲜红,既悲愤又激昂的时代,她曾激励革命先辈为了民族大业去反抗,去战斗!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跳动跨越的节奏、直白的生活场景词句,欢乐幸福的情绪似乎都要溢出来,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红军的到来,似乎一个崭新的世界马上就要来临。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黄河奔腾怒吼的气势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心灵,呼唤中华人民同仇敌忾保卫祖国的号角一声高过一声,整首歌曲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不管处于多么艰难的境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音乐从不会缺席。一首首反映革命、建设、改革等内容的红色经典歌曲便应运而生、广为传唱。今天,这些音乐流传了下来,又加入了新的流行形式,不断鼓舞我们满怀意气创造美好新时代!

红色经典歌曲的意义和魅力并不仅限于此。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哪/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在《浏阳河》悠扬婉转的声调里,通过一个个设问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从而将这段传奇历史娓娓道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天路》里西藏人民为什么向天高歌?青藏铁路及其建设者们为什么伟大?这里征服了什么绝地天险,攻关了什么科技难题?

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在诉说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每一首音乐中都深藏着人们未曾注意、未曾了解的科学知识。让更多的人发现红色经典歌曲的魅力,了解其中蕴藏的科普知识,这便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2021年3月,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红色歌曲中的科学密码”主题征文活动启动,此次征文活动收到全国各地人们的踊跃投稿,甚至收到德国发来的作品,共1200余篇。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了20篇优秀文章,构成了本书的四个篇章。第一篇章党史篇,介绍了1921年至今跨越沧桑的百年党史;第二篇章是地理篇,描述党是宣传队、播种机,走到哪里就使哪里发生翻天覆地的革新;第三篇章是行业篇,描述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飞速发展;第四篇章是精神篇,通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经典歌曲,解读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四个篇章中的每一篇文章也按照框架结构来写,使整本书在“听歌曲、读故事、学知识”的同时,更有层次感、秩序感。这种框架结构是我们对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探索尝试,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这个框架也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唱响主旋律”,介绍歌曲歌词相关背景知识;其次是“科普传智慧”,讲述歌词中的科学知识;接下来是“四方学党史”,讲述人文社科相关党史知识和趣味故事;最后是“总结强信念”,对全文概括总结,升华主题。

本书的另一特色便是每篇文章后都附带二维码,扫一扫便能听到或观看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歌曲音频及视频。当音乐声响起,随着文字的延展,仿佛有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尘埃,将那些尘封在时间里的故事再现脑海。随着悦耳歌声的响起,读者能静静地欣赏它们,并牵动灵魂的思绪,时而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而遨游在科学的长空里,汲取知识的丰富养料。我们相信阅读这本书是一件美好、浪漫又充实的事情,这也是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跨过党的百年历史,我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听见了中国发出呼吁和平与团结的强劲信息;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开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感恩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也深感承前启后的责任重大,要竭尽所能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科学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在此图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和编者们进行了一次次修稿、审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如果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触动或启发,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当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Jz7Vo996JaUv/LaFbmKpqq7jrPF/+JgzYfU3YP/HorfNb/pxJJrETjxJDzGF8a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