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赶走沮丧情绪,请这样做!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很开心,有时候却会感到失落和沮丧,这本来是正常的情绪波动。但是,如果长期处于失落和沮丧的情绪中,从而形成一种很“丧”的心态,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出改变。

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还会遭遇一连串的糟糕事,像是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责怪、和朋友闹别扭等。这更会使其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成,每天沉浸在负面情绪里。

其实,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很可能是你自己在“推波助澜”,才让情况越来越糟糕。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把这种现象叫作“ 习得性无助 ”。

1975年,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些大学生分成3组,让他们分别进入一个房间:第一组同学会听到一种噪音,而且不论他们想什么办法,都无法消除噪音;第二组同学也会听到噪音,但是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消除噪音,比如找到隐藏在某些地方的按钮,或是答对一些题目;第三组是对照组,同学们不会听到任何噪音。

接下来,他让所有人进入下一个房间,这次,3组同学都会听到噪音。新房间里有一个叫“手指穿梭箱”的装置,它的设计原理很有趣,如果你把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就会出现噪音,放在另一侧,噪音就消失了。那么悬念来了:这3组同学能成功地使用这个箱子消除噪音吗?

结果,第一组同学,也就是一开始不论怎么做也无法消除噪音的同学,都出现了沮丧、无助、挫败的情绪,他们根本没有尝试用这个箱子来消除噪音,只是默默地待着,任由噪音继续。而其他两组同学都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了使用这个箱子消除噪音的方法。

最后,同学们进入第三个房间参加答题。题目是把一些随机字母重新排序组成单词,比如,i、s、o、e、n可以组成英语单词noise(噪音)。越往下做,题目的难度就越高,但其中是有规律的,思考一下就能发现。

3组同学开始做题了。刚开始是比较简单的题,大家一眼都能看出答案。可是随着题目难度增加,大家就需要花时间精力思考了。这时,3组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变得明显:第一组同学因为之前感受到很多挫败和无助,所以在题目变得越来越难时,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其他两组同学都通过思考找到了规律,然后越做越快。

第一组同学出现的这种状况,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常见表现,就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如果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困境,有什么办法可以走出来呢?别担心,以下3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1 向外归因

很多糟糕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你不够聪明,或不够有能力。你可以 制作一个表格,帮助自己客观、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你可以在纸上画出三栏,中间一栏写下你今天遇到的困难;左边一栏写下你向内归因的内容,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够认真,不够努力,或是准备不足;右边那栏写下可能存在的那些外部原因,比如今天的作业确实很难,或是作业太多了。这样你就能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认为自己不行。

2 还原具体情景

有的同学在经历一两次挫败后就得出自己不行的结论。比如,一次数学没考好,就觉得自己不聪明,什么都学不好。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 反复进行自我对话,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你可以告诉自己: “我很聪明,只是这次没发挥好而已,我会证明自己的!” 这样的话语会帮助你重拾信心,乐观地面对问题。

3 认识失败的时效性和人的可塑性

有时候,我们因为一两次挫败,就觉得这种可怕的状况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针对这种情况,你也要反复进行自我对话,告诉自己任何失败都是暂时的,这次遇到糟糕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以后都会如此。一句话总结就是: 这次不行,不代表下次不行,下次不行,不代表永远不行 。要正确分析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去不断改进。

通过这3个方法,你可以逐渐改变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找回健康、积极的心态。试试看吧! 5P2Wg4LyYbhkoxiib9XKEAKDQaKR7Qg0L62jwlieMncNXtCnzk8gDCCutwwl35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