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将珍宝当敝屣
2013年盛夏的一个傍晚,衡阳森林公园经理廖俊魁来访。他爱好收藏古物,2007年前后,慕我在电视台“玩家雅集”任经理之名,寻上门来要随我学习古玩收藏。同姓,自然多了几分亲热,此后十天半月的会来一次长沙。那一天带了他大哥同来,刚落座,长沙古玩商界的余可(化名)急匆匆地来了,似乎有急事,我要廖俊魁稍等。余可(化名)抖开手中一卷旧报纸,拿出个灰头土脸的竹笔筒,搁在茶案上。
“去了趟安化,才回来。有个收藏石雕的,窗台上搁着这么个不大不小的竹笔筒,灰头土脸,十分老气,3000元收回来了。”余可(化名)亦随我学习过古玩鉴定,见我在陪客人,随手将竹笔筒放在茶案上,急切地说:“没别的事,来老师这里的人多,有人要的话,原价,请帮我让出去。”
我瞧了瞧竹笔筒,虽未清洗,老旧气息却很浓很浓,大约十四五厘米高,但上大下小,有须疤苛结三四圈,显然是竹根雕。
“行,有人喜欢就帮你这个忙。东西你带走,我这里有客,不能陪你。”我下了逐客令,转头去同廖俊魁说话。
余可(化名)一笑,说:“不带走,留在你这里,方便些。你忙,我走了。”他风风火火地抬脚就走。
“也行,让出去了就告诉你。”我说。
于是余可(化名)作别。我抓过竹笔筒递给廖俊魁,问他:“看看,喜不喜欢?”廖俊魁看了看,见是脏兮兮一节竹根,递还给我,不置可否,他喜欢瓷器和玉,显然不中意。我接过正待细看,又一位不速之客敲门,顺手将竹笔筒搁回茶案,去开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湘春路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工作时的“小朋友”章培,亦爱收藏古旧杂件,且擅长竹木雕刻,尤好治印,如今也已年过半百。章培不善言谈,见我有客人,不声不响坐下,发现茶几上搁着只陈旧的竹笔筒,捧起细细审看。忽然,章培问我:“雕得蛮精致,刚买的?”
我未回头,一边同廖俊魁说着话,一边问他:“喜欢吗?别人刚送来的,托我让出去,3000元,喜欢你就拿去。”
章培捧着细看了好一会,忽然站起,说:“正好身上有点钱,行,我要了。”
事情如此顺利,打电话告诉余可(化名),他很高兴,一迭连声谢谢。我当然明白,主人将其搁在窗台上,自然是弃之如敝屣的,有人要,张口就要3000元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我习惯性地拍下竹笔筒多方位的图片,送章培走了。
重金赎回“脏兮兮”
廖俊魁带大哥赴长沙,是请我鉴定一件玉器,那东西并非古玉,事毕,他们作辞。天热,客人们一走,我便去洗了个澡,闲下来,打开手机浏览刚才拍的竹根雕,越看越觉得雕刻工艺别具一格,脏兮兮掩蔽着古朴可爱。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
“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虽说灰头土脸,但依稀可见竹皮颜色枣红老旧,约略可见竹肌凸起条条竹筋,没有数百年岁月的抚舔,其氧化包浆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其竹筋绝无可能凸突于竹肌之上。更令我吃惊的,是枣红的竹皮上隐约可辨精致蝇头行楷“芷嚴制”字样,旁有篆印“周”。我立即省悟了,正是“芷嚴制”三个字,让安化收藏者不敢认它,让长沙古玩商无意留它。因为“芷嚴制”明白标示,此物为康(熙)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名家、竹刻妙手周芷嚴(1685—1777)遗作,哪怕就是他40岁前后的作品,传世亦有300年!而古玩集市乃至收藏者手中,甚至拍卖台上的周芷嚴遗作,不说多数老旧不到位,而且基本上全是“芷岩”为款,早已成为行里共识。突兀而来一个“芷嚴制”,不说如今的收藏界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嚴”是“岩”的繁写。即便知道,究竟是“芷岩制”为真迹,还是“芷嚴制”为真迹,行里人也一时难以分辨。审读手中的照片,我总觉得,“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极有可能是周芷嚴的遗作。
我懊恼不已,素以舍得花功夫探索奥秘而闻名湖南收藏界,今天为何轻易放过一个机会?自己应当买下,再行研究的。
于是,我做出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去找章培赎买回来。我当然也明白,古玩行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让出去的东西,主人想赎回来,即使买主肯让,也一定会在原购买价上加价,卖主如果情愿,即可赎取回来。至于加价多少,得视新主人对物品价值的认知程度而定。我当然也明白,余可(化名)是生意场上人,必定是不会同意赎买回来的,这笔钱我得自掏腰包。
第二天上午9时,我带上建设银行卡,径直去文化宫住宅区找章培。说明来意,不善言谈的章培沉思片刻,然后说:“刚刚清洗过,刻得非常好,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你廖老师想要回去,我也不好不给这个面子。”笑一笑,接着说:“你也知道,只要考证清楚,上得拍卖会,拍得大价钱。这样吧,加20000元。愿意,你就拿回去。不愿意,我巴不得。”
我吃了一惊,尽管并不能马上断定就是周芷最遗作,仍然不假思索,一口答应。文化宫不远就是建设银行,立马转款,捧着竹根雕回家。
然后,我告诉余可(化名),“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很精美,但周芷嚴款一时无法确定真伪,我一咬牙同意加20000元,23000 元赎回来了,问他还要不要。
余可(化名)“啧啧”连声,说:“好狠呀,加了这么多!不要不要,我口袋里也没有这么多的钱。”
我估摸,送到我家里来之前,他一定已经研究过,也必定在同行中传览了,肯定是众口一词说仿造,自然是不肯花这个23000 元了。
23000元花得值不值?既然赎了回来,就该考证个丁一确二。是周芷嚴遗作,额手称庆,不是,权当被小偷光顾了一回口袋。
文人情趣欲绕梁
暑日晴空,我兴高采烈地捧着竹笔筒,顶着烈日,匆匆回家。进屋便去洗手间洗刷掉“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上的尘垢,这才着实看清楚,“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竹皮包浆紫红熟润,蝇头行楷“芷嚴制”十分精致,竹肌上凸突的竹筋条条可数,筒内壁虫蚀形成蚁路,横断面上鱼子纹亦历历在目。如此老旧状态,哪怕是今日古玩行里的顶级做旧高手,也绝无可能伪造出来。
细细读来,“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纹饰图案,简直就是四幅完美的山水人物画。
第一幅图景是“琴台知音”。先在竹根中段陷地2厘米,形成上下两处悬崖,崖洞中浮雕一座琴台。琴台之上,圆雕席地而坐两个人物。抚琴者心对五徽,听琴者心无旁骛。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发出“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感慨?而峭壁旁有圆雕、半圆雕苍松杂树,树荫下有陷地深刻近三厘米的登台石阶;石阶梯次分明,拾级直上琴台。
第二幅图景是主题图案“松下对弈”。依然是先陷地2厘米,雕凿出竹筒近底处的平地,平地上圆雕对弈图。闲逸儒雅之士相约着去何处对弈?或草庐灯前,或冈前松下。这里的“松下对弈”,对弈者左侧为圆雕“屈铁松”,雄奇伟岸。右侧有直入“大勾云”的峭壁,横列的四道根疤须节,竹人只略施刀笔,便十分形象地雕琢成高崖峭壁上的凹凸角石。对弈者对坐崖洞中,一方捉子要下,一方捻须微笑。旁立一人,背手观战,神态悠闲。松荫之下,壁洞之中,黑白战正酣。洞外稍远处,有童子蹲着扇火煮茶。
第三幅图景为“山中好读书”。亦为陷地近2厘米深刻,上有悬崖,下辟坡地,略岢疤节连成的圆斑状蛙背花纹,竹人处置成山路荒坡的遍地乱石,皆毕肖酷似,凭添了几许山乡野趣。坡地上,有或坐或立的三人正在讨论诗书。
虽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古来雅士仍然好去深山读书。卧青山,望白云,诗书作伴,心胸自然开阔。将“山中好读书”的书取代书画的书,搬上“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顺理成章。
第四幅图景是峭壁悬崖,自然更是山水画了。但见悬崖百丈,野岭松风,祥云霭霭,又是另一种景致。
“琴、棋、书、画”点景人物9个,尽皆陷地2厘米而后竹肌圆雕,个个细如枣核。作者没有刻意在人物的口鼻耳目处多动刀凿,精气神自来,闲逸透竹,融入青山,栩栩有生气,即所谓点景了。人物点景,是优秀山水画家的拿手好戏。介绍周芷嚴竹雕技艺的典籍着重提及,周芘嚴刀笔下的点景人物,正是不着面部五官,细若枣核而形神俱佳的。
那么,什么才是陷地深刻?
以“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为例,“地”即竹皮。作者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保留一部分带皮景物,其余山景人物均陷于竹皮之下,在不带皮的竹肌上,综合运用圆雕、透雕、高浮雕作立体化雕刻,便称之为陷地深刻,与整体留皮的平面深刻截然不同。陷地深刻最佳作品,必采用竹根为材,因为竹肌厚且苛节须疤繁多,便于艺人因势构图,因势布局,因势走刀。因此,若非艺高人胆大的名师巧手,是不敢轻易作陷地深刻竹根雕的。且古往今来,从无形状大小和苛节须疤相同的竹根。又于是,天下有相同的两件甚或三件相同的竹笔筒,绝无两件相同的“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
这便可以肯定了,安化来长沙的“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先不论断就是周芷嚴遗作,至少是世上唯一。它承载着满满的文人画情调,百读不厌。
连环举证识“芷嚴”
再细些观察,发现“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上的崖壁,与众多竹雕山水崖壁有些差异,竹皮处有人工刮削的高低起伏痕印。这种竹皮上的高低起伏痕印,极似纸上山水画少不得的笔墨皴苔。这种修饰手法,除安化来长的“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有,别家竹雕作品从未出现,这是否是周芷嚴独家工艺手法?
几经查核,终于发现评述周芷最竹雕技艺的相关典籍有记载,说竹根陷地深刻,不单首开先河者是他周芷嚴,而且他还创造性地将纸上皴苔绘画技巧,变通为竹雕上的刀笔皴苔,称为凹凸皴法,亦称之为高低皴法。这种竹雕上的凹凸皴苔,采用平錾、半月錾在竹皮上雕成,典籍上肯定为周芷嚴的独门绝技。迄今为止,世上所见全部“芷岩”款竹笔筒,不单从未见有真正意义上的陷地深刻竹根雕,更不见有运用凹凸皴法的。这种竹雕上的凹凸斑纹,深浅错综一似笔皴,妙趣天成,洋溢着水墨山水的情韵,别有一种意趣。
至此,“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的鉴赏要点,可以归纳为5条了:一是老旧古朴面貌符合300年传世的特点,与周芷嚴生活的年代同步;二是构图雄奇,刀笔精妙,有兼工带写的文人画情调,出自书画名家周芷嚴无疑;三是创造性地运用了陷地深刻技法,最多深达六七层次,符合典籍关于周芷嚴创造“陷地深刻竹根雕”的记载;四是竹皮上出现凹凸皴苔技法,且运用娴熟,符合典籍关于周芷嚴独门绝技的记载;五是点景人物细如枣核,不着口眼衣袍,却口眼衣袍犹在。有这5条,是否便可以认定,它就是周芷嚴流传于世的艺术珍品呢?
这便务必说到关键的第6条,款识“芷嚴制—周”了。古玩收藏界珍藏有“芷岩制—周”“芷岩制”竹雕笔筒的不在少数,暂且别开岁月包浆和独创艺技不说,是“芷嚴制”款字可信,还是“芷岩制”款字准确?
这便不能不提及简体字。明清时期,文字有“俗体”字和“正体”字之分,亲朋一般性书信,业内一般性文书,允许使用俗体字,以示随意。延续至康熙年间,朝廷明令禁止使用俗体字,大力倡行正体字。乾隆皇帝甚至为《四库全书》亲书“辩证通俗文字”,说“俗(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周芷嚴身为乾隆时期的文化名人,不会不了解朝廷禁令的严肃性,自己的精品力作,决不会弃用正体“嚴”而取用俗体“岩”。今日市面上出现的所谓周芷最竹雕刻作品,不单大都图纹简陋,刀笔粗俗,点无大师风范,几乎100%用的是俗体“岩”字。原因很简单,现今的仿造者缺乏这种书法功力,“嚴”字笔划太繁,纸上墨书尚且不易,滑溜溜的竹皮上顺势阴刻,自然十分艰难,谁敢班门弄斧?“岩”字则顺手顺刀,于是“芷岩制”竹雕满天飞。纵使它与“芷嚴制—周”有云泥之别,因为没有比较,自然是猴子也称王了。
反观“芷嚴制—周”款字,结体严谨,书法精到,用刀如笔,一看便知出自书法功底深厚的竹雕刻大家之手。与图案文人画氛围相得益彰,符合周芷嚴书画大家的身份。
三四个月下来,我终于可以连环举证,6环相扣,认定“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正是康(熙)乾(隆)年间书画名家、竹刻妙手周芷嚴的精品力作。一时兴起,捉笔在其底部写上我的斋名独羊居。斯人已逝,沧海桑田,300春秋东流水,物是人非啊。
又于是,作文一篇,收藏类大刊《收藏》2014年9月刊发。我介绍了周芷嚴和他的成就,描述了“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的精美,何为“陷地”?何为“皴苔”?则因当年深研不够,未及剖析,行文未得要领。尔后深入探索,原来竟是周芷最竹雕技艺的独门绝技。今天作文,便作了特别补正,竹雕史上,这是判断是否周芷最真迹的重要标尺之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那一日章培来访,自然又说起周芷最的“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我将准备写《冷眼当敝屣,竟是周芷最》的事告诉他,并详细解说了要写的内容。
“好,是要写明白。”他习惯性地浅浅一笑,说:“什么叫‘陷地深刻’,什么叫‘平面深刻’,区别在哪里?什么叫‘凹凸皴法’?不要说竹雕刻外行了,我也说不清楚。”
我笑了,正要插话,他接着说:“我当初敢要,并不是仅仅看它雕工绝妙,也觉得有可能真是周芷嚴的作品。不过,想想我这两把刷子,要研究个水落石出不容易,就是研究有了眉目,也说不清楚,更写不出来……嘿嘿,本以为喊个大价你会放手,不料你眼睛都不眨一下。注定是你的,物归识者,缘分。”
我点着头赞同,正待接话,他又说,许久不见,想看看“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我便去取出来,小心翼翼打开子母盒。
“你廖老师的东西,好像,唯有这一件制作子母套盒吧?”章培有些好奇。
“私藏、公藏(指博物馆),迄今尚未见有第二件如此精妙的周芷崴陷地深刻作品,百载难逢啊,不该加个双保险?”我说。
章培抚一抚锦盒盖,回忆起一件往事,说:“该该该……记得你告诉过我,哑巴量做锦盒时,以为你写错了字,比划着问了你两次,弄明白了,竖起大拇指直夸竹笔筒好。”
确实不假。那一日,请在长沙古玩收藏界包制锦盒的杨姓哑巴师傅来量做锦盒,我比划一阵,又写了一行说明,告诉他要做个套盒。他很惊奇,捧着“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端详了又端详,忽然朝着我竖起了大拇指。接着,在纸上写了5个字:好马配好鞍。
时过境迁,栖身安化窗台的事,余可(化名)长沙托让的事,文化宫重金赎买的事,哑巴量做锦盒的事,皆已过去10度春秋了。“陷地深刻竹根雕笔筒”,又是如何的到了“八山半水半分田”的湘中山区、“梅山文化”发祥地安化县?想必是更加扑朔迷离的故事。
忆起唐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所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与章培听,两人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