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复戡姗姗来迟

师父比徒弟小几岁

民国初期,上海文化界流传过一段佳话。

据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刚刚出道的邓散木想拜师学艺,打听来打听去,认为192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静龛印集》的作者,朱复戡堪可为师。于是请知名画家孙雪泥牵线,订在上海一家大酒家行拜师礼。那日邓散木早早地布置好香烛、红毯,客人亦已陆续到齐,恭候老师驾到。正翘首张望,进来一西装革履翩翩少年,正是《静龛印集》作者朱复戡,他迟到了。邓散木想象中的朱复戡定当是长袍、布屣,一派斯文,见状很是不悦。一问,要行拜师礼的这位师父,竟然比自己还小几岁,又是一派洋气,但事已至此,拜师礼只好照行。一不问年龄几何,二不问习性怎样,邓散木茫茫然拜了个师父,拜师礼毕,此后少有过从。

多年以后,邓散木印坛名声大噪。

飞去来兮“朱复戡”

八九十年后,老夫我亦为这个朱复戡留下一则笑谈。

100数十方古董闲章,混迹收藏界这么多年,进入独羊居后,凡来寒舍把赏过它们的,一致认为老旧表象无可挑剔,名家名作,格外珍奇。只是,其中三四十方或难识边款,或有款而无名无姓,或有伤带残,美中不足。有五六位访客是收藏路上的老少朋友,见其喜欢,便送了几方出去。说,古董闲章无疑,但我一时难以考究清理,你们慢慢去研究吧。不料,两年之中,送出去的11方送回来7方。未申明缘由,或说“弄不明白”,或说“老师慢慢考证”,当然是不屑了。我便将送回的7方打入另类,搁在博古架目光能及的位置,权当“章谜”,写作时偷闲捉摸捉摸。

天心印社副社长李斌利先生与社员彭超为老夫拓制印谱时,也曾请二位辨识。尤其几方有款无名的,共同审察良久,不了了之。

一晃,古董闲章进入独羊居已近十年。那日作文有些倦意,放下鼠标稍事休息,站起,视线正好落在博古架上几方“章谜”上。许是突发灵感,忽然觉得其中三方石材几乎相同,而老旧程度亦相同。顺手取来细看,又陡然发觉,边款刀笔一致,笔势、体势相同,竟全为同一风格的行楷字体。我大吃一惊,这么多年,怎么今天才发现?于是停下写作《生女当如顾青瑶》,捧起三方闲章再三比对,确认它们大同小异。令我失望的是,它们都有款无名。从行楷边款来看,刀笔娴熟,内容皆为说书(法)论印的书典摘录,我猛然醒悟,这是一个人的作品!此人必是深有造诣的文化人,他会是谁?仍然一头雾水。

已经鉴识清楚的近百方闲章,会不会有“三方闲章”之外的第四方,而且恰恰是带款字的那一方?此念一闪,立即开始查找。果然,百余方石章中真有一方印材相仿、印纽相同、边款刀笔相同、款字内容相近的,作者为“百行”,原来是朱复戡!为防失误,又挑出“刊石”和“春月”等几个单词细细比较,几乎如出一辙。书案上一字儿排开,又发现兽纽造型出自同一工匠之手,表明是同一人收藏的印材。再也无须怀疑,四方闲章一套,奏刀人正是民国初年那位姗姗来迟的、收邓散木为徒的翩翩少年!

张大千曾想拜他为师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门第显赫。其祖上收藏着一对自家楹联,说“昔日圣贤一脉,前朝天子同宗”,家世如何,可想而知。

朱复戡天资聪颖,5岁即兴致勃勃用蘸水毛笔在石板上练字,6岁可读《石鼓文》《史记》《说文解字》,7岁便可集石鼓文书写大字楹联,是民国初期名声在外的“神童”。12岁那年,晚清著名学者张美翊听闻朱复戡聪颖过人,竟亲自登门收其为学生。此后,随老师出入名流府邸,与康有为、罗振玉、郑孝胥、沙孟海等一众名流贤达过从甚密。当年已名声赫赫的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不信,明察暗访后,感叹“后生可畏”。从此,凡书画篆刻家们聚会,吴昌硕都会带上朱复戡。70老翁,竟与七八岁孩儿出双入对,俨然忘年交。有吴昌硕用心提携,未及弱冠,朱复戡即已声名远播,22岁出版《静龛印集》,印坛叹为奇事,引来邓散木拜师。其实除邓散木之外,后来的书画大师张大千,亦曾想投其门下,发觉原是翩翩一少年,方才罢了此念。

1926年,刘海粟聘朱复戡为他创办的上海美专教授,讲习书画篆刻。时年朱复戡26岁,少年壮志,终得有酬。自此,遨游在书画篆刻艺术的广阔天地,1989年,“朱复戡艺术研究室”在上海挂牌,一代大师实至名归。

石头笔记本

终于团圆的四方石章,可视为朱复戡勤奋学习的“笔记本”。

其一,印面为“影和”。有意思的是,边款原文,竟出自印人那位不情愿拜师的学生邓散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篆刻学》初稿。说是“篆书结体略同图案,故左右上下务求停匀,其用笔之先后亦多与真书、隶书截然不同。苟不明法则,任意落笔,则用力不能平均,必至偏颇欹侧”。按《新唐书》的说法,“影和”即附和,也即应和。朱复戡借用来形容篆书的“左右上下务求停匀,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也即中轴对称。因为印墙面积的限制,朱复戡省去了几个字,作了操习篆书的提示。

印面“影和”,边款“百行”。印人择用缪篆白文,逼边细线,清秀隽永,并不失粗线白文的古气。据评论家们说,朱复戡40岁以后多用“复戡”,想来,此印应作于1941年前后几年。

其二,印面为“二十从军,三十出宰”。边款云“书有老少区别深浅,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老者结构精彩,丙申(1956)春月刊石”。其原文,即开封宋园晚清书画篆刻家黄璟所题长联,上下联为“二十从军三十出宰五十作牧七十巡方倦游嵩洛归田去,怡园梦草陶园栽花葵园锄莠宋园种药小筑楼台近水居”。朱复戡用金石文作“二十从军,三十出宰”白文印,布局挪让巧妙,逼边框扶,朱白清丰,但刀笔劲健,朴拙中透出雅达,浑然一团古气。

其三,印面为“以写吾意”。边款为“秦汉书简印内外通,秦之书汉之石,为印之祖。己未(1919)春日刊石湖南汨罗江畔”。此印边铭应该是印人的心得,因此制一印“以写吾意”。此印文笔饱满处密不透风,稀疏布局时空可跑马,且无论如何,必有二角留白偏多,因而印人采用了边框界格规范朱白。此印刀笔圆润,中规中矩,应该是印人的体会和感佩的记录。以刀代笔,浓缩文字,毕恭毕敬“以写吾意”。

其四,印面为“日有所得”。此说源自孟子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告诫天下人要懂得有舍方有得的真谛,人的毕生,就是舍与得的互换过程。就学习而言,越舍得下大力气钻研,收获的知识就会越丰富。边款云“公日有所得,必有所舍,有舍方有得。丙丑年春月刊”。干支中并无丙丑年,篆刻家们刻错字的现象比较普遍,估计是乙丑年(1925)的一字之差。

“日有所得”为白文,印文笔划多寡不一,字体大小不一,印人对角揖让、字形夸张、粗细对比、变体平衡、借边框正等手法并用,视觉上的印面,竟回旋着奇妙的节奏感。

有道是方寸之间,可以浓缩印人一生才学。四印四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尽显昔日“神童”的真才实学。

日有所得必成才

朱复戡是名符其实的金石书画大师,书画成就暂且不说,仅是印坛成就,学界的评价即令人高山仰止。说“先生篆刻艺术戛戛独造,个性鲜明,自成一家。他出入秦汉,浸淫古玺……作品食古而化,朴拙而不失灵动,整饬而能得天真,篆刻史上应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也曾希望投朱复戡门下的一代书画宗师张大千,数十年后高度赞扬当年的“神童”,说“数十年来,所见近代名家书画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融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评价之高,令人咋舌。他“戛戛独造,自成一家”,源自于“日有所得”,一点也不为过!

过去的年月,篆刻制印是文化人的雅好,更是一大批穷困潦倒人士的谋生手段。过去的大师中齐白石、徐三庚、赵石、吴让之等等如是。老夫1958年进入长沙,当年街头刻字小摊,与针头线脑小商小贩并存,同为亮丽风景。当今社会,许多篆刻制印大师,亦是从谋生起步。老夫认识的谢梅奴便在其列。他们舍得花大精力、大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家。今日的篆刻家,老夫亦有几个相识,亦是从择为谋生手段起步,发奋学习文化,勤勉操劳刀笔,如今享誉四方,终成现代篆刻家,跻身西泠印社。

百余古董闲章中,朱复戡响亮的名字,是最后一个出现在独羊居的,他又迟到了。 B4NIkV8W0vdFsDO4MFaGP6ma5YyJYQlAp+PD36UFSUUdeN7gPH2GYAnldRhQfd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