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卑感的产生

在咨询工作中,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说:“我很自卑,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时候,我往往会邀请他们聊聊所说的“自卑”具体是指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得到的回应是:我长得不好看,所以我自卑;我被领导批评了,觉得自己很差劲;我不敢当众跟别人交流;我没有钱;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成功……

似乎所有的自卑都表现为我们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不好、我不行、我没用、我不够优秀、我想成为像谁谁谁那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糟糕的感受。

自卑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我们的人格特质之一,主要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或是对自身状况的不满意。一般来说,自卑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不仅仅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负面自我评价,还有一些人会用自负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自卑,比如我们常说的“杠精”,他们往往会通过争强好胜的方式来掩盖自己虚弱的部分。对此,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第一个孩子立刻躲到了妈妈身后,胆怯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则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脸色苍白,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害怕它。”第三个孩子表现得比较大胆,他不但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甚至还问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

实际上,这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因为他们在狮子面前都处于劣势地位,也就是他们是渺小的,这种渺小会激发起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但又由于他们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表现和反应也都不同。

在这里,我需要先跟大家澄清一下,自卑和自卑感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自卑是我们的人格特质之一,而自卑感则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成就感、荣誉感。举个例子,甜是一个名词,我们很难去解释它,但是甜的感觉,我们是可以描述出来的,它更多是源于我们的一种感受。在此,我想聊聊自卑感是怎么产生的。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给出了另一种诠释。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是狭义意义上的贬义词,也不是一件坏事,而更多的是一个中性词。在个体心理学中,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个人成就的主要动力,比如一个人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卑,便奋发图强,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最后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这让他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但严重的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常常会包含着羞耻和挫败,甚至会对我们有伤害性,比如我们会因为感到自卑而去跟他人比较,总是拿着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这阻碍了我们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自卑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感受。为什么这样说?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与构建过程中,结合他本人从小身体羸弱的经历,从生理学的角度认为,人类在幼儿时期,由于身体的弱小、无力,必须要依赖成人的帮助与爱护才得以存活,因而人类从出生伊始,就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自卑感”。

人类幼儿刚出生的时候,跟其他的动物不太一样。人类幼儿需要依赖于成年人的照料才能够存活与发展,不像有些动物一出生就具备自己移动身体的能力,比如小羊羔出生以后,很快就会站立,不用母羊教。人类幼儿如果在早期没有人照顾,那就意味着被抛弃,无人能依赖,这使他几乎无法存活下来,而且幼儿内心会有极大的恐惧感。如果这时候有妈妈在身边把他抱起来哺乳,那么幼儿才有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在生命早期的“自卑感”,更多是由可能被抛弃的死亡恐惧感所引起的。

这种自卑感延伸到成年后会表现为: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只能由他人来帮助或者满足我,如果对方离开了我,我是没有能力独自活下去的。这跟幼儿早期的自卑感是一致的。

事实上,这种先天性的、幼儿期的自卑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不过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或者我们被对待的方式不同,导致有的人通过发展自己补偿了这种自卑感,而有的人却持续甚至放大了这种自卑感。

另一方面,随着个体心理学的深入发展,阿德勒有意识地从心理与社会障碍的领域,也就是从生理学之外的视角来研究自卑感。在这一阶段,阿德勒十分强调家庭教育与儿童自卑感的关系。这种自卑感,更多来源于后天人为造成的一种自卑体验。

我有一位来访者曾经这样说:“我所有的表现都不错,各科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前几名,但即使这样我的父母还是不满意,似乎只要我不能超过我们学校的第一名,我就是没用的,在他们眼里我就像一个废物,我觉得自己特别自卑,特别是看到一些成绩比我好的同学,我就会控制不住地嫉妒他们。”我们会发现,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这样的比较。比如,在一些家庭中,挑剔型父母或打压型父母往往对孩子并不善意,经常性否定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你身上了,你为什么还不如隔壁小明优秀……”这些语言攻击其实会给孩子造成很多自卑的体验,并且一旦父母的这些批判被孩子内化了,那么之后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这种充满着否定和批判的声音就会出现,使得一个人变得极度自卑,唯唯诺诺,不敢去尝试。

再比如,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女孩出生以后,由于父母更期待她是一个男孩,她会因为自己缺乏男性的体格或者某些器官而感觉到自卑,我们称之为“性别自卑”。如果这种情况没有被很好地解决,甚至被强化了,那么有可能一些女孩长大了以后,会对男性有一种天生的恨意,当然也有可能发展成把自己视为服务于男性的角色。

如果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能给到我们足够的肯定和支持,那么这些人为造成的自卑感就不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身上,或许还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和发展。但是一旦被强化了,我们就会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即使想要改变,想要达到自信满满的状态,也会因为自我能力的不足,再次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进而陷入到自卑的情结中。

还有一种自卑源自社会阶层,这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有一些体现,比如,古诗文《陋室铭》中说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再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中的“白丁”“下品”都体现了我们所说的阶层自卑感。

总的来说,个体自卑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人为造成的。自卑感作为一个中性概念,可以成为激发我们自我发展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因此,自卑感本身从来都不是问题,有问题的往往是我们解决自卑感的方式。如果一个人的自卑感很强,但能力又不够,那么就会体会到一种糟糕的感受,我们称之为自卑情结。 9T9GCWenhZY+uJ3QVuk65GkPZp7mEu5fLlx03Z+POkjddY0pwVJeuWx4mZEKig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