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痛苦源于目的不明确

中国有句俗语,叫“无利不起早”,我认为这是对阿德勒“目的论”最好的诠释。“利”实际上是一个目的,“起早”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阿德勒的“目的论”跟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也似乎有相通之意,比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一个过程,合一的概念是我们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目的。再比如荀子所说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也有目的论的意味在其中。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发现很多来访者都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抱有困惑,其中包括一些患有情绪障碍的个案,当我跟他们讨论时,我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迷茫。因此,当一位来访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一定会问他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能问出他对自己的了解或者理解,可以让我了解他的生活方式、个性特质或者行为模式,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概念中的“生活风格”,这些都是为了一个人的目的所存在的。第二句话是“你来找我做咨询的目的是什么,或者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包含着来访者的目的。

这个目的到底有多重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我有一位来访者,他经常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比如手臂酸胀,无法抬起手;再比如关节疼痛,无法很好地行走。但是去医院检查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没有关节炎或者肩周炎。这个情况已经存在十几年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停地去看各式各样的医生,中医、西医、理疗等等,似乎他已经用尽了一切的办法来让自己变得健康,或者说让身体功能受限的地方变得灵活顺畅一些。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的关节功能受限,是可以通过一些康复运动让关节功能恢复的,就像你不舒服发烧了,吃退烧药是可以药到病除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这位来访者在看了医生以后,他并没有遵循医嘱去服药,也没有采取医生的康复建议。这跟他想要变得健康的目的是冲突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目的是想成为一个病人,然后去医院得到某种照顾。当我跟他提出这个假设的时候,他惊呆了。他非常激动并且很愤怒地说:“你是在胡扯!谁会愿意去成为一个病人!”这确实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情,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真相。当我们看到真相的时候会很沮丧,很难过,没有任何的优越感,甚至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自卑感和羞耻感。但是这都没有关系,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接受它,允许它存在,然后我们再慢慢地把它表达出来。

成为一个病人,并且得到别人的特殊照顾,这是他的目的。这跟弗洛伊德的“疾病获益”观点很契合。生病,是可以获益的,而获益,才是他的目的。健康不是他的目的,所以即使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去看了各式各样的医生,想要改变自己的疾病状态,最后却还是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这个问题好像越来越严重了。如果健康是目的,那他真正的方式应该是主动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并且谨遵医嘱服药,把想要得到他人的照顾转换成自己照顾自己。

在经过多次咨询讨论后,这位来访者似乎觉察到了某些东西,他开始用一种比较健康的方式去生活了,也有认真进行康复运动。过了一段时间,他跟我说他的手和关节比之前感觉好了很多,病状也在慢慢减轻。

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当我们找到并清晰了自己行为的目的,我们就能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要走向哪里,同时很多东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每当有人跟我说他自己很懒的时候,我都是不认同的。他们不是懒,而是缺乏一个可以获益的行动目标。举一个例子,在距离你50公里之外的某个地方有100万元钞票,你只要拿到了,这笔钱就是你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需要凌晨3点出发。如果你急需这笔钱,你会不会凌晨从床上爬起来?甚至为了拿到这笔钱,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下冰雹,你都会想尽办法去克服所有困难。但是,如果这笔钱是公司老板的,你需要帮忙去取,那么在同样的刮风下雨下冰雹的天气里,你会去取吗?可能因为工作所迫,你也会去取,但是你也会充满抱怨,甚至还有可能会起晚了,以至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人都是利己的,一旦结果不是对我们有利的,那我们行动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是追求优越。而100万人民币对于我们来讲,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优越的感觉,比如可以改善生活,可以周游世界,可以不用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一旦我们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这个目的就会成为我们所有行为的指导方向。就像有一些人去健身房,是为了让自己的身形发生改变,有一些人去健身房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前者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健康,身材更好;而后者的目的是想让别人看到我是一个健身的人,从而获得优越感。不同的现实目的会带来不同的行为方式。然而很多时候,大多数人的痛苦在于不知道自己行动的目的或者目标是什么。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会辅导孩子做作业,当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坐姿不规范时,就会在一旁不断地纠正,或者看到孩子动来动去时,就会责怪孩子不专心,于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一种“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如果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理解这个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时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去完成作业,而更多地是去回应妈妈的需求:坐姿要标准、不能有小动作、不能分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必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而父母也会感到非常痛苦。 9zsDzJWXaNYCC1//r+qUUHIu89UivcIuTuAO+AjSMdrLVlMyVwFGBsTNG1JVNP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