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言的世界

佛说:“万法唯心造,诸相由心生。”

如果说有一个地方可以滋生看不见的暴力,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语言的世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我可以成为某人口中的神,也可以成为另一人口中的恶魔。

“温特尔说我是个笨蛋,我很难过。”

“那你是笨蛋吗?”

“不,我不这么认为。”

“那为什么你会觉得难过呢?”

“因为在温特尔的口中,我是个笨蛋。”

摆脱无差别化,最终归结于构建自身。构建首先从设想一个“非自我”的世界、一个自身之外的世界开始,有了解(接受)现实的意愿,最终能够表达愿望和反感,并与第三方互动以获得帮助:“我想……(我饿了)或者我不想……(我冷)。”当涉及自我保护的需求时,事情比较简单,但是已知我们的世界本质上是抽象的,那些我们思想中更为抽象的方面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作为孩子,面对这样的抽象概念时又是怎样定位自己的呢?当孩子刚刚开始接触世界时,除了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世界,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他又知道些什么呢?如果你告诉一个孩子“你长得可真好看”,他就会觉得自己长得好看;告诉他“你长得丑”,他就会认为自己丑。这与现实审美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抽象的)语言世界的存在,它有着自身的法则,与现实是不同的。

我们的心理是围绕各种联系构建起来的,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而且似乎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祖父母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行为得到认可(打仗、创造、拥有一个大家庭、职业上的成功等);而如今,我们通过社交网络上的点赞数量来获得认可。在祖父母那个时代,一个卷入贪污事件的政客或许会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如今,这种肆意妄为的政客说不定还能参加总统竞选。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抽象的世界中。然而,似乎看得见的暴力主要发生在具体的一面,看不见的暴力则主要发生在抽象的另一面。

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在父母的言语中(抽象的)可以是无所不能的,但当孩子面对外部世界(具体的)时就不是这样了。除非孩子有办法使这个语言的世界永存并把其他人也关在这个世界里,否则这样的全能力量就无法得到证实。

部门领导脸上挂着微笑说:“我信任你,想要交给你一个任务……”然后交给下属一项无法完成的工作——要么时间太短,要么方法不对,或是单纯因为下属能力不足,这项工作根本不可能完成。之后,上司可能会苦笑地看着下属说:“你让我失望了,但是我猜你也已经尽力了……”

这种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可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会导致人生病、内耗、抑郁甚至自杀。这个部门领导通过强调对方的无能来让自己感到无所不能,但是事实上他什么都没做。或许,他最好正视一下自己自恋的缺陷。

放过自己,就是放过他人。

放过他人,就是放过自己。 HgmqdJYRoeevsYeptwWTfhuj9qJYBYqyAAoLBFIecm446L7BLCZv0rFNzNvuGf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