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自由放任的开端

250年前,美国不过是一个人口稀少的移民定居点。这个松散的地区仿佛一叶扁舟,漂浮在世界的版图之外——对欧洲、亚洲这些手握重权和受过精英教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地方。虽然这个地方自然资源丰富,但它远离成熟的世界文明中心;虽然它幅员辽阔,但大部分区域很难涉足。

但美国是幸运的,美国有一个英国这样的宗主国。

英国是第一个建立议会制政府的国家,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孩子”,尽管最后仍然不可避免独立了出来,但美国继承了英国的优良传统,包括限制政府权力、执行民主立法、尊重个人产权等,而且,美国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从英国学习知识、吸引资本,按照英国的模板建设自己的股票市场、商品市场,吸收大量的英国移民、工业技术和资本资源。

镀铜时代

美国之所以幸运,还因为美国诞生于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

美国独立战争刚开始,也就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斯密通过自己的著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追求个人利益不再是一件罪恶的事,财富可以成倍增长,机遇无穷无尽。在这个没有君主、充满自由移民的国土上,资本主义和财富正好可以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商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的地位相当于英国的绅士、法国的知识分子和德国的学者。

但自独立运动以来,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从一开始,美国就面临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由托马斯·杰斐逊设计,他主张内政上州权高于联邦权,向往有限政府与农业立国,以自耕农为美德之化身,城市、工商业、金融业为腐败之渊薮;另一条则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设计,他希望扩张联邦政府的权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国家银行,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扶持工商业发展。后来,这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作为杰斐逊主义的拥趸,他对中央银行抱有极大敌意,认为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垄断是对人民自由的威胁。在任期间,他否决了国会延展美国第二银行(当时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经营权的法案,并下令将所有政府储蓄从美国第二银行账户上取走,转存进各州和地区银行。此外,杰克逊还大力推动预算平衡和金本位,任内连续3年实现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为零。

杰克逊极力推动《自由银行法》,只要10万资本金就可以建立银行,没有其他任何要求。1830年,美国有300余家州立银行,到1837年,激增到700多家。此前,这些州立银行与美国第二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纸币发行方面常受美国第二银行的约束。现在,美国第二银行失去了政府财政代理的地位,正面临自行解散的风险,丧失了对州立银行的控制。许多州立银行以政府存款为基础,有恃无恐,扩张信贷,超发纸币。不到两年,美国人均纸币流通量增长了40%。这些资金涌入不动产领域,导致不动产价格暴涨,有的土地两年内竟涨了60余倍。

在詹姆斯·鲍德温笔下,这是一个“镀铜时代”,金银让位于无价值的纸币。

1836年7月,为了给土地狂热降温,杰克逊发布了一项指令,要求购买公共土地的款项不再接受纸币,仅接受金币和银币。这份著名的《铸币流通令》成为刺破泡沫的一把匕首。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英国发现黄金储备急剧缩减,原因是当时人们狂热地投资美国的各种土地和债券。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决定紧急刹车,9月初,英格兰将银行贴现率提高到5%。

无所作为的政府

1837年3月4日,美国总统就职日。

那天早上,总统杰克逊和候任总统马丁·范布伦一起乘坐马车前往国会山。午后,范布伦宣誓就职,“在伟大、幸福、富庶的美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所生活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无与伦比的地方……我们的繁荣兴盛将无以复加”。19世纪上半叶,英国棉纺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这让美国棉花种植业像被施了魔法般生机勃勃。受益于英国棉纺工业,美国的土地、房地产……各个行业都欣欣向荣。站在演讲台上,范布伦有足够的理由带领美国走向伟大。

正是这个时候,一只只黑天鹅纷至沓来。

就在范布伦在白宫宣誓就职时,为英美贸易商提供融资的3W公司已处在破产边缘。棉花价格下跌,一夜间,不动产无人问津,大量企业破产,大部分银行暂停了货币兑换业务,无数财富消失。1837年5月11日,纽约市市长霍恩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华尔街面对的是风暴之后死一般的沉寂,一切都毫无生机,没有交易在进行,没有人在讨价还价,没有商业谈判……”

面对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范布伦开始斟酌政府能够提供什么救济。

仔细思量的结果是,政府无法提供任何救助行动,他找不到答案。

此时的美国第二银行已经不再是联邦银行,而是由宾夕法尼亚州特许的一家州立银行,尽管该行尝试凭借自己在伦敦获得的信用额帮助美国商人和其他银行,但效果甚微。恐慌情绪不断蔓延,几乎所有银行都遭到挤兑。

美国没有中央银行,这就意味着范布伦几乎没有任何抓手。

纽约商人派出一个60人的代表团前往华盛顿请愿,要求撤销《铸币流通令》,认为这有助缓解市场压力。范布伦私下里虽有所动摇,但作为杰克逊遗产的继承者,最终他还是决定坚持到底。范布伦发现,除了优柔寡断,他什么都做不了。联邦政府全部收入都存储在州立银行,但大部分州立银行不是暂停业务,就是已经破产。联邦政府手中“没有一美元真金白银”。范布伦派出的欧洲大使,竟然因为无法支付船员工资而在波士顿港搁浅。

范布伦渐渐明白,手上没钱,什么事都干不成。他不得不摒弃杰克逊消灭国家负债的美好愿景,重建赤字财政制度,重新发行联邦债券。

1837年夏季中期,范布伦确定了一个改革方案,建立独立的财政制度。如果国会同意,联邦收入将由联邦政府下属机构收集、持有和使用,而不是州立银行。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法案竟用了10年才艰难诞生。

在这10年时间里,联邦政府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修补金融体系,哪怕是在州政府和银行间简单的协调和劝说都没做。其间,美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金融恐慌,看不见尽头的经济萧条、政治动荡、商业不稳、暴力频发……

放任自由的流行

直到1846年8月,在美墨战争的财政压力下,波尔克总统签署通过《离婚法案》(Divorce Bill),这才彻底宣告“银行和政府彻底分离”。

在独立财政制度下,联邦政府财政实行自收、自存、自支,完全与银行体系隔离。财政收支禁止使用公众通用的银行纸币,政府不得存款于银行,不得向银行借款,不得由银行代理发行债券,追求严格的预算平衡,等等。独立国库体系的确立,是自由放任主义的胜利。它不仅意味着联邦政府从此彻底放弃了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而且意味着从此几乎与经济隔离。

此后,独立的财政制度经历数次修补,直到1913年被联邦储备制度代替。

对于州政府来说,危机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当时,美国许多州政府发行了大量债券,卖给欧洲、美洲的各种投资者。当泡沫破裂,几乎所有州政府都发生了债务违约,有些州政府甚至彻底拒付全部债务。

人们总是认为,美国政府一直都坚持放任自由原则,并严格限制自己对经济的干预。但这并不适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州政府。当时,为了修建运河、铁路以及各类公用设施,美国许多州政府纷纷发起“州内改造运动”,通过议会设立银行、提供贷款、发行债券,积极介入经济发展。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几乎所有州政府都信誉扫地,被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列入黑名单。但是,面对汹涌的债权人,这些州政府除了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什么都做不了。

在当时,美国州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基础建设投资、土地销售收入和商业征费,迫于财政压力,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州政府开始大面积征收房产税,“无税收体系”彻底被抛弃,州政府财政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危机也让人们发现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马里兰州修改宪法,禁止州政府参与“州内改造工程或投资任何可能影响州政府信誉的企业”。印第安纳州规定,除非战时,禁止任何形式的贷款。此后,越来越多的州对政府行为做出类似限制。很多州出台了更严格的银行法,银行自身也开始采取更保守的做法。南北战争爆发前,大家对政府职能的理解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预算平衡等一系列新的约束使放任自由原则开始流行。

重塑国家荣誉

当联邦和州各级政府都深陷泥淖,解决大萧条的终极措施是战争。

恐慌导致经济衰退,衰退导致违约,而违约令美国人在欧洲颜面扫地。为了挽回所谓的荣誉,转移国内此起彼伏的内部矛盾,1846年,美国发动了针对墨西哥的战争。为了将侵略行为合法化,美国政治人物创造了所谓的“天定命运论”,认为在北美大陆建立一个自由、联合、自治的共和国是上天的旨意。弱小的墨西哥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并很快兵败如山倒,丧失了将近50%的领土。

美墨战争彻底宣告了美国长达10年的大萧条的终结。

军事胜利唤醒了美国的活力,拯救了民主制度,重塑了国家荣誉,并向欧洲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战争让美国重回国际金融市场。战争结束后,欧洲投资者们得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地区有一个巨大的金矿,他们的信心立刻被重新点燃。1848年10月,数百万美国债券在欧洲销售一空。长达10余年的诅咒终于被打破,萧条远去,新一轮投资热潮即将开始。 4FRnxDfzloLB/RnL2Fcj3lqGP2amM3fPwxuxvyOmX7o6stHDGJ3JqMqrMkGI6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