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詹金逊,英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1812年,詹金逊担任英国首相时才42岁。他治下的英国,此时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只不过,绝大部分英国人并没有觉察到。
在18世纪80年代的某个时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突然摆脱了束缚它的桎梏,好像一夜之间,人员、商品和服务都可以无限繁殖和增长。而在过去数千年有记载的历史中,从没有任何社会能够突破前工业时期的固定僵化的社会结构、落后停滞的科技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周期性破坏、饥馑和崩溃。
工业革命最引人注目的引擎,是棉纺织业。
在殖民贸易的推动下,棉纺织业扶摇直上。棉纺织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容易便能从日常利润中筹措,因为英国所征服的巨大市场——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利润,“利润率不是5%或10%,而是100%,百分之几千,就是这种高额利润,使得兰开夏发家致富”(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棉纺织品为英国企业家展现了一幅宏伟前景,足以诱使他们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1821年,詹金逊就任首相将近10年,英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粮食连年丰收,棉制成品出口每年增长接近10%,新建股份公司数量急速增加,生产和投资高速扩张,经济增长率每年超过2%。
在英国,伴随资本主义的深入人心,人们的财富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发了财的商人、城市的中产阶级,甚至工厂工人和乡下农民,都已不再像过往的土财主那样,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挥霍在放荡的生活、豪华的建筑,以及其他非经济活动中,他们在努力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其中既包括工厂扩大再生产、伦敦的债券股票,也包括海外投资。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革命热潮,一大批拉美国家相继独立。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在伦敦以高收益率筹集资金,激发了海外投资热潮。在这些拉美证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矿业股票,特别是金银矿股票。英国人对拉美的贵金属宝藏早已心怀向往,拉美国家独立成为许多英国投机者实现黄金梦的天赐良机。
1825年,持续几年的海外投资狂热终于到达了巅峰。棉纺织业经过多年发展,这时候也出现了生产过剩,而整个棉纺业产业链都是通过汇票、赊购等信用方式展开的。此时,这些拉美国家在独立过程中遭到很大破坏,财政能力低下,政治形势不稳定,偿债能力十分有限。这就如同海滩上的沙堡,经不起任何风浪。
1825年1月24日,《晨早邮报》公告的破产公司达18家之多。尽管倒闭还未形成风潮,大多数人仍沉浸在财富膨胀的乐观景象中,但詹金逊首相已经隐约觉察到了风暴。他警告市场中的投机者们不要做得太过分,政府不会搭救他们。但投机热忱并没有丝毫冷却,反而继续高涨。今天,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尽管这种方式不具有强制性,但仍有积极的一面。
詹金逊的警告没有改变大众的意愿,但现实打破了他们的憧憬。
1825年9月,金融危机潮头掀起,从生产流通蔓延到银行证券,从地方到伦敦,从英国国内到欧洲、拉美,大规模的倒闭浪潮汹涌袭来。
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里,英国学术圈进行了持久的“金块论战”,桑顿和李嘉图你方唱罢我登场,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洞见。
比如,李嘉图认为,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应该是独立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经济发展,避免公权力干扰。因为一旦政府垄断了发行货币的权力,必然有滥发的倾向。正是在桑顿、李嘉图等一批理论家的影响下,英格兰银行的地位稳步提升。到1820年代,伦敦私人银行已不再发行钞票,而是使用英格兰银行的钞票,需要现金时再到英格兰银行以钞票或汇票兑取黄金。
面对蜂拥而至的挤兑客户,英格兰银行倾尽所有。到1825年12月中旬,英格兰银行面临即将没有黄金可兑的情况。为此,银行方面请求政府止付现金,但遭到拒绝。在政府看来,英格兰银行支撑着整个伦敦的金融体系,对稳定市场极其重要。如果英格兰银行失去兑付能力,危机将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在亚当·斯密理论的影响下,自由理念为英国上层所接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政府毫不作为。12月16日、17日,詹金逊连续两天召开紧急内阁会议,讨论经济形势,研究救市措施。
政府的第一项拯救措施,是向市场注入流动资金,缓解兑付压力。12月20日,在政府授意下,英格兰银行在市场上购买了50万英镑财政部汇票。财政部汇票是一种由财政部发行、可流通的纸面信用工具,用于支付政府债务,也可视为一种短期债券。英格兰银行收购财政部汇票的同时,将等额的贵金属硬币或钞票注入市场,这实际上类似于今天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与此同时,英国也在积极寻求法国的援助。12月19日,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斡旋和帮助下,法兰西银行运来了40万英镑黄金,解了英格兰银行的燃眉之急。从此,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通过贷款方式合作成为惯例,1836年和1839年,法兰西银行贷款给英格兰银行,1847年,英格兰银行贷款给法兰西银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1826年2月,政府的第二项救助措施大致筹划成形。该措施与1793年的救市举措相似,即计划创造一定数量(300万英镑)的财政部汇票,直接为深陷困境的企业垫付债务。财政部汇票具有极高信用,债权人乐于接受这种支付手段。这样,商业信用网络就可以通过这笔流动资金的注入而得到修复。政府要求英格兰银行担任管理人,并承担贴现或到期赎回。受助企业作为政府债务人,则在规定期限内将硬币偿还给汇票管理人——英格兰银行。
为政府垫付债务,已成为英格兰银行的一项重要义务。
作为对这次危机的反思,英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两项改革:
首先,改革通货体制,废除小面额钞票的发行。
当时英国已经形成金本位制。黄金是真正的货币,钞票发行应以等值黄金做后备。但现实中,更多信用、钞票,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利润。因此,各类银行发钞额都要远大于其金银储备。小额钞票因其流通领域更广,成为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工具。不少人认为,银行过度发行小额钞票,使得价格上涨、投机猖獗,“纸面信用体系的巨大膨胀导致了这次大灾难”。1826年,议会通过了《钞票限制法》,规定不允许发行5英镑以下面额的钞票和汇票。
其次,改革银行体制,允许任何人组建股份银行公司。
当时,除英格兰银行拥有股东人数不受限制的特权外,其他私人银行合伙人不得超过6人,这使得私人银行资本量微薄,抗打击能力较差。1826年,在詹金逊首相的推动下,议会通过《银行合伙人法》,任何个人和团体有权组建股份银行公司,股东人数不受限制。为了换取英格兰银行放弃垄断地位,政府准予英格兰银行在联合王国的任何地方开立分行。相比私人银行,股份银行体制更适合日益扩张的经济活动,抗风险能力更强。这也是这次救市行动中最有价值的举措,以这次危机为契机,詹金逊首相推动了银行制度的现代化转变。
对于英格兰银行来说,改革也成了它建立更大优势的契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英格兰银行就在英国各个工商业重镇建立起分行,将业务拓展到全国。
其实,这次政府拯救行动的效果十分有限。
注入市场的50万英镑只是杯水车薪。财政部300万英镑的汇票只贷出53万多。大部分企业通过自救摆脱困境,那些无法自救的企业也几乎坚持不到政府援助的到来。推动危机结束的,主要还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詹金逊领导的这次救市行动,为此后的政府拯救行为划定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边界,为后继的英国政治经济改革奠定了保守主义的基础:
第一,政府不能对市场不闻不问。在这场危机当中,詹金逊主动介入市场,并试图扭转衰退之势。
第二,以市场原则解决问题。政府拯救并非无偿,而是创造一定流动性,帮助企业周转,最终企业仍要还本付息。政府救助是有选择的,即选择有困难但前景尚好的企业。让失去竞争力的企业依然存活,是对市场活力的最大伤害。
第三,成功的改革是妥协出来的。危机过后,詹金逊试图通过利益交换和诱导方式,为市场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金融制度。在他看来,改革的目的是“做大蛋糕”,而不是“重新洗牌”。
与法国狂飙突进的运动和革命相比,英国的保守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复杂的,经济社会的目标则更为复杂,因而没有一种简单权力安排或导向能够适合人的本性及其事务所要求的质量(埃德蒙·伯克,1826)。从这个角度出发,保守主义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更强责任感,他们尊重历史和传统,反对激进和革命,更加关注社会变革的具体细节。任何一项计划,如果在细节上没有经过扎实推敲,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保守主义的关注焦点,最终落到尊重个人和家庭财产以及尊重个人自由上,他们主张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政府在法律范围内行事,反对独断专行。
这场危机过后,资本很快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那就是铁路。
1825—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54项铁路条例。到1840年,英国通车铁路已有1900英里。火车在钢轨上拖着一条条长蛇般的烟尾,风驰电掣地跨越山河。铁路是人类经由技术而取得巨大胜利的标志,它提高了陆路运输的速度和数量,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铁路刺激了钢铁、煤炭、重型机械、劳动力以及资本投资的巨大胃口,也推动了整个英国的经济转型。从1830年到1850年,英国的铁产量从68万吨上升到225万吨,煤产量从1500万吨增加到4900万吨,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铁路。工业发展第一次使钢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1827年2月,詹金逊突然中风,随后辞去首相职位,结束了长达15年的首相生涯。一年多后,他去世了,遗产仅1.2万英镑。在任首相期间,詹金逊做事谨慎,总要权衡利弊许久才下决定,许多人诟病他优柔寡断。但也正是他的保守,让人们觉得他可靠,每当国家陷入困难,人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而不是失望沮丧。
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他是这个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