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车险一次费改:抢跑者出局

2001年10月1日,全国车险市场产品费率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改革突破口选在广东省。

和其他商品价格改革类似,中国商业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管理经历了从无监管,至严格监管,再到逐步放松监管,之后可能又部分收紧的过程。

时值中国加入WTO前夜,选择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监管层显然受到“春天的故事”的影响,期望拉动一场全国的变革。由于机动车辆保险在整个财产险中占有极大比例,也是各家财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车险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国内之车险改革也选择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保监会的决心很大:“我国将在广东省进行车险费率改革试点,车险费率由保险公司自主制订、监管部门审查备案。即从10月1日起,广东省的同一家保险公司,在不同城市可以实行不同的车险费率。在同一城市,各保险公司也可以实行不同的费率标准。”

但是,中国的产业发展常常陷入一个“怪圈”:一放就乱,一收就死。2001年试点、2003年正式推广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没能逃脱这个魔咒。

2001年12月18日,新进广东市场的华泰财险打响了车险降价的第一枪,就此拉开了持续半年之久的车险价格大战。华泰财险的方案是:将市场车险客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车险费率一律调低至55%;第二类是事业单位、银行系统(均系国企)等单位自用车辆,下调至35%;第三类是个人用车等非营运车辆,下浮25%,出租车等营运车辆费率不变。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大幅降价并没有吸引保户蜂拥而至,业务量反而下降了10%,保费收入下降了50%。其中的原因在于车险的客户其实是掌握在中介渠道手上的,华泰财险的折扣表面上让客户得利,其实是让中介受损,显然中介不会把业务“卖”给华泰财险。

掌握客户资源的中介成为中国车险行业的一个“寄生虫”,他们挟市场以令公司,吃拿卡要,拖欠保费,提供虚假信息(应收账款问题和客户资料失真是埋藏在车险经营中的“两大毒丸”,但是其鲜为外界知晓),甚至内外勾结,理赔时跑冒滴漏,但是只卖保单的保险公司却不得不低头,长期以来无力改变现状,直到各家公司被迫加强电话直销的渠道才略有改观。

吃了大亏的华泰财险,后来在掌门人王梓木的带领下,洗心革面,远离车险,专心投资实业,略有小成。

一家专业车险公司的高管曾经开玩笑,车险就好像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谁能破解,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广东试点之时,一边是华泰财险的明折,另外一边其他公司表面上没有参与打折,但都加大了“回扣”的比例,打起了暗折。

明争暗斗,剑拔弩张,一场血雨腥风的价格大战拉开了帷幕。6折、5折、3折、最后打到了2.8折。市场用“割肉”“出血”“自杀”来形容2002年初广东市场的车险价格战。

2.8折的车险是否能够使保险公司盈利?显然不能。粗略估计,车险综合赔付率平均在45%~60%,税收总计大致为6.5%,保险公司平均费用率大致为15%,车险代理手续费低水平估计在15%~20%,剩下的即为最大的折扣空间。

费率市场化之后,车险行业逼近全行业亏损的危险境地。同时,2001年、2002年,受银行汽车信贷的支持,新车新手大量上路,风险集中爆发,这成为压垮中国车险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全行业亏损成为挥之不去的艰难宿命。人保财险上市之后,第二年就交了不及格的成绩单,盖拜车险亏损所赐。

和彩电业的价格不同的是,保险的亏损会在一段时间内被隐蔽,产生一种可怕的“假盈利”幻觉,这种幻觉使得保险公司在价格战中异常勇猛。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虽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大笔理赔费用,但只要所收入的现金高于理赔费用,它仍然会打价格战,饮鸩止渴,并以此恶性循环。

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想到了用所谓商品行业的“价格同盟”来应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国保险报》报道,当年短短的6个月里,广东车险5次发起价格同盟,5次均因内部出现“叛徒”而告吹——谁叛变,谁得益;早叛变,早得益。在极端的情况下,下午缔结同盟,晚上修改政策。“囚徒困境”成为车险价格同盟挥之不去的魔咒。

价格同盟不行,各公司又搞起了“自律公约”,其核心条款是:保险公司给予中介的手续费将不超过保费的15%;将组成“广州地区车辆保险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研究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中各种违规、违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但是,“自律公约”也没能管住市场。

价格同盟和自律公约均落空,但是广东车险改革事关全局,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手。2002年7月、8月两个月,深圳、广东、成都、北京等地保监办携手出击。

对于车险费率的市场化,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

某保险公司的一位车险负责人认为:“中国的财险业就像一个还没有出过门的孩子,如果家长一下子把他推到大门外的闹市上,他将会感觉无所适从……韩国在1994年就推出了车险费率的市场化,但直到2002年才把车险费率全面放开。所以费率市场化是应该有一个过程的,不要过快。”

同时,费率放开后,各个保险公司应该有一支完整的精算队伍,掌握大量的数据进行反复核算,但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具有这样的实力。而盲目地在费率上进行价格竞争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在不同的声音中,车险费率改革试点跌跌撞撞走到2003年。

2003年1月1日起,全国各财产保险公司开始实行由各公司自主开发厘定的车险条款费率。4月1日,车险原统颁条款停止使用。2003年、2004年,在恶性竞争之下,全国的车险几乎都处于亏损的状态。

国内第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天平车险的第一任总裁谢跃认为,费率市场化之前,国内车险经营基本是全行业盈利,因为盈利的奥秘在于保险主体垄断和保险价格垄断,保险价格由监管部门统一制定。占垄断地位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价扭亏为盈,有规模就自然产生利润。

车险改革并非一无是处。

车险费率市场化迫使各家公司都关注非寿险精算,引进非寿险精算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非寿险精算事业的发展。例如,平安保险公布了该公司制作的中国第一份完整的车险精算费率表。该费率表是在平安保险自身经营数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先进模式和经验制成,是中国车险精算系统与国际水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nqsCbsmeRIPVJ0e+H45I5EonmdNHmNiQdvt0ZjFStVeFjwqRib9MWhgyuYSpjb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