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到大陆去,赚500万”

距离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借桥过河”论大行其道。

1999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延揽香港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担任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首席顾问,并公开呼吁,希望在美华侨、留学生及其他港台人士到内地工作。

朱镕基对梁定邦说:“你在香港拿多少工资,我就给你多少工资。”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加入WTO的预期,令香港、台湾地区心潮澎湃。

“台湾服务业正在发生一次人才板块大移动,向一边的大陆靠拢!第一批登陆大陆的是保险从业人员,接下来可能还有金融、证券……对岸业者已经把桥搭好,正用力招手,把台湾的服务业精英吸引过去。”台湾岛内的媒体《商业周刊》煽情地写道。

此外,台湾岛内媒体还观察到,早期到大陆发展的保险业人士,目前多半已拥有一片天。

例如,“黄宜庚已经是中国第二大保险的业务大统帅,麾下统率平安的25万名业务员”。与黄宜庚同期到大陆的台湾伙伴,以担任平安保险理赔部门主管董秉坤的际遇变化最大。“董秉坤7年前还仅是台湾国泰的课长,若一直留在台湾国泰,现在最多只能当个经理。”一位台湾国泰的中阶主管如此形容同命不同运。

“黄宜庚”效应魅力无穷。

“今年(2000年)以来,已经有三批共百名的台湾保险业务主管,渡海到广东深圳的平安总部报到;明、后两年,平安还要找更多像黄宜庚这样的人,到平安位于全中国的共2000处营业点,率领千军万马。”

除了平安保险,“包括大陆的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宏人寿、中国人寿等前几大保险公司,也都大胆开出价码,勇于来台抢人”。

2000年之前,赴大陆保险市场“拓荒”者,大都是极高阶管理者。2000年开始,大陆对台湾人才的需求更明确:要大量能带兵打仗的中阶业务主管;其中尤以10年以上年资、有带“兵”管理经验的“处经理”最为热门。

协助平安保险面试人才的中间人介绍,平安1999年推出一项“投资联结险”,恰巧碰上股市牛市,产品拉出长红,业绩带动组织,业务员在短短一年内由15万人膨胀到25万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平安现在即面临兵多将乏的境况。”以每位处经理旗下带‘兵’100名来算,光是平安,少说就需要500名台湾精英,几乎都是最为热门的“处经理”。

“到大陆去,赚500万!”成为一句富有煽动力的口号。

一些专事挖人的公司开出了“月薪新台币12万元(折合人民币3万元)、未来年薪千万的诱饵”。

最大的激励还是在组织增员的利益。

台湾媒体记录了一个经典案例:一位42岁、在台湾年收入百余万元新台币的台湾国泰离职员工,在平安受训完毕,分配至大陆东南沿海一台商聚集的城市担任业务主管,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业务队伍就由200人扩增到400人,年收入可达新台币300万元;未来两年,年收入更将达新台币500万元。

林重文描绘,中宏人寿规划一个处经理有500名增员,上海一名业务员的月薪在人民币4000元左右,如果佣金是5%,每个月就有人民币10万元的收入。

“如果第一年没有做到500人、5年内年薪没做到2000万(新台币)的话,这种人我不要。”林重文接受采访时笑言。

诱惑台湾人才的不仅有高薪,更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有来自台湾的保险业者如同呓语般算账:以大陆目前13亿人口、每人1张保单来计算,还有11.7亿张保单待开发;如果需要20年时间达成100%投保率的话,每年平均有5850万张的保单可以做。

“每天光是签单,就可以签到手断掉!”

不过,这些中间人以及赴台湾揽才的合资公司高管都预计,大陆保险市场对台湾人才的需求,只有近5年;一旦本地的人才衔接上来,台湾人才的黄金时期也就过去了。

“平安保险2000年台湾去的100人,都被分配在沿海地区;现在去的还能挑选城市,5年内不想来的,5年后也不用来了。”即便如此,这样的估计依然还是过于乐观。

同时,大陆公司虽然花了高价,但是未必能够挖到干才。以当时岛内一般的行情来看,走经营组织路线的相对成功的处经理,年薪都在500万元新台币左右,甚至可以到上千万元新台币。“现在,在台湾做得不错的处经理,还舍不得割舍利益过去。”美商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资深副总经理陈亦纯接受采访时吐露真言。

一位负责挖人的中间人也私下坦陈,愿意抛下台湾、到大陆寻求发展的,多半并非“一军”,而是在台湾过得不如意的“二军”。不少没有管理经验的台湾寿险业务员,想趁年轻去大陆发展。

同时,如果片面认为“人多好增员”,亦是幻觉。大陆即使好增员,但每个增员能争取到的保单额,也只有台湾的四分之一。“除非你能够增员到16倍,否则根本就不划算。”

“如果不是来发展组织,而是来冲业务的人,我会劝他不要来。”太平洋安泰总经理张全福告诫。

时任友邦中国区总经理徐正广警示,台湾的保险人员要有一个认知,大陆对人才的淘汰是很严格的,可能会刷掉七成,只留最强韧的三成继续打拼。他就曾碰到一个四五年前被平安请来做业务员的女孩子,哭诉着说不知该不该回台湾。

徐正广说,来大陆就要做到本地化,做不到本地化的话,“就变成脱壳的蜗牛,也回不去,只好流落在此”。 eI0pEF3cMC+Ke1spsR2u9Iyk/+i4Md1HbPc8LMF3GjltS8CDPliCY1mkRUad7+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