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银保”崛起,升级知易行难

除了投连,平安于20世纪末的另外一个创举就是引入银行保险(简称“银保”)。2000年8月,平安率先在银行柜台推出了分红型储蓄保险“千禧红”,由此拉开了银保之巨幕。

1996年,平安在上海成立银行保险部;1998年,在深圳总部成立代理部;2000年10月,银保市场开始真正启动;2001年第一季度,即完成全年指标(5亿~6亿元),全年进账20余亿元,占平安寿险的近1/3,一举成为平安寿险的三大支柱之一。

2002年,平安已经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余家股份制银行“一网打尽”,全国共有合作签约银行网点10000多个。仅网点数量而言,平安达到了一个高潮。

紧随平安,中国的寿险行业掀起了大干银保的热潮。

2001年11月,刚刚复业的太平人寿,借银保之力快速攻城略地,刮起了一阵“太平旋风”。2002年,复业后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太平人寿即实现银保保费收入11.6亿元,创立了新公司低成本高速度进入市场、取得规模效应的一道典范。

2002年,国内寿险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56%,而银保同比增长达到400%,实现保费收入388.42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07%;2003年,银保实现保费收入764.91亿元,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5.92%。

三分天下之势铸成。

2003年1月1日后,监管层放开银保代理中“1+1”模式的限制,一个银行的网点可以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了手续费的恶性竞争,甚至形成一些手续费支付的“潜规则”。同时,银保产品和销售同质化,例如产品多数属于储蓄替代型产品,期限短、保障低;且销售主要依托银行储蓄柜台和人员,无法深入。

在“银行—保险公司”的零和博弈中,掌握资源的银行往往占主导地位。

回溯银保在中国发展的10余年,银保升级转型总是知易行难——或者转型不成,重拾旧路;或者一收了之,银保硬着陆。前者似乎不胜枚举,后者案例如平安。

数据显示,早在2001年,平安银保的合作者就已经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8家银行,覆盖全国136个城市中的17540个银行网点,而银保专管员队伍也达到近千人。

巅峰之时,平安的银保业务平台资金高达百亿元。

2003年10月17日,马明哲和时任中国银行行长的刘明康交换了一纸昂贵的8年“婚约”——3年之内,平安将得到中国银行70%的优质网点独家销售其保单(第一年40%,第二年50%,第三年达到70%);由平安出资,与中国银行总行共建银行保险部;中国银行将成为平安的主办行,到2003年底,平安全国机构的资金清算和结算将统一到中国银行账下;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银国际”)将得以与平安的三大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高盛以及新加盟的汇丰并肩成为平安境外上市的主承销商;双方交叉销售(保险、证券等)产品;协议为期8年。

原本秘密的协议被媒体曝光之后,震动行业。平安和中国银行之约,颠覆了此前简单销售的银保合作模式,惊动了其他三大行,同时为日后当红之银行保险公司埋下伏笔。

不过,8年太长,只争朝夕。

这张“婚约”太“贵”,后来并没有实现。2004年开始,平安自身也对银保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转型;2005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了中银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银保险”),开始向保险业进军。

随着2004年的战略调整,平安银保几乎被腰斩。2004年、2005年,平安银保规模保费收入分别同比下滑55%和28.2%,总规模也从2003年的百亿元之上直落到2005年的52.24亿元历史低点,进而维持于所谓“盈亏平衡点”的60亿元左右。2007年,略有反弹。根据平安的年报数据,2007年,平安银保规模为72亿元,同比增长16.5%。

诚然,利润相对不高的银保被大幅裁减无可厚非。不过,硬着陆亦有负面的影响,其中尤以银保队伍流失、客户关系易分难合最为伤痛。

银保转型十年,筚路蓝缕。究其缘由,乃是没有资本整合下的转型,注定难以汇成燎原之烈火。

转机出现在2008年1月16日。这一天,保监会和银监会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政策松动之后,资本层面的整合难以避免,银保转型即将超越修补的阶段,而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维度。

梁家驹探路新银保

传统银保收缩之时,平安却开始尝试新的增长路径。

平安在深圳建行启动了IC(IC, insurance consultant,保险顾问)计划,即保险公司把顾问式销售派驻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2004年10月开始,当时平安有6名IC经理进驻建行深圳分行6个网点的贵宾理财中心。

这背后的设计师就是华人寿险业达人之一的梁家驹。2004年,儒雅清癯的梁家驹,从平安创业元老王利平手中接过寿险的教鞭,掀起了平安高管人才国际化的一个高潮。如今,平安前100位高管中有超过60位来自境外,他们带来的是平安内部体制的国际化。

鲜为人知的是,梁家驹是“非典”横行之时,马明哲挺进重灾区香港,亲自进行猎头的结果。

值得马明哲冒险的梁家驹,是华人保险圈最资深的人士之一。

1975年,梁家驹即在保险行业开始其从业生涯,就职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1989年已经成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梁家驹,转任台湾南山人寿,最终职位为南山人寿总经理,南山人寿实际为AIG在台湾市场的寿险公司。1996年到2003年梁转就职英国保诚集团,为保诚大中华区执行总裁。2004年受马明哲力邀加入平安,2006年起分别出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和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至今。

进入平安之后,梁家驹改良平安的银行保险模式,引入昔日在英国保诚时所创立的“渣打模式”,即平安在深圳与建设银行合作的IC模式,而香港汇丰保险通过这种模式用3~5年的时间超过了友邦,成为当地寿险市场新契约销售的第一。

两年之后,IC计划持续向前,推广至建行深圳分行的20多家支行网点。

2006年初的启动仪式上,仅限于深圳一地的实验,居然吸引了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与时任建行行长的常振明联袂出席。几乎与此同时,有关建行和平安可能成立银保公司的传言不胫而走。

颇有趣味的是,马明哲于现场大爆私料,称常振明和梁家驹之间其实早有渊源。因为2000年前后,时任保诚大中华区执行总裁的梁家驹,与当时代表中信集团的常振明经过最后40分钟的谈判,最终敲定保诚与中信之间合资信诚人寿的协议。

梁家驹有言,IC经理的产能很高——普通的业务员达到4000~5000就已经相当不错,而IC经理一般都能够做3万~4万。2008年,平安的IC试验扩大到4个城市,包括青岛等。除了IC,平安还在江苏南通试点FPM(financial planning manager,财务规划经理)模式。 sofJic9YZKdbKrOxoWZ1qIqZsyMwYFmO8jAUyj4DPxov79QrTlFA/+AdwOQ53x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