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战第一例,平安狙击友邦“老保单”

1995年,落地上海的友邦遭遇第一次的公关危机——老保单事件。

这一年,一位精明的“老上海”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投保上海友邦的寿险保单,要求时下的友邦给予赔付,不料却被友邦拒绝。友邦认为,现在的友邦与彼时的友邦没有法律上的继承关系。

不过,媒体却兴奋异常。友邦、纠纷、外资巨头、背信弃义、世道变迁,所有的元素都好像一部好莱坞的大片,紧紧扣住媒体的心弦。

面对危机,友邦倨傲不下,“不要向媒体低头”,以硬对硬。

法理上讲,友邦或许是对的。但是,情大于理的氛围,使得友邦陷入“赖账”的指责之中。

当风波越来越大之后,友邦吃不住,最后还是偷偷用30万元私了。

友邦的固执、傲慢、不肯变通、前倨后恭的应对方式,几乎要了其一半的命——市场份额下降近一半。

而友邦的对手平安,却活用了友邦的固执,发动了一场针对友邦的营销暗战。平安的代理人拿着友邦的负面报道,到处散发,极大地扰乱了友邦的营销节奏。

除了与人保短兵相接之外,这是市场化的平安对同样市场化的友邦的一次极富有想象力的“偷袭”。

平安半渡而击,不算仁义,却成为国内保险商战的经典案例之一。为挽回其信誉损失及重建美誉度,友邦至少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友邦丢失了自己在个险市场领先的市场份额。

1995年保费收入近3.9亿元,市场占有率23%;但到了1996年其保费收入负增长,跌到3.8亿元,市场份额则剧跌至13%;1997年,保费收入反弹至4.6亿元,但是已经不复市场主导者之地位,市场份额进一步下跌至8%,这几乎是迄今为止友邦在上海份额的最低点。

反观对手平安保险。

1995年,平安上海寿险的保费收入才仅仅2.7亿元,到1996年就猛增到9.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1996年10月,平安盘点其业绩时就惊喜地发现,“打倒友邦”不再是一句富有感召力的口号。

其实,多位亲历的人士回忆,友邦是有机会逃过一劫,甚至化危机为商机的。例如,友邦顺势通过媒体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老保单寻找活动,则可以短时间扩大友邦的影响力。实际上,经历几十年的世事变迁,就算上海人精明绝顶,究竟还有多少老保单存世呢?而这是花多少广告费都买不到的宣传效果。

但是,如果仅仅把这种滑落归结为一个价值30万元的“老保单事件”,或者说是外资“水土不服”,其实有失公允。

从产品角度,友邦始终坚持预定利率4%~5%的寿险保单,和中资公司8%~9%的高价保单相比,价格上显然无法与其竞争。友邦虽然避免了利差损,但是投保人却没有得到实惠。

“市场是积极的,经营就不能消极”,否则“经验主义害死人”。 nZE68CvaTvgFocoRGrg0nLXv4wo8ntqypFOowb38gUwsVu3t//eihpa2kzdvbDC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