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办团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这是李鸿章北上进京时所写的诗句,意思很明白:我要在青史留名,青史留名的标志就是封侯,如果我给国家打仗立功,就能拜将封侯。

虽说诗以言志,但彼时的李鸿章所想要抒发的,还是一种文人式的豪情壮志,他并没有真的以为自己今后会走这条道路,其原本的人生规划,也绝不是靠着舞刀弄枪,去获得能在玻璃大厅中办公的资格。可是命运的奇妙之处,就是它常常会通过打破人们习惯的生活轨迹,创造出另外一种可能,李鸿章很痛快地接受了这种安排,于是曾经写过的金句也就被赋予了一层新的意义:男儿胸怀天下,志在四方,要像汉代班超那样,披上戎装,纵马驰骋,通过抗击匈奴而封侯留名!

李鸿章倒是很想得开,吕贤基就未必了,据传他揪住李鸿章后还不解气,认为既然是家乡的事,徽籍京员都别想脱得干系,遂又奏调数员同行。这一传闻真伪待考,但当时确有成批的徽籍京官,随吕贤基一同返里办团,这也反映出安徽形势有多么紧张——整个省都处于大风暴的激荡之中,外有太平天国的严重威胁,内有捻军前身捻党的不断起义,他们与清军绞杀在一块,以致遍地烽火,对朝廷而言,此处已实实在在地成了首要的战争重灾区。

1853年3月底,吕贤基一行到达安徽前线宿州,李鸿章先在吕贤基左右帮办,次月,经吕贤基奏请,单独返回老家庐州办团。

官军在安徽的兵力极为单薄,境内无强兵劲旅不说,全省能够动用的兵额总共也不过四千余人,像庐州这样的重镇,居然只有守兵五十余人。官方虽招募了一千余勇丁,但都未经训练,军纪散漫,武器也不齐整,无法承担防“剿”之责,不仅如此,因为经费不足,还时时都有作鸟兽散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团练乡勇便更加显得不可或缺了。

安徽团练由来已久。从地理上划分,安徽大致可分为皖北、皖中、皖南,皖北所在的淮河两岸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即便在和平时期,也常是盗寇横行之地,更不用说动乱时期了,所谓“天下未乱淮先乱,天下已治淮后治”,此处也因此成了捻党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皖中的自然条件较皖北优越,经济富足,士族也相对集中,吕、李两家以及此次受朝廷委派回籍办团的官员,大部分都是皖中人。为求自保,皖中士族从很早开始就已倡办团练,以与太平军、捻党对抗,庐州亦是如此。

就其性质而言,民团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府县官吏和士绅出面约集的官团,另一部分是结寨自保的民团,庐州官团多兴于东乡、北乡(李氏家族即在东乡),民团多兴于西乡。庐州民风强悍,其俗尚武,故而不管是官团还是民团,都具有好勇斗狠的特点,打起仗来比官府招募的勇丁还要好使得多。李鸿章等于走了一个捷径,回东乡后几乎不费手脚,便得以选带了可以出境作战的数百乡勇。

受朝廷之命,在安徽主办团练的大员,除了吕贤基,还有兵部侍郎周天爵。李鸿章随即成为周天爵的幕僚,随其征战。

吕贤基虽然“一片热肠”,有着舍生赴死的决心,但终究是书生谈兵,一旦涉及军事布置,便很难说到点子上。周天爵与之不同,他乃地方大吏出身,太平天国运动最早爆发时,即在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同时他也是安徽团练的最早倡办人,对付太平军和捻军,比吕贤基要在行得多。

其时太平军正忙于巩固南京外围阵地,尚未派兵北伐、西征,势力也尚未伸入安徽腹地,而皖北捻党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却越来越活跃,并逐渐成为抗清主力。捻党活动时,往往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此为捻党的来由,随着“捻”的数量不断剧增,捻党迅速向捻军转化。针对这一情况,周天爵与李鸿章等人便把“剿办”皖北捻军,防止其与太平军联合放在了首位。

北面与庐州相接的定远为九省通衢之区,定远人陆遐龄率万余捻军在当地活动,定远知县督兵进击,两战两败,定远城内的团练看到官军都奈何不了捻军,更是隔岸观火,将作战“事同儿戏”,不惟如此,他们甚至公然乘机渔利,弄一支竹枪,就要在公费开支上列出八百文的高价。

陆遐龄军声威大震,庐州人夏金书与之联络,“约期大举”,南北呼应。李鸿章闻讯,立即率百余乡勇前往围捕,杀了夏金书父子,解散起义武装千余人,又在东乡、北乡增加防御设施和力量,从而堵住了陆遐龄军南下的通道。

紧接着,李鸿章又与三弟李鹤章督率团练,随同周天爵在定远等地连续击败陆遐龄军,并设计诱杀了陆氏父子。事后,李鸿章因功被周天爵奏请朝廷,赏以六品衔。

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李鸿章还随同周天爵镇压了陈学曾、纪黑壮所率捻军,后者部众多达四千余。不过说到底,这些捻军的力量都不强,打仗的时候,李鸿章也只是在周天爵身边起一个出谋划策的作用,他在战场上还没有能够真正得到历练。 hNlou565LtLIbhddAKCGk4R5GIXjl5U1XEFk1rGH0S07xNtneF5miyc+4CnNeg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