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派兵遣将

由李鸿章来劝说曾国藩,分量就完全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这样说,钱鼎铭能打动李鸿章,事情也就成了一大半。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李鸿章在曾国藩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还缘于李鸿章能够站在曾国藩的立场之上,分析和解决他的疑虑。

上海和安徽隔得远,就要分兵,从军事上讲,分兵援沪,“由下捣上”,可以造成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之势,从而迫使太平军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呼应。至于兵源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因为可以“求其在我”,曾国藩手中虽然暂时无兵可分,但曾国荃已回湖南添募新勇,可以满足分兵的需要。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李鸿章虽是曾国藩一手锻打出来的,然而李、曾的处事方式仍有明显差异。概言之,曾国藩是个过于求稳的人,遇到大事需要决策时常常犹豫再三,而李鸿章则明快果断,其过人的决断力连曾国藩也为之欣赏,以致每每当曾国藩陷入不知所从的时候,都是李鸿章在旁几句话一说,就把事情给定了下来。曾国藩自己也说:“好些事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少荃寥寥数言,就能拨云见日,让我下定决心。”

这次也一样,对于李鸿章的解说,曾国藩深以为然。恰在此时,大学士、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顾念家乡之危,也向朝廷上疏,建议让曾国藩拨兵援救苏浙和上海等江南要地,朝廷据此颁发了谕旨,曾国藩遂痛下决心拨兵援沪。

打定主意后,曾国藩立即着手进行安排。起初的方案,是让曾国荃将六千新勇带到安徽前线接防,把原驻安徽的八千老兵换下来,再由曾国荃率这批老兵进驻上海。之后,又决定改派曾国荃为主帅,水路辅之以黄翼升,陆路辅之以李鸿章,这么做,倒不是说曾国荃能力不行,非得李鸿章辅佐不可,而是曾国藩感到,由这八千老兵组成的部队仍嫌单薄,必须增拨兵力。

湘军历来只在湖南招募兵勇,湘军将领无论在何处作战,都要返湘募兵,这么多年仗打下来,湖南可招之兵越来越少,兵源也就越来越紧张,曾国荃此次回乡募勇已近乎竭泽而渔。况且,新兵因战斗力问题,也不在此次援沪之列,只能像方案中那样将老兵置换出来,而此时湘军已把主要目标放在围困南京上,也就是说,即便能够及时招募到足额的新兵,也无法再置换出这么多老兵。

按照湘军的制度,兵由将募,兵为将有,非将领本人亲自招募的湘勇不能由他来指挥,所以李鸿章本来是手中无兵的,这也是一开始曾国藩没把他放在赴沪名单之中的原因之一。后来方案调整,则是因为曾国藩知道李鸿章能弄到兵了,而且还不是一仗都未打过的新兵。

李鸿章能弄到的兵,就是那些安徽团练。李鸿章投奔曾国藩后,他原先所带团练早已星散,但庐州一带依然存在不少团练,这些团练经常同太平军、捻军打仗,甚至出境袭击,就战斗力而言,有的甚至比普通的八旗绿营还要强悍一些。

在庐州的西乡团练首领中,以张树声办团最早,李鸿章之父李文安回籍督办团练时,张树声曾被召襄赞其幕,这使他与李鸿章父子的关系非同一般。李文安死后,张团声势独隆,张树声保升知府,在各团首中官衔最高,隐为盟主。张树声一直与李鸿章保持着联系,还在湘军攻陷安庆前,他召集众团首密议,一致决定投效李鸿章,随后便写信向李鸿章致意。

曾国藩很早就认定,安徽的皖北、皖中一带民风强悍,可招募成军以补湘军的兵源不足,此前派李鸿章去皖北招募马勇,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看到张树声的那封信后,曾国藩甚为惊叹,他把张树声比喻为渡江北伐匈奴的东晋名将祖逖,说“独立江北,今祖生也(祖生即祖逖)”。

重招和训练湘勇,困难重重,淮勇则是现成的,只需李鸿章号召和组织一下即可,曾国藩由此产生了让李鸿章招募淮勇成军的念头,并决定派他随曾国荃赴沪。

方案定好了,让曾国藩没想到的是,他胞弟却对援沪毫无兴趣。给出的理由是:“害怕归他人调遣,不能尽合机宜。”实际上,曾国荃此时的心志全都集中于进围南京,他分析说,上海虽然财赋甲天下,筹集饷银容易,但太平天国的京城在南京,如果他率部急攻南京,太平军必然会以全力援救,而后苏州、杭州空虚,到那时,克服苏杭包括上海,就不用费太大气力了。

这当然都是冠冕堂皇,可以放在桌面讲的话,围攻南京固然重要,但也不一定非他曾国荃不可,归根到底,他还是想揽取攻克南京的头功,而不愿担任援沪筹饷之任。 hcHDTYVX9VBefHOkH0D8eRbp678R3iHZb52PHzxDIzG2qTowfFj8i2mQnaRIUd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