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判断

胡林翼的另一个计划,则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这就是筹设太湖、宁国、淮扬三支水师。不过太湖尚在太平军的占领区内,宁国河窄木少,都难办成,所能够付诸实施的,只有创建淮扬水师一项。

曾国藩组织幕僚对此进行讨论,李鸿章提出了一个经营淮扬的具体方案,他建议由曾国藩亲赴淮安,办一支大水师。曾国藩深以为然,跟胡林翼一说,胡林翼也很赞同。

由于皖南这里一时还抽不开身,曾国藩就是去淮安,也得等到第二年,当年只能派员先行。曾国藩决定放手用人,派李鸿章先赴淮安,并从湘军水师抽调营官黄翼升同去,在奏疏中,他说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荐保其为两淮盐运使,领办淮扬水师,黄翼升则被奏请为淮扬镇总兵。

湘军兴办淮扬水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以苏北盐利来补充军饷,这时朝廷只要曾国藩派兵遣将去支援淮扬,却不愿把盐利交给他来掌握,所以黄翼升的保奏很快获准,但李鸿章的两淮盐运使却迟迟未有下文。

就在李鸿章的去向悬而未决之际,因为处境危急,曾国藩又奏留李鸿章。这下是真走不成了,李鸿章吃了一记闷棍,只得暗自磋叹,继续留充幕宾。

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后,为尽速扫清皖境,亲率大军进驻安徽祁门。祁门四周山丘环抱,李鸿章认为其形如锅底,是兵家所谓的绝地,大营建在此处,等于自寻死路,故而主张趁早转移他处,选择有利地形重新扎营,以便进退自如。曾国藩则以为只要占领了四周制高点,分兵扼守要路,就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

曾国藩坚持己见,李鸿章虽为僚属,却极有主见,对幕主并不盲从。围绕此事,两人反复争论,互不相让,最后,曾国藩生起气来,对幕僚们说:“诸位如果胆怯,可以即刻散去,各奔前程!”

闹到这般地步,李鸿章只好服从,但事实证明他的话是对的。祁门大营很快就遭到太平军的重重包围,曾国藩坐困祁门,几乎天天都处在被太平军攻击的惊涛骇浪之中。若不是湘军悍将鲍超等殊死奋战,曾国荃、胡林翼在安庆、太湖方面进行牵制,太平军早已攻入祁门,至此,曾国藩才后悔没有听从李鸿章的劝告。

这时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克天津,直逼北京城下。咸丰在逃往热河途中,命曾国藩速派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焦虑万分,他自己是忠臣思想浓厚的理学大家,无法置君难于不顾,而且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若怪罪下来,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但另一方面,若抽调鲍超北上,与太平军作战将因此失去一颗重要棋子,既往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皖南局势也将重新变得严峻起来。

在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情况下,曾国藩遂召集文武僚属讨论对策,结果多数人都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湘军北上实属缓不济急,保卫京城已然沦为一句空话,再者,据他判断,英法联军就算占领了京城,此役也将以“金帛议和”告终,即只要给了赔款,答应了对方条件就能予以了结。

真正危及大清社稷的是谁?在李鸿章看来,并不是气势汹汹的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现在肩负镇压太平军的重任,可谓将天下大局安危系于一身,绝不能因为无效的分兵,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或给自己造成损失。

李鸿章的方案是,找个按兵不动的借口,对朝廷进行搪塞,同时不露出半点北援的迹象,以便稳住军心,等待时局变化再作决定。曾国藩虽然忠君,但并不是腐儒,一听李鸿章言之有理,便马上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随后,曾国藩即上疏表示鲍超因人地生疏,不便北援,可改由他本人或胡林翼进京入卫,但究竟派他们两人中谁去,由朝廷定夺,他们也等谕旨定夺后,再采取行动。这实际上是一种拖延敷衍的态度,结果正如李鸿章所料,两个月后,曾国藩收到的不是朝廷确定由谁入卫的指令,而是中外“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

北上“勤王”事件,充分证明了李鸿章思考能力的成熟和判断的准确。通过这次事件,曾国藩对他更加器重,两人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然而就在这个当口,李元度案却又使他们差点走向了决裂。 MWw2qunUXdZLKucMNJ6L9YuqPsZse3qZecWHbWdOfURGCQwT0cU3qkaNlwEaKB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