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察

对于曾李会面,许多清代野史笔记都有一个绘声绘色的描述。按其所述,李鸿章到江西后,曾非常自信地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又是自己的老师,对自己比较了解和赏识,所以必将录用他为幕宾。可是没想到他在客栈住下后,已经将近一个月过去了,左等右等,仍毫无动静,曾国藩也没有约他见面。

李鸿章不免有些着急,恰巧曾幕中的陈鼐亦为前翰林院庶吉士,与李鸿章还是丁未科的同年,曾国藩所评的“丁未四君子”之一,李鸿章便托他前去探听曾国藩的意思。陈鼐先是旁敲侧击,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只好直接替李鸿章当起了说客:“少荃是您的学生,这次特地前来侍奉老师,是希望在您手下学习本领,得到历练。”曾国藩这才慢条斯理地说:“少荃,可是翰林呀!志大才高,是办大事的人,我这里地方小,犹如潺潺小溪流一般,恐怕容纳不了他那样的艨艟巨舰吧?他为什么不回京供职呢?”发现曾国藩有如此想法,陈鼐连忙进言:“少荃这些年吃了不少苦头,经历了许多磨难,再不像以前那样意气用事、好高骛远了,老师为什么不能试用一下呢?”经陈鼐如此一说,曾国藩方才答应让李鸿章入幕。

这段记载虽然很具可读性,令人兴味盎然,但据专家考证,却漏洞百出,与史实并不相符。首先,曾李会已有约定,并非李鸿章单方面一厢情愿,曾国藩既将李鸿章叫来,有什么理由和必要再冷落他呢?更不用说还给李鸿章吃闭门羹,推托不予接见了。其次,陈鼐进入曾幕,甚至比李鸿章还晚了将近一年,根本不可能反过来替李鸿章当说客。再者,即使陈鼐已在曾幕,也轮不到他来当说客,李翰章本人当时就在曾国藩大营,由他出面疏通关系,岂不更为方便?

正史记载,1859年1月,在李翰章的引荐下,李鸿章抵达江西建昌府曾国藩大营。曾国藩欣喜不已,立即予以接见,并与之久谈。之后一连数日,或是下午,或是晚间,反正只要曾国藩白天处理完事务,或是晚上改完奏折和阅毕各处文件,师生便在一起开怀畅谈,足见曾国藩的思贤若渴。

当然野史笔记中的故事,也不是完全的捕风捉影、空穴来风。如故事中所言,李鸿章身上确实存在不少缺点和毛病,譬如他自恃有才,心高气傲,而且懒散成性,日常生活无规律,后者甚至影响到他在安徽办团的效果,“翰林变绿林”的传言也是在讽刺他的团练纪律松散,犹如土匪。世传曾国藩曾作《冰鉴》,用以识人、相人,后虽经考证为伪托之作,但亦可见曾氏之知人善任,他对自己学生的优缺点是看得很清楚的,对于李鸿章的来归,他一方面是热情接纳,另一方面也没有忘记进行考察和打磨,李鸿章正式入幕的时间也由此被大大推迟了。

李鸿章刚来的那几天,曾国藩和他谈的最多的,便是福济、和春在安徽处置军政的情形,以及江南江北的军务。这时曾国藩已奉命移师援皖,通过与李鸿章的谈话,他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到安徽的形势,但同时也是为了考察李鸿章在这几年里面,学识、见地和能力是否已有长进。

除了通过谈话来考察李鸿章的识见外,曾国藩还试之以事,派他去皖北招募马勇千人,以编练马队。李鸿章当初回乡办团,是捡了现成便宜,并没有亲自一手一脚地招募过乡勇,更不用说与陆勇有所区别的马勇了,而且皖北也不是原籍所在,地理人情都没有那么熟悉,考虑再三,他没敢一口应承下来。

曾国藩对此有些失望,他的评价是李鸿章虽有才气,看上去似乎足以统领一军,但由于长期在吕贤基、福济手下任职,办理过的事务太多,反而变得懒散,不能担当大事了。随后他调整计划,决定先让李鸿章招五百人,李鸿章仍然感到为难,为此专程前往南昌,与大哥李翰章商议。李翰章也觉得湘军以前没有马队,现在要从头开始组建,难度不小,李鸿章初来乍到,没有经验,恐非其能力所及,于是便致函曾国藩,代为辞谢。

曾国藩没有接受,他写信对李氏兄弟说:组建马队、招募马勇一事,确实是破天荒头一遭,别说“少荃”没有信心,就连我也心中无数。不过万事开头难,当初湘军兴办水师,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大获成功,连我最初都没有想到会做到这么好。马队也一样,不试一试,怎么就知道事情办不成呢?你们兄弟可不能有这种畏难情绪。

话已至此,李鸿章只得应命,派专人前往皖北招募马勇。不出所料,当时太平军正在皖北与捻军协同作战,声势雄壮,清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派去招勇的人处处受限,最终空手而归。

招不到马勇,曾国藩建立马队的计划也就只能暂时搁置,这是曾国藩对李鸿章试之以事的第一次考察,结果李鸿章却交了张白卷。

事情办不成也就算了,在此期间,李鸿章还借到南昌与李翰章商议磋商之机,离开湘军大营,到九江、湖口等地,随处游逛了两个多月,直到曾国藩屡次致函,催其速回,李鸿章才慢悠悠地回到大营。 lO/joFP/UCA/R4CTpaJvrSh4p6Z0FOjbnrMkP203u2TQCvekOuf9d/21lpbb0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