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家庭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

现在可谓是一个拼爹拼娘的时代,孩子的教育已被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可是,该如何拼,却让不少家长十分困惑。

“虎妈狼爸”式教育行不行?

在亲子教育方面,有两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经典案例,这两个人的名号在十年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第一个就是“虎妈”——一位美籍华人。她的著作《虎妈战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她的观点很简单,要想孩子成才,就要用咒骂、威胁、贿赂等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他选择的道路前进。

书中描绘了她教育两个孩子的经验:有一次,3岁的小女儿不服管教,她就把孩子赶到屋外罚站。当时的室外温度只有零下6摄氏度。在她的高压下,两个女儿都顺利进入了哈佛大学,大女儿后来还考上了耶鲁大学的研究生。

第二个是“狼爸”萧百佑,他有一句粗暴的口号:“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是鸡毛掸,他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必须靠武力给他们立规矩。后来,他的四个孩子有三个考上了北大,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

按照有些人的标准来看,“虎妈狼爸”的教育虽然残酷,却是成功的,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

于是,不少父母学虎妈、学狼爸,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结果如何呢?不少孩子出现了厌学、逃学等反抗行为,极端的甚至选择自杀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最后的抗议。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这么脆弱,骂两句就抑郁,打两下就自杀,我们不就是这样被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长大的吗?

以我自己为例,在我那个年代,有哪个孩子没被家长打过?我出生在农村,当时我家旁边种了很多竹子,我爸要打我时,随手从竹子上扯下一根竹条就抽我,竹条很细,抽在身上不伤人,但是很痛。我现在想起这事都还记得竹条抽在身上的那种痛感,但我并不觉得这种惩罚对我的心理有什么不良影响。

因为不少父母都跟团长(作者自称)一样,有过被打骂的经历,于是,不知不觉间就会延续父母的教育方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跟当初的我们不一样呢?是打骂这种教育方式错了吗?是时代不同了吗?可是,为什么虎妈、狼爸用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才呢?

“爱”的教育方式同样问题很多

既然打骂方式不行,那用“爱”的方式总可以了吧?

2020年,我接了一个割腕自杀的青少年个案:那是一个留学美国的大二学生,因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孩子在出租屋里上网课期间得了抑郁症,数次割腕自杀,父母获知情况后把孩子接回了广州,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

我见了他们一家三口,孩子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而且都出自书香门第,举手投足间透着文化人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充满爱的父母。在跟孩子的单独沟通中,我尝试寻找他是否有创伤性的经历,结果跟我的第一感觉完全吻合,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

可是,既然是充满爱的教育,孩子为什么要自杀呢?用孩子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活着没什么意义”。为什么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会出问题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会在后面为大家详细阐述。

讲到爱的教育,一定绕不开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

如果你的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你一定听说过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蒙氏教育最核心的教学理念是:全然的爱与自由。

我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从小在父母高压、打骂下长大的老板,学了心理学之后,觉得自己的童年非常痛苦,他特别崇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遭遇同样的痛苦,决心打造一所充满爱与自由的幼儿园,于是,他在自己所在的小城市创办了一所蒙氏幼儿园。

他创办蒙氏幼儿园,本来是为了自己的几个孩子有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他的领导下,幼儿园的老师们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全然爱与自由”的教育氛围。老师们对孩子采用自由式的管理,孩子在幼儿园里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天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非常喜欢幼儿园生活。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幼儿园非常受欢迎,最后到了“一位难求”的地步。他是个生意人,一看这是个好生意,就接连开了六家蒙氏幼儿园,每家招生都是爆满状态。正当他志得意满的时候,出问题了。

三年后,他幼儿园的第一批孩子毕业升入小学。这批孩子特别不适应小学生活。上课期间,老师不许孩子乱动,不准交头接耳,不然就要被惩罚,这跟幼儿园的教育完全不一样。这些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一下子接受不了,就不停哭闹、不肯去上学。

很多家长就找这位老板反映问题。他不想向现有的教育体制屈服,也想着为自己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负责,就干脆办了一家蒙氏小学,继续在小学里倡导“全然的爱与自由”。他的蒙氏小学的口碑非常好,招生也特别顺利。结果,六年后,又出问题了。

从蒙氏小学毕业的孩子升入初中,还是无法适应传统教学方式。怎么办呢?他又创办了蒙氏初中。后来,听说他又创办了蒙氏高中。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赚了很多钱,可从他的蒙氏高中毕业的孩子会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又能否适应呢?这些孩子未来进入社会能不能适应呢?现在还不知道答案。

因为这个故事还没有答案,所以,我想再分享一个有答案的案例。这个案例来自美国儿童创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鲁斯·佩里与他人合著的《爱的教养: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安吉拉的儿子杰里米,生下来左脸就有一块很大的、长着黑色毛发的胎记。安吉拉第一眼看到新生儿,心里立即咯噔了一下……但她很快就调整了情绪。她决定接纳孩子的长相,并且给他全然的关爱,保护他不遭受别人的歧视,给他最好的成长环境。

为此,杰里米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安吉拉就特别嘱咐老师:“孩子的脸长这样,我很害怕同学会嘲笑他、孤立他。拜托你跟所有同学打好招呼,不要议论他。也请你多多照顾他。”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人,他接受了安吉拉的委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学校给杰里米打造了一个天堂,所有的孩子和老师都非常关注、照顾杰里米,不给他任何负面信息。

在这样全然友爱的环境中,杰里米过得快乐吗?并没有。他完全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但凡有一点点不顺心,他就会大声地哭闹,而且常常陷入崩溃。在父母和老师刻意营造的全然友爱的环境中成长,杰里米反而丧失了与身边人正常交往的能力,进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最后,杰里米成了一个问题儿童,被送到佩里医生那里治疗。

从以上案例可知,在家庭教育中,采用高压打骂教育方式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采用全然爱与自由教育方式的,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代价。

那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的呢?

中国道家思想认为: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消长,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不管是虎妈狼爸式高压教育,还是蒙氏全然的爱与自由,我们无法把握全貌。我们不知道,虎妈狼爸在高压的同时,是不是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呢?同样,蒙台梭利提倡的爱与自由,是否是我们所理解的爱与自由呢?

家庭教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视角看待它,而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用全面的眼光,以终为始,从中找到一些规律。

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告诉你什么方法才是对的,什么方法是错的,家庭教育没有对错,只有因果。本书的目的,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性的发展的视野,提供给家长们一些孩子成长的规律。

智慧源于多角度的视野,但愿本书能打开一扇门,让你发现孩子成长的一些常识。 jBN/Wr+NrifjRkinApcmliyET+G2D8ZdhcTcPCr7TUW3pZfJTwVe6koZiAkuvE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