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会着重思考和定义助人中的 关系问题 。聚焦于此时,我就要研究 所有 关系都包含哪些因素,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称为 融洽的 关系,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彼此信赖,真诚地沟通。
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受到文化准则的约束,文化准则让人们清楚地知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样我们和他人的交往才能既使我们有安全感又能解决问题——我们会称对方知书达理、举止得体。得体的显性行为实际上是由其背后强大的社会规则体系掌控的,虽然有些准则会因情境不同而变化,但是每一种特定的文化中都有一套普适性的准则体系,如果有人违反,他就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孤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违反了这些准则,我们就会感到被冒犯、尴尬,或者对彼此关系的融洽性产生怀疑。同理,如果受助者感到对方没有帮上忙,或者助人者觉得对方在拒绝和忽略自己的帮助,就会使双方的信任遭到破坏,甚至会对双方造成伤害。
尽管助人关乎关系问题,但是我们日常提供、给予和接受的那些“准专业帮助”和“专业的帮助”往往是由一方先发起的,因而我们必须了解潜在助人者和潜在受助者是如何使最开始的接触发展成帮助行为的。当其中的一方决定要为他人提供帮助并采取行动或者其中一方决定请求他人帮助时,都会引发一段帮助关系:团队领导者召集大家一起开展团建活动,意在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咨询顾问为管理者整合各个部门提供帮助,让它们能够彼此支持以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有的时候,一个群体或者社团中的成员可能感到总体来说他们需要帮助,但是需要有人能清晰地描述需求,在需求获得大家认同后,才能真正开启理性的帮助过程。
因此,我们先要关注个人的想法是如何发展成一段关系的。我们对关系建立的互动过程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建立起有效的帮助关系。
在下一章中,我会重点论述掌控所有关系的根本准则是什么,以及这些准则可如何运用于建立有效的帮助关系。后面,我还将论述帮助关系中的不平等性以及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角色的模糊性;在帮助过程中,当双方关系比较平衡且恰当时,助人者可以扮演哪些不同的角色;受助者与助人者怎样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受助者与助人者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如何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