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在翻译本书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中一名学生问了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很多学生猜想的答案是鱼钩、石器、火等,然而米德的回答超乎所有人的意料,她说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我们发现的“一块折断之后又愈合的股骨”。

米德进一步解释说,股骨骨折在动物界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如果动物摔断大腿,这其实意味着死亡,因为这个动物无法逃避危险,不能去河边喝水或狩猎食物,它很快会被四处游荡的野兽吃掉。我们发现的人类愈合的股骨,则表明有人花了很长时间来照顾受伤的人——处理伤口,提供食物,保护他不受攻击。最后,米德意味深长地总结说: 帮助困境中的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这段文字令我感动且震撼,我因此更加理解了沙因教授在书中所说的“助人是人类最基本的相处之道”,我为能有机会将此书介绍给国内读者而深感荣幸。

在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总有帮助他人、接受他人帮助的事情。有很多帮助,诸如来自父母、爱人、朋友的帮助都被当作“理所当然”,只有在失去时,我们才会扼腕叹息或追悔莫及。对于一些“好心”的帮助,我们有时避之不及,要么困惑于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却“盛情难却”,要么担心“承受不起”或“无以为报”。而我们在给予他人帮助后,会发现“帮不上忙”或者“帮倒忙”的情况时有发生,还不时会因为帮助他人后没有得到认可或者感谢而心中不悦。

“帮助”,看似一个简单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沙因教授在书中所论述的帮助的经济性和戏剧性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背后的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和造成问题的原因,令人深有感触。

帮助关系中的社交不平等性及角色模糊性是在翻译过程中引发我很多反思的两个概念。一次,我的一位好友就他的企业市场拓展方案向我寻求建议,我不假思索地基于自己的经验,基于对他研发产品的些许认知,侃侃而谈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过了两个多月,他又来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内心有些不悦,顺口说:“早告诉你了,你怎么不做?”朋友笑着说了几句后,说回去再好好想想。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我在英国参加了高管教练的学习,学习第一个模块时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回来后主动联系了那位好友,认真地询问他的组织情况与他对业务发展的设想和顾虑,“意外地”发现了其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好友高兴地一拍大腿,兴奋无比,立刻做出行动计划,回去组织团队实施,效果很快便显现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我问他最初我提供的建议是否有明显的问题,他答道:“你说的都对,可是对我不适合。”可见,助人者很容易落入本书所说的“陷阱”,从而影响帮助的有效性。在翻译此书时,我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看到了我们经常掉入的助人者和受助者的各种陷阱,唏嘘不已。

无论是作为助人者为他人提供帮助,还是因请求他人帮助成为受助者,某人在其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心活动往往会反映出其如何看待自我价值,而这会影响其看待他人的视角。因此,观察某人在帮助关系中的表现,有助于了解这个人内心世界的需求。中国文化强调“有求必应”,这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中含有对他人关心、关爱的价值观。但究其深意,每个人对“应”的理解会大有不同,由此引发的结果也会迥然不同。一些人会先把“应”的优先级放在立即关注和响应的过程层面,然后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地选定合适的帮助方式,并进行真诚的沟通,给自己和他人都创造舒服的空间——我们会在很多年轻人身上看到这种情况,这种处事方式渗透了他们的日常交往。另外一些人,无论是作为助人者还是受助者,把“应”放在只以结果来衡量的层面上;“帮上忙了”似乎会皆大欢喜;若结果不好,一方可能会自责,而另一方可能会抱怨,由此“帮助”反而会对双方的人际关系造成损害。我们在控制欲较强的父母身上看到更多的往往是第二种情况,尤其是在他们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相处时,这种“冲突”随处可见。事实上,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对于帮助他人的限度的争论也大多源于对“应”的理解的差异,其背后是每个人心智的差异。新闻经常报道的老年人在理财、保健品购买等方面的被骗案例,折射出老年人需要子女关爱的需求没有被恰当地“响应”,从而给了心术不正之人可乘之机。沙因教授在书中强调的帮助过程背后的动因,有助于我们从帮助关系的角度更深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这也是很多教练感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带来的是自己的成长”的原因。

沙因教授在书中对帮助关系在组织中的运用和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涉及领导力、打造高效团队以及管理组织变革。因为之前的职业经历,我对此颇有感触——其对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士为何会经常“走麦城”的分析论述,和我之前作为客户所得到的体验“如出一辙”。

在我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中,有两次与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合作来推动业务和组织变革的经历。A公司的合伙人经验丰富,从一开始就和我们的团队打成一片,最后的项目结果充分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当然后续落实也就变得“步步为营”,很多年之后我们还是不错的朋友。而B公司的项目主管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格格不入、高高在上的感觉,项目过程中团队的反弹比较大,项目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两次经历,让我在准备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之际读到沙因教授的《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过程咨询课Ⅱ》这本书时,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于是下定决心和伙伴们一起践行通过“教练+专家”的方式支持并帮助企业实现变革与突破。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多次感受到具有各领域丰富经验的合伙人在面对客户时,很容易会立即进入“专家角色”,而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觉察和不停转换中,我们看到了客户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给客户团队成员带来自信心提升的同时,我们在不断进步。我们经常反思和论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项目交付过程是在支持客户构建自身的能力还是只是得出一个看似完美的方案?有意思的是,对自己团队有自信且注重企业长期价值的领导者和团队会更加喜欢前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这样的客户坚持“示人以真”,不再被“专家的帽子”所束缚,这不仅会让彼此产生高度的信任感,而且“问”和“学”相辅相成会使双方都有很多收获——在共创价值的同时,双方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程。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更加深入思考和反思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与经历,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方向,这算是另一个不小的收获。在此,我祝愿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律师、教练、各种咨询师能够从本书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珍宝。

沙因教授集几十年的教学和服务经验,遵从“大道至简”的原则,“力出一孔”于“详解帮助”这个人际交往的基石。书中引用了不同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我在翻译过程中尽量追根溯源,希望能够呈现正确的解读,但恐才疏学浅,仍会有理解偏差,欢迎读者指正,这其实也是一次以文会友的帮助过程。

王欣先生不仅是我翻译此书的推荐者,也是翻译过程中我的优秀“助人者”,他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为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他的鼓励和实质性的帮助让整个工作过程充满了力量和乐趣。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策划编辑老师的帮助平等而温和,在很多关键词语、定义的讨论中,她给我带来了非常有益的启发,在此一并感谢。

李艳 ueO2f5zd2hygm35+9Dx/gWOLYhucIWZxJaI3z7tloT061cyVwO8dKcdcsI0hO4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