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写作的风格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喝着咖啡,打开电脑看学生的论文,突然把一口咖啡喷到了电脑上。这个学生是这么写的:“关于×××的研究 比比皆是/琳琅满目 ”“这二者存在着 或多或少 的相关”。

想必大家都看出其中的问题了,是的,就是成语的应用。中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用好成语,必定为作文增色不少。但为什么成语用在论文里就很奇怪呢?这就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和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之间的区别。我们从小到大在语文课上学的,基本都是创意写作,如果把这一套话术和技巧用到学术写作上,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关于创意写作的定义,我特意咨询了一位英文系的老师,并查了一些资料。创意写作是指除了专业写作(professional writing)和学术写作之外的写作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顾名思义,创意写作极大地依赖作者的创造力,讲究文学价值,提倡使用修辞手法,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月出惊山鸟”等诗词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画面感。而学术写作对于创造力的要求则很有限,注重语言和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语言的精确简洁。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基本不涉及学术写作或者逻辑写作的内容,我们学的都是怎么有创意地写作,比如如何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件事、一个人。课文基本上都是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文体,不知道现在的小学课本有没有什么变化。语文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写作训练方法是背诵经典课文,特别是鲁迅的文章。背课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词汇和句型,但是对于培养逻辑性却并没有帮助。一般来说,只要词汇量丰富,特别是会用成语,再在细节上把各个感觉通道都描写一遍,作文就能得到高分。所以小时候上的语文课,基本上是“文学”课。而我们在学术写作中需要的技能,却很遗憾地没有在这些课上学到。我自己是多年以后在杜克大学乔治·戈朋教授(他的理论我在后面的章节会提到)的课堂上,才恍然大悟——这才是学术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啊!那么他是如何点醒我的呢?在他的课上,他会带着学生分析每个段落怎么组织,分析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来,我在给学生修改论文和讲课时也是这么做的。还有他提出的自成体系的“从读者角度写作”和“节省能量”理论(详见第3章和第7章),都完美诠释了学术写作的真谛。

我们是否可以运用在中小学语文课上学到的技巧和方法,或者积累的生动辞藻来写学术论文呢?事实上,我们学到的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双关、反讽、隐喻等,基本上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增加文学艺术性,还有我前文提到的成语,很多都带有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本章开头的例子:“或多或少的相关”到底是高相关、低相关还是中等相关呢?学术写作有另一套话语体系,不追求文学效果,而是力求有条理、精准、简洁地表达一个科学观点,描述一个科学现象和发现,阐明背后的机制等。文学效果和精准简洁有时候是矛盾的,例如夸张等修辞手法就与精准表达相矛盾,而双关、反讽等叙述方式,如果用在鲁迅的杂文里,可以体现出作家的聪明睿智与风趣幽默,但如果用在学术论文里,则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这是学术写作的大忌。回想小学语文作业,一大难点是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什么需要做这项作业呢?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意思表达得很隐晦,需要读者去感受和分析。而在学术写作中,所有的意思都要明明白白写在纸上,每一句话最好都不要有第二种可能的解读方式。科学本身已经够复杂了,如果还使用过多的修辞,就会不利于读者精准地理解科学现象。所以我们写作的目标一定是帮助读者理解一个科学现象,而不是为理解制造语言上的障碍。

2020年有一篇引经据典但晦涩难读的高考满分作文引发了热议。有人觉得那篇作文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晦涩难懂,不是好文章。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是因为观念的冲突:传统观念认为如果你看不懂我写的文章,那么就是你的错(阅读理解能力不足);而另一些人认为,如果你看不懂我写的文章,那么就是我的错(我没有把文章写得足够明白)。在学术写作中,最好摒弃前一种观念(你能说是审稿人的错吗?),而坚守后一种观念,对读者保有足够的尊重和谦卑,努力把意思讲清楚。

到了大学阶段,至少在心理学专业,学生突然被要求开始写有逻辑性、精确简洁的学术论文。国外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也每门课都要求学生写文章(essay)。对于心理学这样的专业,读和写都非常重要,阅读大量的教材和文献,然后总结、写评论,这是一个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问题是,我们还没有从中小学阶段学到的创意写作思路中转变过来,我大学四年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需要进行这一转变。认清学术写作和创意写作的区别,对我们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意识到:

(1)学术写作和创意写作目标不同,前者的目标不在于语言的生动形象,而在于精确简洁。

(2)创意写作的话语体系不适用于学术写作,不需要用修辞和成语。

(3)创意写作很多时候需要描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学术写作基本都是基于客观事实,即使描述的是自己的假设,也要基于某些客观事实,提出有根据的假设。在学术写作中运用抒情等手法是极不合适的,如“I love writing”“Psychology is so interesting”。

(4)创意写作的经验和训练方法不适用于学术写作,例如,背诵文章对于我们提高学术写作水平并没有帮助。

(5)阅读两类文体有不同的体验,阅读创意写作性文章主要能获得文学享受,而阅读学术性文章则能了解科学事实,获得科学知识。

这里我并不是要比较两种写作方式哪种更高级,本来二者就服务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但有些高手却能把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比如我之前推荐过的“没药花园”公众号,本来应该是写创造性文体的(案例推理文章),但是因为作者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因此文章写得有理有据,逻辑严谨,推理缜密,然而又因为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可读性非常强。还有一些学术界的明星写手(如史蒂芬·平克),也能把学术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非常享受。

既然二者有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中小学老师都在教创意写作,而很少教学术写作呢?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因为面对的是小孩,他们的科学知识还不丰富,无法理解复杂的科学事实,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可能也还在发展中。更重要的是,创意写作更有意思,更具有可读性,用来培养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合适的。但是我建议,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应该为学生开设学术写作相关的课程,因为很多人在从创意写作到学术写作的转变过程中感到迷茫,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转变,而错误地在学术论文中使用了创意写作的技巧。

学术写作只有经过数年专业训练才能入门,我们一般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进行学术写作;而创意写作的门槛看起来很低,毕竟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了。但是回头想想,以创意写作为生的专业作家的数量比靠写论文为生的学者数量少得多。一个人写小说、诗歌的能力,可能不是努力就可以获得的,而是与个人的悟性、才华有很大关系。而学术写作则与天分关系不大,只要经过按部就班的专业训练,基本能达到不错的水平。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消息:经过系统的训练,我们是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的。

总之,要想把论文写好,先要抛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到的创意写作的条条框框,在语言上追求有逻辑性、精准、简洁的表达。那么是不是在学术写作中你的才华就无处施展了呢?倒也不是,很多人就把才华施展在了给文章起名上,举几个例子:

· When the Muses Strike: Creative Ideas of Physicists and Writers Routinely Occur During Mind Wandering.

· Change is Good! Supporting Studen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When Introducing Novelty

· Can't Stop Believing: Inhibitory Control and Resistance to Misleading Testimony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个:

· Surprise! 20-month-old Infa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 of False Beliefs

这里的“surprise!”乍一看有“大新闻”的含义,实则双关,呼应后面的emotional consequence(惊讶是一种情绪)。

像这些冒号或叹号前面的部分就是“文艺小青年”们施展才华的地方。更多这样的例子,以及怎么把标题起得有艺术性,请见第10章。 QFvhCi0RUQhGoeud19sDamCtJuyXqPBzrqvexsQfctj6aDwjjD9dU3/2p6RP5Y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