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1
领导者的修炼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与罗伯特·J.托马斯在清华大学的见面,实在是正逢其时。

2009年3月9日,周一晚,二十多位清华EMBA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回母校座谈,纷纷谈论当前的经济挑战以及他们所经营的企业面临的压力;周二晚,我们与一些即将毕业的清华MBA同学座谈,焦点是大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其中折射出的人生的困难抉择;周三晚,罗伯特·J.托马斯在清华经管学院的演讲,题目恰好是“在危机中锻造领导力”!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我与托马斯聊天时,他说到最近半年多来邀请他讲这个题目的政府、公司、机构激增,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托马斯的这本书,尽管书名中没有出现“学习”两个字,但其核心就是“学习”。书中强调“熔炉”,这与他上一本跟沃伦·本尼斯 合著的《极客怪杰》( Geeks & Geezers )关系密切;书中也强调“领导力”,但实际上,本书中所谈到的很多领导力修炼之道,绝不仅仅适用于领导者的培养和造就;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讲述了作为一个人,成才、成功,更是成“人”的方法。书中还强调“意义”,其中多个训练更是直指本心,让我们有机会,更有勇气和智慧去思考自身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周遭的他人,究竟如何,究竟为何。

在当下,这些理念极为关键,所以才振聋发聩。在以繁荣和增长为基调的日子里,我们无暇也不肯去反省自己的经历,总结自己的得失,站到“阳台”上去看看“舞池”中拥挤的我们在欢快中麻木,在忙碌中茫然的样子。 只有到了逆境和“悬置”成为普遍状态的此刻,在生存和变化迫使我们进入“新领域”的此刻,托马斯的访谈和研究才产生这么强烈的领导力启示,帮助我们从熔炉中成长为领导者,而非堕落为自怨自艾的失意青年;帮助我们学会如何修炼领导力之道,而非侥幸于又偶然地闯过了一关。正如赫胥黎的深刻洞察:经验不在于一个人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利用他的经历。

因此,“重塑”“创建意义”在危机、萧条、困难的时候,最不可或缺。倘若我们消极地解读困难,就可能选择被动地抵挡;而如果积极地面对,也许会有全新的机遇。今天的我们,信心谈得多,有点儿滥,也有点儿懒,因为我们没有创造性地进行“范式转换”。譬如,靠扩招研究生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困局,是否有点儿像见招拆招的小聪明,却少了另辟蹊径的智慧?在关于熔炉的访谈中,你会读到“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 的创始人的故事,或许除了感叹之外,我们也能由此认真思考一下“为中国而教”的可能性。

大量研究表明,区别成功与不成功的管理者的关键,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也称学习敏锐度。看重当下表现,忽略学习潜力,常常会让很多公司的领导力培训计划落空。有研究显示,高达71%的业绩突出者并非高潜质人才;这些人升职后,业绩变得不如人意,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更有效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对大公司和管理者而言,同样作为以字母“l”打头的词,从意义上来说,learn(学习)乃是leader(领导者)的基础。

托马斯的许多结论富有启发性,却多少有点儿过于西方化。特别是谈到学习,他的访谈对象和理念局限,让他很难体会到处于东方文化下的人在学习时常常遇到的一些瓶颈——面子问题、羞耻心以及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就拿我在领导力培训课程中的尝试来说,书中第4章、第5章个人学习策略部分的几个练习,对于中国人而言,回答起来绝非易事。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使我们不愿直面这些问题。而东方式的个人学习策略中,我建议至少加上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钝感力。李安执着于导演的志向,事业不顺,在家中当“家庭妇男”的6年时间,当然是熔炉体验,却不是仅仅依靠“赋予正面意义”“设计学习策略”那么简单的。渡边淳一作为善于移情思维的日本人,提出“钝感力”而非西方人常讲的“复原力”来作为人们学习和成功的分野,可惜至今尚未受到领导力学者足够的重视。

本书中触动我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没时间练习,而又想改善表现,你就必须学会在表现时练习。这是我经常观察到的企业高管人员会遇到的一个困惑。我还记得凤凰卫视的窦文涛在被质疑是否时间被挤满、头脑被榨空的问题时的回答,他说,每一次的访谈、节目主持,都是提升自己的训练,“既是表演,也是充电”。本书第3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理念以及有效的办法,比如“招聘”导师、及时寻找“反馈”等。作为教师,我也记得自己下课时常常急急忙忙跑回办公室的样子,想要赶紧将授课时涌出的一个新念头记录下来,或者标记出学生反馈中的一些新变化,甚至努力再现某次问答场景。高管人员切不可将360°评估的结果作为成绩单,而应将其作为高尔夫训练中的“动作矫正录像”,目的只是帮助你从新手变老手,从老手变高手!

我也深深地被书中传达的观点所刺激:如果你的老板不称职,你的学习可能会停止!真是如此,因为你会将一切糟糕的现状都归咎于他。在2009年这个时点,这个让大多数人不幸的因素,可能就是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一个企业学习和成长的熔炉,又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很快地忘却——风过后,依然故我。这当中,人们是否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外因,这种心理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听到不少公司的高管有所谓的“倒霉论”,他们将危机的根源解释为坏运气,或别家企业的过度冒险,而不从中寻找自己能够学到什么,长进什么,改变什么,这让人深感不安。很多时候,你会熬,你会忍,但你不学习。人们还都同情你,宽容你,但日久天长,当不称职的老板下台后(尽管概率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高),人们面前的你,并非如磨砺十年、锋芒毕现的宝剑,而可能是一个会为他人带去麻烦的人。

书中引用了著名篮球教练鲍勃·奈特(Bob Knight)的一句名言:人人都希望赢,可是没人愿意去训练。确实如此。在清华大学听完托马斯的演讲后,我问一名学生,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原来抱负不是梦想,而是你愿意为梦想付出多少艰苦的努力!托马斯以一位奥运滑冰冠军的访谈为例。很多人羡慕这位冠军,问她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技巧是什么。这位冠军回答说:“技巧就是每天早上4点起床,4点半穿好冰鞋下到冰场里去练习!”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的抱负可以称得上是抱负,而不是白日梦呢?

托马斯的深度访谈已经超过本书的规模,业已接近200个个案。他兴奋地对我说:“这实在是一种很过瘾的经历,你一下子就拥有了这么多的人生!”我能理解他的表达。跟高手交流的过瘾之处,不仅仅在于他们能启迪我们,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卓越,也同样提醒我们,那些看起来卓越的人生中,曾经有那么颠簸、曲折的过去。

希望这本因巧合而得以应时的书能够在当下的熔炉中帮助更多读者,但我更希望它在经济好起来之后仍然能够畅销。 zXx+RlJVe3MI43SuPE/no7z5utfypJGNlrAl0ie+K4zuZmIcdyoCXab4I9r5aH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