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智库:大国背后的第四种力量

全球智库发展现状

尽管智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四君子”,但被称为“政府外脑”、“思想和创新的催化剂”和“大国背后的第四种力量”的现代智库,则分别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国家。冷战结束以来,由于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决策过程和环境的公开化和民主化,以及国情和世情的瞬息万变和日益复杂化,各国政府在制定内外政策时,更加倚重包括智库在内的“外脑”、“智囊”和“专家”。于是,智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左膀右臂,而卓有声誉的智库更是成为区域和全球性大国的标配。

根据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组编写、2019年1月13日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同步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2018年全球共有智库8 162家,其中欧洲有2 219家(占总数的27.2%)、北美洲有1 971家(24.1%)、亚洲有1 829家(22.4%)、中南美洲有1 023家(1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有612家(7.5%)、中东和北非有507家(6.2%)。按国别论,2018年拥有智库的数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依次为美国(1 871家)、印度(509家)、中国(507家)、英国(321家)、阿根廷(227家)、德国(218家)、俄国(215家)、法国(213家)、日本(128家)、意大利(114家)。

就智库的质量而言,在全球十大顶尖智库中,美国就占了5家,包括在顶尖智库榜单中位居第一的布鲁金斯学会。智库评估类似于大学排名,因评估主体和标准不同而有程度不等的差异,甚至连智库的界定标准和计数也相去甚远。例如,据我国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仅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智库类机构就已超过300家,总数则远远超过《全球智库报告2018》的统计数。不过,目前绝大多数智库研究和评估报告均表明,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美国的智库都是雄冠全球的。

智库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带动了智库衍生产品的开发,“智库市场”“智谷”“智库街”“智库产业”“智库外交”等应运而生,而关于智库的研究著述也层出不穷,其中美国的智库研究、智库专家和智库产品均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不过,近年来,美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和印度,无论是智库建设还是智库研究都日新月异,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老牌智库强国形成了赶超态势。

中国智库发展现状

就中国而言,尽管“思想库”和“智库”两词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才被正式引入国内,但目前智库已取得长足发展。智力资源被视为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而作为智力资源机构性载体的智库则被视为推进政府科学和民主决策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在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及2015年11月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体现顶层设计理念的纲领性文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在这一智库建设或智库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我国的智库研究也按下了快进键。

如笔者所在研究中心的联系单位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从2009年始就出版《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发展报告》等中国智库系列研究刊物和报告,并在智库经济、智库产业集群园区等理论与实践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近年来,国内关于我国智库的各类研究报告就不下数十种,五花八门的排名评比层出不穷,各种学术研讨会更是不胜枚举,中国本土“智库学”呼之欲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智库跳跃式发展的趋势。据我们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从1996年最早出现“智库”一词的期刊文章到2019年1月,以“智库”一词为题或作为关键词的期刊和报刊文章共达8 329篇,这还没有计入那些题目和关键词虽非涉智库,但内容却与智库有关的文章,以及那些中国知网数据库未收入的为数可观的期刊和著作类学术成果。智库研究显然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

本书的三大战略性意义

对已经相当拥挤的智库研究领域,出版社组织翻译《如何运营成功的智库》一书的意义何在?照本书作者在书中引用的话来说,智库就像世界级运动员一样,需要扬长避短,这就意味着智库“要找到一个空无一船的‘蓝海’,而不是在充斥着竞争对手的‘红海’中与它们一争高下”。而智库研究要做出贡献,同样需要找到独特的视角、理论、路径、策略、议题和个案。

那么,《如何运营成功的智库》是如何在智库研究领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呢?首先,本书是美国重要智库负责人运营智库经验的结集。本书作者安德鲁·西雷1991年毕业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后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马里兰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威尔逊中心工作长达17年之久,先后担任该中心墨西哥研究所创所所长、国际学者中心副总裁以及威尔逊中心执行副总裁,并于2017年8月出任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移民政策研究所总裁,是美国声名卓著的研究美墨关系的学者。

作为具有运营智库丰富经验的美国顶尖智库的领导人,为了撰写本书,作者还对美国数十家智库及其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进行了访谈,并采纳了其中不少智库的实际经验,从而使本书成为凝聚包括作者在内的智库运营者心得和贴士的智库实用手册。这些具有“实战性”的智库知识不仅使美国的智库运营者和相关人士能够从中受益,其探讨的关于智库的种种问题也能引起世界各国智库运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关注和共鸣,当然对研究美国智库如何运作的中国智库运营者和研究者亦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次,本书是一本研究智库战略规划重要性的论著。在本书的导论中,作者就提出了智库运营或者说作为智库成功基本要素的5个战略性问题,即智库要取得什么目标、智库如何才能做出特殊贡献、谁是智库的关键受众及如何影响他们、智库需要哪些资源及如何拓展资源,以及如何评估智库的影响力并鉴往知来,而这5个战略性问题或规划也贯穿于一个典型政策周期,即建构理念和议题、提供政策选择以及形塑政策三个阶段的始终。

不过,尽管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智库战略的不可或缺性,但他也承认上述智库的“五步战略规划”并非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线性演进,而且智库取得政策成果也并不取决于智库的战略规划,而是往往受制于“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甚至要碰“运气”,其中“战略至多不过是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情况,并带来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书的主要论点。尽管如此,本书作者对智库战略规划重要性的说辞以及结合具体个案的演示,也对世界各地的智库尤其是新兴智库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目前我国智库建设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的普遍倾向,也具有某种警示作用。

最后,本书是一部基于实际经验的简明扼要的智库专著。目前关于智库的大部头理论专著和个案研究为数较多,但简明实用的论著却寥寥无几。本书英文正文只有区区95页,有关论述显然不可能充分展开、面面俱到,其所论及的大部分智库战略,均可见于工商管理类著作,因此它并不以理论创新见长。但本书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高度浓缩、要言不烦,使读者一书在手,费时不多就能了解美国智库战略规划过程的大概。故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一经出版,便颇受好评,被誉为“引人入胜的智库建设实用指南”,并且使本书作者跻身于美国为数不多的一线智库研究专家行列。

总之,将《如何运营成功的智库》一书介绍给我国读者不仅有价值而且相当及时,希望能对我国的智库建设尤其是智库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有所助益。本书的中译由笔者和罗辉博士共同完成。具体分工是:笔者负责翻译导论、第1章、第2章及后记,罗辉博士负责翻译第3章、第4章和第5章,最后由笔者统稿。本书中译本编辑王青青女士对译稿做了细致的编辑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当然,本书翻译如有错谬,责任在于笔者。

徐以骅
2019年3月3日于上海西郊寓所 wcEyPUBrChJtsl0XIxexzMkfmarc4UjaZvYYIY0YjtKgarcjdSP+VaIQUjTCcd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