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也

题解 通向仁德的道路

做人必须忠厚,忠厚指引着我们的心灵走向仁德的圣殿。

君子之于“仁”,就像山岳一样坚定,巍然耸立,器度恢宏。胸怀宽广博大,包容一切,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民族大义为职责。

大仁大义,天下至德。不要一味地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也要替别人着想,更要忠实于天下人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固守不移。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南面] 国君的居处方向,古代以面向南的座位为尊位。意思是说仲弓宽宏简重,有担当重任的器度。

[可也简] 可:还行。简:简明。

[居简] 存心轻率,简慢,不尽职守。

[行简] 行为疏缓无度,散漫而失去法度。

[大简乎] 大:通“太”。

冉雍:字仲弓,伯牛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以德行著名。

子桑伯子:鲁国人。一说为庄周所称子桑户者。

孔子说:“冉雍宽宏持重,可以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仲弓请教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行事风格如何评价,能否效法。

孔子说:“有可取之处,政事简明,不烦扰百姓。”

仲弓进一步问道:“平时严谨自律,敬守职责,政事清简快捷,用这种办法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在平时简单潦草,存心轻率,不尽职守,以至于形成习惯,因而行动散漫疏缓,失去法度。岂不是过分地简疏懈怠了吗?”

孔子说:“你说的对。”

程子曰:“子桑伯子之简,虽可取而未尽善,故夫子云‘可’也。仲弓因言内主于敬而简,则为要直;内存乎简而简,则为疏略。可谓得其旨矣。”又曰:“居敬则心中无物,故所行自简。居简则先有心于简,而多一‘简’字矣,故曰‘大简’。”

朱子曰:“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如是而行简以临民,则事不烦而民不扰,所以为可。若先自处以简,则中无主而自治疏矣,而所行又简,岂不失之大简,而无法度之可守乎?”

为政在于简洁、高效、公开

政务清明的要诀在于当政者对于所属治内的基本情况的稔熟,在于平时养成良好的调查研究习惯,掌握实际情况,了解民意;在于制订出顺乎民心、达乎民情、合乎民愿的政策。拯民灾,急民难,赈民饥,解民忧,除民愁,济民困。政简不繁,服务快捷,这才是理想的政治。但是如何做才能达到政简而事功,这需要有一个先进的体制设计。我们总是宣传创新,也总是报道各种创新的经验,但是,所谓的创新仍然还在沿用过去的一套,只是换了一个新的名目罢了。

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政府既不是“裁判员”,也不是“运动员”,只是场外的“服务”,是“搭台人”;既不是领唱,也不是观众,是导演和剧务。政府应该是修渠人,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政府应该做什么?应该着重抓治安,抓社会环境,注重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致力于文化建设,抓社会福利,抓国民教育,抓法制建设等等。

总而言之,政府的职责在于做出预案,管理好国家事务,创建公平的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应当把自主权还给人民,给他们发展经济的自主权,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促进生产、创造财富。政府需要为人民管好公共财产,保卫国家安全,将国家资财用在该用的、最恰当的地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 移。

[贰] 复。

[短命] 指颜回早夭。

[亡] 通“无”。

鲁哀公问孔子:“你教导的弟子中谁最热爱学习?”孔子回答说:“只有颜回是善于学习的人,他从来不迁怒别人,也从来不重犯曾经犯过的过失。不幸的是他短命早夭,现在还没有发现如此热爱学习的人,再也没有听到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曰:“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若舜之诛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应之而已,何迁之有?”又曰:“如颜子地位,岂有不善?所谓不善,只是微有差失。才差失便能知之,才知之便更不萌作。”

张子曰:“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颜子之所好,果何学欤?”程子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学之道奈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学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而已。然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若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者,则其好之笃而学之得其道也。然其未至于圣人者,守之也,非化之也。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矣。”

不迁怒,不贰过

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不可思议的,重犯同样的过失是愚蠢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当努力做出成绩,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使我们的德行为人所效法,为人所称道。颜子虽“不幸短命死矣”,但其宅心仁厚,“不迁怒,不贰过”,孜孜以学的道德品质,堪称楷模。

在平凡的人群中,谁都可以把自己的过错(或工作的失误),轻而易举地归咎于外在原因(存在或不存在的客观因素),从而混淆视听,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罪责,逃避惩诫。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借以掩盖主观的问题,这尤其容易表现在我们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之中。文过饰非是人们的通病。对缺点与问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避重就轻,已经成为一种通病。没有谁去较真,也没有必要认真,根本就不能认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粟] 谷子或小米。

[釜] 六斗四升。

[庾] 十六斗。

[秉] 十六斛(十斗为斛)。

[衣] 穿着。

[周] 周济,接济,给予。

[急] 穷迫,困顿。

[继] 续有余。

[邻里乡党] 古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二岁。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多才多艺,以政事著名,尤擅长理财。仕为季氏宰,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为性多谦退,故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申请赡养的资粮。孔子说:“就给六斗四升吧。”冉子请求增多一些。孔子说:“那就拨给十六斗吧。”冉子实际给拨了八百斗小米。孔子知道后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壮的马驾的车子,穿着轻软贵重的华丽皮袍。(难道没有赡养老母的资粮吗?)我听古人说,君子周济处于困顿窘急的人,而不必接济富有的人。”

原思当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的薪酬是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夫子说:“不必推辞了,有多余的,就给你们那个地方穷困的乡邻吧。”

程子曰:“夫子之使子华,子华之为夫子使,义也,而冉子乃为之请。圣人宽容,不欲直拒人,故与之少,所以示不当与也;请益而与之亦少,所以示不当益也。求未达而自与之多,则己过矣,故夫子非之。盖赤苟至乏,则夫子必自周之,不待请矣。原思为宰,则有常禄。思辞其多,故又教以分诸邻里之贫者,盖亦莫非义也。”

张子曰:“于斯二者,可见圣人之用财矣。”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犁] 农具。

[騂] 赤色毛。周人尚赤,牲用騂。

[角] 周正。

[用] 用以祭祀。

[舍] 舍弃。

孔子对仲弓说:“杂色毛的耕牛生下的幼犊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就算人们祭祀不想用它做牺牲,但是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范氏曰:“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鲧为父而有禹。古之圣贤,不系于世类,尚矣。子能改父之过,变恶以为美,则可谓孝矣。”

朱子曰:“仲弓父贱而行恶,故夫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也。然此论仲弓云尔,非与仲弓言也。”

天生我材必有用

耕牛之子“騂且角”,平民的儿子谁又能认为其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不要因出身门第低下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物质的贫穷而自感卑微,重要的是自己有真正的德才,能够真正站得起来。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总会给这个世界留下痕迹,功业或德泽,影响着当世乃至惠泽后代。不要急于做出什么,也不要牢骚太盛放弃努力。一个真正经历过挫折的人,才是历史刻意造就的。静心等待,在等待中让自我升华。任何人最终都将走到命定的位置,只是时间有所不同。一些偶然的因素,往往会促成人生命运的转折。当你回过头来,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所以,一定不能抛弃自己,且拭目以待。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月] 意指持久,并非实指。

孔子说:“颜回呀,他心地仁厚,能够长期做到不违背仁义,而其他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做到仁罢了。”

程子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尹氏曰:“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

张子曰:“始学之要,当知‘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内外宾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几非在我者。”

磨砺品行不可有片刻的懈怠

品德的修养,譬如江流入海,是汇涓滴之微以成湖海。仁德的修养更是如此,需要花去毕生的精力。假岁月之期,积勤修之功,以成其德。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做一天好人也不难,难的是长期做好事,一辈子不做坏事,永远做好人。一日之仁不足为仁,一月之仁心也未必即仁德,三月之久不产生私心杂念,实属难得,几近仁德。持续绵延,难能可贵,日积月累,仁德自在我心。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从政] 办理政事。

[果] 果断,果决。

[达] 通晓事理。

[艺] 有才能。

[何有] 有什么不妥吗?

季康子问:“仲由能够办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处事果决有魄力,处理区区政事有什么不能的呢?”

季康子又问:“端木赐也能够承担重要政事的责任吗?”孔子说:“子贡处世灵活练达,游刃有余,对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继续问道:“冉求同样也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为什么不可以从政呢?”

程子曰:“季康子问三子之才可以从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长。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天下并非无才,只是所用非其所长。天下之才,并非不可大用,关键在于用才之人的德行。人各有长,皆为可用之材。世间有不可用之人,无不能用之材。知人委任,擢而用之。并非圣人才是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如建房,既需要栋梁,也必须有砖石。对我们来说,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最好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有用。比如一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来清除污渍,这对你来说是有用的,但你却看着它很脏,不愿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一块白布很干净,你却不愿意用做抹布,一时又不知道有什么用途,只好先放起来。那么这块白布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从不同的侧面确定了执政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果决、练达、才艺以及最重要的仁德。每个人处理事务的方法有别,所走的路线也不同,但是都可收到既定的效果,所得到的结果也是符合其做事逻辑的。虽然在时间上有差异,但这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不可能让两个人同时出任一个县的县长,以验证其谬误。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任何行为都会引发相应的结果,所以无所谓高下、正误、是非。我们不必开展无谓的争论,重要的是去做,全身心地投入。竭其诚,尽其心,劳其力,活出自己的风格,打造出自己生命的精品。

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这个道理。谁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取得结果。“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并不存在谁能胜任,谁不能胜任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产生,是出于私欲的托词和偏见。三人性格不同,才艺不同,但都可治理政事,而且没有什么不妥。难道不是如此么?治理政事又有什么难的呢?谁又能否认别人呢?谁又能说自己是唯一合适的人选呢?同样的事务,不同条件的人同样能够做好。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费] 季氏封邑,在今山东费县。

[必] 一定,已经。

[汶] 水名,在齐南鲁北境上。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治理费邑。闵子骞对使者说:“请你替我好好辞谢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时我已经移居到汶水岸边去了。”

程子曰:“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已。”

谢氏曰:“学者能少知内外之分,皆可以乐道而忘人之势。况闵子之得圣人为之依归,彼其视季氏不义之富贵,不啻犬彘;又从而臣之,岂其心哉?在圣人则有不然者,盖居乱邦、见恶人,在圣人则可;自圣人以下,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闵子岂不能早见而豫待之乎?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为季氏附益,夫岂其本心哉?盖既无先见之知,又无克乱之才故也。然则闵子其贤乎!”

远避世俗

时不我遇,“吾必居汶上矣”。慎初,婉辞,礼而拒之。

古有“良禽择木而栖,良士择主而仕”之说。所择者,德操。无德之人,我不事;缺德之徒,我不助;失德之人,我不友。

择才,择木;知人,自知。知人者明,知时者胜,自知者智,克己慎从者安。

古有伯夷、叔齐而为法,乱邦不入,危邦不居。

做人重在心安,功名、富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不为。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牖] 南牖,位于南而面向北的窗户。依据古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

[命] 天命。

冉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冉伯牛病危,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无可救治了吗?这是命里注定的啊!这样的人却得了如此的病啊!上天不悯,让这样的人得了如此的病啊!”

侯氏曰:“伯牛以德行称,亚于颜、闵。故其将死也,孔子尤痛惜之。”

命运不可更改

礼仪制度是国家的法度,更是人生的大事,是一辈子都必须谨遵而不能含糊的。礼的实质在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彰孝弟,显仁义。在于相辅,在于相称,在于尊从,在于居心,在于敬,在于谦,在于序,在于不僭越,在于自警。即使命将决绝,虽师生之谊,犹避礼牖下,笃守不苟,谨行不忽。

死生有命,疾不择人。圣贤犹对命运无奈,只能徒自慨叹。生老病死,人皆不免;贫富显达,过眼烟云,谁也不可能长久拥有。只是,当我们老来独居牖下,面对夕阳沉落之时,能够与过去的同僚同学朋友小坐,握一握手,那是何等的福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 瓠。

孔子说:“颜回贤明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而无改变。颜回是真正的贤明之士啊。”

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

德之居,在陋巷

安贫乐道,无慕虚荣。虽贫穷困顿,无改于仁德之行。颜渊之乐,独乐其所乐。处其时世,自乐其道。世风腐靡,又有谁能独守清贫,乐处愁痛?岂君子独生于陋巷之间,而必得乐守其贫?

这是一幢陈旧的宅院,紧邻着一条狭窄而暗淡的街巷,一盏昏黄的路灯播洒着唯一的光亮,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颤颤巍巍地站在那里,衣着寒伧,面容清瘦。他是我的老师,围绕着他站立的是他的学生,此时,他们众星拱月般地仰望着他飘动的白发。他们一代一代从老师的身边走过,老师一年一年固守在这里,静候他们到来,又目送他们离去。他们中的一些人老师也许已经不记得,但是他们总是年年在这个时间来看望他,听几句教诲,他们只需要看一眼老师,心灵就会获得宁静。他们中的一些人或经历坎坷,或炙手可热,或出入国界,但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也走不出这条陋巷,走不出一双眼睛的期待。

德之所居,何陋之有?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说] 通“悦”。

[力不足] 力不从心,欲进而不能。

[女] 通“汝”。

[画] 能进而不欲。如画地以自限。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爱慕您的道德学说,只是自感天资不及、力不从心啊。”孔子说:“真正力不从心、欲进而不能的人,只能半途而废。现在,你这是先画地为牢、自我局限啊。”

胡氏曰:“夫子称颜回不改其乐,冉求闻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说夫子之道,诚如口之说刍豢,则必将尽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画而不进,则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于艺也。”

放飞自己

旺盛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心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自甘平庸,安于现状的任何想法都是危险的,都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

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屡败而屡战,愈挫而愈奋。纵览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伟人,无不历经艰难困苦,在逆境中拼搏奋斗,最终为人所铭记,敬仰。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凡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以至于相当的代价。

实际上,我们往往不是被我们的敌人所战胜,也不是被所谓的命运所限定,而是被自己的懦弱击败,还未开始,就已经缴械,自己退场而去。这是我们自己的悲哀。其实,挫折是成就事业、塑造人生的真正动力。如果没有挫折,也许我们真的会失去继续下去的信心,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缺乏很多内容。安于现状,苟安偷生,不思进取,丧失自信,这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惰性,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障碍。为了人生的灿烂多姿,我们应当以破壁奋飞的气概,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 指有道德学问、明达事理的人。

孔子告诫子夏说:“你应该努力做君子式的学者,不要使自己沦落为小人式的市侩。”

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

谢氏曰:“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然所谓利者,岂必殖货财之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

建立自己高尚的人格

所谓儒者,“衣冠中,动作慎,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言必诚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孔子家语·儒行解》)

君子儒,忠直报国,“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小人儒,奸佞逢迎,罗织罪名,诬陷构连,为政则祸国殃民,居乡则兴波逐浪。

谦谦君子,夙兴夜寐。何所取舍,存乎一心。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宰] 古代官名,殷代开始设置,周代沿置,春秋时各国沿用。一般是指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有时也指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

[行不由径] 不曲意阿附。径:捷径,小路。

[偃之室] 偃,仰卧。喻指私室,休息的地方。

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状貌猛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

子游担任武城这个地方的长官。孔子说:“你得到有才德的人辅佐了吗?”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可以算是一个有才德的人。他的行为光明磊落,不曲意阿附,也不做私相授受的鄙行,在没有公务的情况下,从来不到邑治长官的私居来拜访。”

杨氏曰:“为政以人才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问。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为简。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

朱子曰:“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行不由径

为政在于得人。但是,当政者还须具备识人的慧眼和品格。

子游可谓识人。战国时代,争战频仍,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机遇均等的情况下,都认识到人才至为重要,关乎国家存亡兴盛。燕昭王誓雪国耻,于是垒起黄金台,延请天下贤士,使得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魏国的乐毅纷纷投奔。后来他采用乐毅的谋略,大败齐国,在位27年之后,终于洗雪了破国杀父之仇,燕国也从战争创伤中复兴。由此可见,人才是关乎国家兴衰的根本。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谁为贤才,谁当擢用,取决于当政者的德行。《易·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德才之士拘泥于君子之行,常常受到压制、排挤,进退无门。因此,历代的志士仁人也往往要降低自己的品格去求得官职。不至“偃之室”,何以报国门?试想,身处其境,想要做一个正人君子,谈何容易?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伐] 夸耀,有功而不骄矜。

[奔] 败逃。

[殿] 军队后卫。

[策] 鞭打。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史载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双方在城外交战。齐国军队在稷曲布防,鲁国军队设阵河边。孟之反为统帅之一,孔子的学生冉有也作为统帅参加了战役。樊迟说:“不是不可战胜,是对统帅没有信心。请明令三军即刻越过沟堑,争取主动。”孟之反于是下达了命令,全军奋勇进攻,很快攻入了齐国的阵地,但是右翼部队却崩溃逃散,齐军趁机追击。孟之反掩护军队,最后入城。进城后,拔出长箭,驱赶着战马说,这匹马跑得不快。孔子认为,如果能够随时拿起武器保卫国家,就可以避免更多的伤亡。”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其功绩。出师不利败退,主动独任后卫;进入城门,却用箭杆鞭打他的战马,说:‘不是我担负了后卫的职责走在了后面,只是由于我的马跑得慢呀。’”

朱子曰:“战败而还,以后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

谢氏曰:“人能操无欲上人之心,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无足道矣。然不知学者,欲上人之心无时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为法矣。”

不矜其功,必具大德

在历史的进程中,总会有人头顶光环,也总是有人独任其咎。不矜功者,实怀栋梁之德。然则不得大用,尤须谨慎做人。

不矜其功,已属难能,自掩其德,更为可贵,也是出于无奈。颜子不贰过,孟之反不矜功,实乃难能可贵者。没有深厚修养的人是做不到这些的。——那些以不正当之手段,热衷追逐名利之徒读此当赧然汗下。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佞] 才能,敏捷善辩。

祝鮀:字子鱼,有口才,卫国大夫。祝为官名,掌管宗庙、国家祭祀,《左传》鲁定公四年“祝鮀长卫于祭”。各诸候国于召陵会盟,祝鮀随卫灵公出使,据理力陈,维护了卫国在联盟中的地位和尊严。

宋朝:宋国的公子。“公子”为世袭官名。

孔子说:“没有祝鮀的敏捷善辨,而仅有宋朝的容貌之美,在当今之世是很难避免灾祸的。”

朱子曰:“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

宋朝之美

美貌,人皆愉悦;美德,人皆称颂。秀外慧中,人皆追求。气质在于修养,好的修养可以弥补容貌的缺陷。缺乏修养的美貌,只能让人感到轻浮。纵有“宋朝之美”,如无才德,美貌也只会转瞬即逝。因此,有时间刻意修饰外表,不如静心修养内在的品德。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户] 门槛。

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经由我这条路走呢?”

朱子曰:“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叹之之辞。”

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远人,人自远尔。”

做人的原则永恒不变

社会的演进与变化不是个人的愿望所能左右的。但是,天地正道是永恒存在的,无论世俗如何变幻,做人的原则不应丢弃。

大道不行,将欲何往?谁能出不由户?

我道上体天心,为人间木铎,最终被人接受,那么“谁能出不由户”?我道自在,自有人走,这是必然的途径,只是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最适合行走的途径。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在我们居住的房间,总会有苍蝇、飞蛾、蜜蜂等小生灵不邀自来,然而它们很难再找到出去的路,尽管它们在努力地飞向阳光、飞向自然。它们看见了天地,奋力奔赴,然而事实是,一次一次地被窗玻璃硬硬地挡回。它们不解,看到的是多么美妙的景观,没有任何阻挡,为什么会被拒绝?为什么不能融入那个美妙的世界?

平庸如我辈,亦莫不如此,心中崇尚着大同世界,向往着美好的境界。心灵也不断地告诉我们,美好的境界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总是碰壁,就是找不到奔赴之路。天道自在,我们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努力,只是不停地奔走,听着各种喧嚣争吵。

于是先哲慨叹,门户大开,你们自由地走啊!我道自在,“何莫由斯道也”?

不是门户的问题,一切只在于行走者的眼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 朴实,淳朴。

[文] 文采。

[野] 鄙略无学之人。

[彬彬] 文雅。

孔子说:“质朴信实胜于文采,便显得拙讷呆板。风采翩翩胜过质朴,就未免显得虚浮油滑没有诚意。只有文采斐然而又心地质朴仁厚,才是君子的气质。”

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礼则文,无礼则野。德才兼备然后君子。“质本洁来还洁去,不使玷污陷渠淖。”

保持我们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信仰和完美的人格,那应当是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 正直。或通“值”,价值。

[罔] 虚伪,空洞。

[幸] 侥幸,庆幸。

[免] 逃避,免除。

孔子说:“人自生来就是纯真、率直的。只是由于成长的经历,渐渐滋生出虚伪的行为。但是,如果一味地以虚饰的形象处世,或许也能得到好处,那也只是出于侥幸暂时逃避了灾祸,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

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保持我们美好的天性

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坦诚的,只是由于生活环境,我们学会了虚伪和掩饰。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我们付出了我们的诚实,捡起了虚伪这个工具,百般隐藏自己的心事,将自己的感情埋藏得很深,然后以虚假的做作面对真实的生活。因为,现实是强大的,总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我们。

任何谎言,无论多么美丽,终将被事实击得粉碎。任何的虚饰与刻意掩盖,也终将被事实无情地剥去。一切恶行都将得到清算,谁也不可能永远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一种知识或技艺肤浅地了解的人,不如对此有兴趣爱好的人;有这种兴趣爱好的人,不如以此为乐趣的人。”

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

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坡公曰:“知之者与乐之者,是贤人、圣人之辨也。好之者,是贤人之所由以求诚者也。”

兴趣和乐趣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做好一件事的内在动力在于兴趣和爱好。

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以学为乐。

做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人生的成就如何,均取决于兴趣。

按照自己美好的梦想自由地去做,必然会取得成功并能做得更好。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 常人。

[语] 告诉,告知。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天资的人,可以教给他较为高深的学问;智力在中等以下的人,是不能要求他达到较高修养的。”

刑昺疏:“语谓告语也;上谓上智之所知也。”

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知] 通“智”。

[民] 人。

[获] 得。

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敬奉鬼神而不迷信,这就是智慧。”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有仁德之心的人,不避艰难险急,功成身退甘居人后。这就是‘仁’啊。”

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

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吕氏曰:“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祷告的手

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奔赴急难,义不容辞。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也勇于承担,义无反顾。以虔诚的心信仰神明的伟大和神秘的力量,不做亵渎神明的行为,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神灵,不一味地祷告祈求,放弃自身的努力。能够做到赴民之义,敬畏神明,礼而敬之,这就是大智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遇险不避,知难而进,功成身退,不争功夺利,不求虚名显达,甘居人后,谦和达观。神明有知,自有惠顾,何须祷告?重民之事,大义;敬神明而远之,大智;求仁得仁,大仁。何需祷告上苍?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 通“智”。

[乐] 喜好。

孔子说:“智慧的人的爱好是广泛的,就像流动的水,是善变的,智谋勇略层出不穷。仁德的人对于德行的崇尚是坚定的,就像山岳一样固守着,巍然凝立,气势磅礴。智慧的人达于事理勇于实践,仁德的人安于义理静思默运。智慧的人快乐逍遥,仁德的人长寿安泰。”

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山高水长

面对沧海桑田,智者思,仁者观。仁者乐处其命,智者勇变其境。

生命总是值得赞颂,生活中总有很多的乐趣供我们享受,只是各有所见,所见各不同。

快乐是人人皆追慕的,长寿是人人所期望的。而真正的快乐就如山水,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里。借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生活中处处有美,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

快乐是一种心境,忧戚也是一种心绪。或忧或乐,都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只要我们拥有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心灵,又有什么忧愁不能放下呢?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道] 先王之道,指周代的文化传统。

孔子说:“齐国的文化风尚经过改革重整,可以达到鲁国现行的时尚;鲁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就可以达到先王制定的文化标准了。”

朱子曰:“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馀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

程子曰:“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

古文明的衰微

文化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血液之中,当代文化是当代社会思想的反映。社会历史的每一次变革,无不深刻地体现在文化现象的变化中。可以说,文化是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时代愿望的体现,是社会良知的言说,是历史的活化石。任何社会形态都可以被打碎,只有文化长存。

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演变历程中,齐鲁两国都具有着核心的影响作用,齐鲁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因而孔子从文化复古的思想出发有了这样的感叹。但是,发展是必然的,文化思潮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兴的文化必然代替陈旧的思想。文化时尚取决于民俗风气,影响着政治进步的方向。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新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人们活动方式的根本改变。全新的思想模式深刻地融入进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在轮回的宿命中人们还没有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旧的文明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扬弃走向衰落。有衰微,就有新生。新的先进的文明应运而生,逐步发展壮大,然后走上历史的舞台。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主流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呼唤新的社会体制,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开始,又何必孜孜固守旧俗呢?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 有棱的酒具。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还能算是觚吗?这哪里是觚啊!”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

治国如制器然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失去礼仪法度,民众则手足无措。因此,圣哲观一物而发天下之慨。

名与实相依存,形与质相表里。制器须有形制,治国必立法度。天下之器皆有矩,失其棱角,则失其形制,则无规矩,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依据。举一器而立形制,何乐而不为?举一器而立法度,何为而不举?失其形制,则无法度可宗,何得而别其器。无法度则失其序,必陷于乱,民则无所适从。举一人而天下治,举一器而天下序,何不为之?举器而法,治国本道。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从] 随之。

[陷] 陷之于井。

[欺] 诳骗。

[罔] 欺昧,愚弄。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有辩才,以言语著称。仕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我。”

宰我问:“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了一个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前往救助的,但是不能陷自己于井中啊。仁德之人是可以被人以正当的理由诳骗的,但是不可以被人欺昧、愚弄。”

朱子曰:“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

宰予之辩

井有人,往救,则为仁德之行。虽为救人,实则也是拯救自己的仁德,从而使自己不致深陷于“私”井。井中之人犹可救,“私”井之念无可涤。

不赴救助,失之仁德。既失井中之人,井上之人也必失其德。人而无仁,何言德行?仁者可欺,不可罔。以诡辩而捉弄、愚弄别人,既失之于促狭诡诈,也失其诚。其人虽未陷于“井”,却已自陷于“私”罔。所以,天下矫诳诡辩奸佞之徒当慎而戒之。

做人要有自己的信仰,在行为上要能够顺应变化(但并不是要放弃信仰与世俗同流合污)。一个有仁德的人,即使被时代遗弃也不后悔,决不让自己陷于世俗的困扰。

真理就是真理,不需要辩驳。仁就是仁,其精神无处不在,无物不附,为什么要以“井”为辞。“井”自有仁,不在于井上之人的行为,在于自己如何“打捞”。借口发难,是内心修养的不纯。如何摒除心灵的杂质,正是我们的仁德修养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总会被自己的一些奇怪的想法所左右,自以为更接近真理,于是自以为是,于是辩驳诘问,这是我们的悲哀。仁即仁道,是合乎人情至性至理的精神。仁就是仁,以仁人之心仁己,以仁己之心仁人。不是借口什么外在的精神,对别人发号施令,而在于个人的自愿自觉。

仁的精神深存于我们民族的内心,如果井中真有仁而被陷,何需问,奔赴即可。孟子有“舍生取义”,这是我们民族传承久远的正义之气,也是这一文明能够长继不衰的内在品质。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约] 规范。

[畔] 违背。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传统道德文献,用礼仪来规范自己,其言行也就不可能离经叛道。”

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朱子曰:“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学风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没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方法可以代替勤奋的苦读,自己不努力是成不了大器的。“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穷其毕生精力,读好一本书,就是成就。

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是的,拘泥于已有的理论,那是宗教徒式的愚行。墨守成规决不会有新的创见,只能被僵化的思想扼杀未来。创新发展并不是离经叛道,只有勇于冲破藩篱,才能走向新的天地。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说] 通“悦”。

[矢] 通“誓”,指天起誓。

[否] 不合于礼,不由其道。

[厌] 弃绝。

南子:卫灵公夫人,操行失矩,有失检点,为时人所非。

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子路愤然不悦。孔子正色告之:“我所否定的,也是天意都厌弃的,也是天地不能容忍的。”

朱子曰:“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圣德昭日月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积羽沉舟”,人言可畏如是。

大道载物,无所不容。大德许人,犹存其善。凡事只求问心无愧,天地自有公心。不必过分苛求别人,也不要人云亦云。凡事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要因为别人对某人某事的毁誉而动摇,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做谣言的帮凶,更不要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主观臆度别人,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

应该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不要执著于一斑之见。对任何人的评价,都应存有善心,不能因为自己的苛刻标准一概否定,更不要听信传讹固执己见。传讹往往误人,有损德行。别抬举自己,也别蓄意贬损、为难别人。给自己以宽容,也给别人向善的机会。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至] 极。

[鲜] 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应该算是最高的了吧!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了。”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中庸之德

什么是中庸?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其后的儒家学者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中庸的核心是要求人们把握适当的限度,保持事物的平衡,达到“和而不流”(谦和但不盲从)、“中立不倚”(中立无所偏颇)的境界,处于高位者不骄横,处于下层者不背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和矛盾的调和。

《易经·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指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中庸的精神就在于取其正反两方的中肯意见,舍其过激的不当因素,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中庸即合乎时宜,恰到好处,达到“由乎中庸,所以致用”的目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施] 给予。

[病] 心不足。

[立] 建树,成就。

[达] 引荐,得志。

[方] 术。

子贡说:“如果有人对百姓广泛地施与好处,又能赈济大众,怎么样?这样的人就可以算是仁德之人了吗?”孔子说:“不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到仁德,那一定是圣人了!像唐尧、虞舜这样的圣人尚且有人提出非议!谁又能凡事做到毫无瑕疵呢?凡是仁爱的人,自己想要有所建树,必先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想要显达,必先荐引帮助别人通达。这样凡事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找到了仁爱的真谛和方向了啊。”

程子曰:“医书以手足瘘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又曰:“《论语》言‘尧、舜其犹病诸’者二。夫博施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必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顾其养有所不赡尔。此病其施之不博也。济众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治不过九州。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此病其济之不众也。推此以求,修己以安百姓,则为病可知。苟以吾治已足,则便不是圣人。”

吕氏曰:“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

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人人都在追求进步,人人都在谋求成就自己,人人都想建立功名事业,力求让自己的人生辉煌。为此,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气度。支持他人就是更好地发展自己。要想成就自己,还是先尽力成全别人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成全别人,成就的是自己的德行。品德高尚,自会得到世人的称誉。“水涨才能船高”,就是这样的道理。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不要沉缅于“予与取”的功利思想而不能自拔。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

“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圣人尚且如此,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从细微处做起吧。 4yOmwQl8a3zBvQSKkcjbcFbNiqz+Q3UpmlTwS1LQOkYyQXJso+aVkXEMyU75Cp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