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妈妈接周君君放学,去得有点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周君君回答:“不理你!”
那一回,妈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好几次周君君都对妈妈不理不睬的,“不告诉你”“不想说”成了口头语。
还有一次,妈妈去学校接周君君回家,一路上,边给周君君擦汗边关切地问:“女儿啊,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周君君给妈妈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妈妈担心极了,就这么一个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呀?
在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中,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畅通时,孩子往往不需要妈妈督促而主动地学习、上进。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管妈妈怎样教育,结果都是“恨铁不成钢”。
许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也就是亲子之间的沟通有障碍,从而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影响了孩子正常学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
孩子的心里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尽管妈妈也有小时候的经历,但是,不同的时代以及年龄的悬殊,使妈妈们很难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就需要妈妈们努力与孩子们沟通。
与孩子沟通之前,妈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许多妈妈就是因为不知道沟通的目的,才认为沟通是无用的行为。
实际上,和孩子沟通,目的是促进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沟通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建议一:妈妈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当孩子要告诉妈妈事情的时候,妈妈不妨先坐好,停下手边的工作,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在意的,我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建议二:妈妈要真诚地作出反应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妈妈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一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比内容更重要。
妈妈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7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妈妈帮忙。
妈妈心里很烦,但依然压住火气跟她说:“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
结果,甜甜去看动画片了,妈妈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妈妈才发现甜甜作业没写完。
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对于孩子,妈妈要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
建议三: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和孩子沟通,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是重要的前提。
肖乐2岁时,妈妈就教她唱歌跳舞,现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妈妈每周六、周日仍然带着肖乐辗转于各个培训班。
妈妈对肖乐的要求很高,“说好的时间不能迟到”“老师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觉”……妈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精准的陀螺,这让肖乐觉得生活好累,妈妈好可怕!
人与人之间进行顺畅的交流,首先要有轻松、融洽的氛围,要使人从交流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孩子与妈妈之间也不例外,和谐的沟通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
建议四: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妈妈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
好妈妈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能够相对容易地达到目标,让孩子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建议五:多赞美孩子,少批评
也许妈妈从来没意识到,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恰到好处的赞美、欣赏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是妈妈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所以妈妈对孩子要多了解、欣赏、赞美、鼓励。因为赞美才能有助于成功,抱怨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