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多疑的典型人物,曹操因多疑造成的最大的一桩惨案莫过于吕伯奢全家被杀。曹操谋杀董卓未遂,投奔至吕伯奢家。吕伯奢让曹操稍坐,自己到邻村打酒以作款待。没过多久,曹操听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且有人言道:“缚而杀之,何如?”曹操以为有人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把草堂里伯奢的八位亲人全部杀掉。可这时他才知道,人家正要杀猪来为他准备下酒菜。虽然明知道自己错杀好人,可曹操后来又在路上杀了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最后留下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作为一个风口浪尖上的“乱世之枭雄”,他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对周围的人和对手必须时时提防,从这个角度说,他的多疑也是形势所需。但多疑的性格,却也让他付出过不小的代价。比如在赤壁之战时,因为他重重疑心,一招不慎,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蔡瑁、张允二将斩杀,为后来的大败埋下了祸根,几乎使他半生的努力付之东流。
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多疑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而在当代社会,多疑多虑、杯弓蛇影的人也是随处可见:你对他讲了某句话,他总是要细心寻味其背后的深意;你无意间冲他微笑,他总是觉得你笑里藏刀,不怀好意;你有什么好东西与他分享,他就会认为“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要是和别人讲了个讽刺笑话,他可能就会怀疑你是在影射他。总之,生活里再平凡的小事,多疑的人也会从中领略到其他的含义,而这些额外的内涵往往也都与“对他不友善”有关。这样不仅给他周围的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也注定让他自己深受其害。
小林性格多疑,这使他没什么朋友,自己也十分痛苦。他上大学时,交过一个女朋友,两个人本来感情很好,可后来有一次他看到女友在食堂和一个陌生男孩一起吃饭,他便开始怀疑女友变了心。尽管后来他知道那个男孩原来是女友的表弟,可对女友的不信任却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只要女友不接电话,他就会大发雷霆,尽管他也知道女友可能在上课;只要女友和他在一起时有些心不在焉,他就会怀疑女友在想对自己不利的事;只要女友回宿舍晚一些,他就会坐立不安,甚至怀疑女友去和别人约会了。
由于实在无法忍受他的多疑,大学毕业前夕,女友和他分了手。虽然他也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这里,可他就是不能克制自己多疑的毛病。
工作以后,他依旧改不掉自己多疑的毛病,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每当办公室里的同事窃窃私语,他总会觉得同事们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便躲得远远的;每当客户来公司拜访,没有主动和他打招呼,他就怀疑对方看不起自己,便躲得远远的;每当几个同事一起出去吃饭没有叫他,他就认为同事们一定对他有意见,故意疏远他,于是他又躲得远远的。
没有朋友,没人听他说心事,小林变得越来越孤立,他几乎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对周围任何人、任何事都充满了不信任。后来父亲发现了他的情绪有些异常,就开导和教育他,可小林却夸张地怀疑父亲也和别人一样,在故意刁难自己,情绪激动地选择了离家出走,一连数日不见踪影,最后不仅丢了工作,闹得家里也是鸡犬不宁。
多疑往往是指一个人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他们通过莫须有的想象,将生活中各种无关的事件拼凑在一起,以此来证明自己固有的成见,从而把别人普通的行为表现解读为对自己怀有敌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态度,往往会投射到对方身上。也就是说,他总是怀疑别人对他有敌意,其实恰恰证明在他内心的深处,他对周围其他人充满了不友善和不信任的情绪。
小林的经历和“智叟疑邻”的故事有相似之处,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砍柴的老头丢失了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去,看见那孩子一举一动都非常像偷斧子的人。几天后,老头在山里找到了斧子,原来是自己砍柴时遗忘在那里的。而这次回到家再看到邻居的孩子,便觉得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正常,又不像偷斧子的人了。“疑心生暗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别人的表现并没有什么反常,所有负面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内心臆想出来的。
多疑是青年人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从小经历的考验比较少,生性比较敏感脆弱,一旦受到挫折或是面对自己不能应付的难题,就会产生不自信的情绪,于是对周遭充满了各种怀疑;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追求虚荣、爱面子,出现了对某些人或事的怀疑之后,又不好意思积极面对,不愿意直接取证,只是自己暗地里疑神疑鬼,从而导致生活效率低下,人际关系严重受挫,只得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因此我们对多疑的危害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强自己的修养,用理智的思维、豁达的心胸和友善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除了自我修养的提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和他人坦诚相见,主动敞开自己的胸怀,直截了当地把自己不确定的事情讲出来,与他人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和交流。只要彼此真诚相待,将心比心,那些无中生有的猜疑自然就会消失,切不可因为多疑,便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