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立论》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生了孩子,那些说奉承话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恭维,而一个人说了句“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就遭到了大家的一顿痛打,尽管他说的是大实话。
如此看来,讲真话的人,往往不受欢迎。所以生活在现实社会,学会虚伪变成了必要的生存法则。大家习惯了彼此虚伪,反倒觉得很自然,互相说着恭维的话,做着虚伪的事,彼此心照不宣,乐此不疲。
所谓虚伪,就是虚情假意,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用伪装的方式欺人耳目,隐藏真实的自我,来骗取他人的信任和赞许。人要面子,就要披上虚伪的外衣,戴上虚假的面具,把自己变成让周围人所能接受的样子。老话说得好“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虚伪的人会被人看作没教养、没礼貌,不懂规矩,那么为了面子不虚伪自然是不行的。就好像我们请客吃饭时,总是会说“不好意思,略备薄酒,不成敬意”。细想起来,既然粗茶淡饭,无法表达对人家的尊敬,那何必还要请人家吃饭喝酒呢?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此虚伪,可见一斑。
孙军在朋友当中的口碑很不好,大家都觉得他总是惺惺作态,让人很是反感。
他在家中经常独自豪饮,可到了外面却一口咬定自己滴酒不沾,朋友们借着酒兴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也总是摆出一副温文尔雅不苟言笑的模样;他是一位交谊舞高手,这是朋友们都知道的事情,可每次一起跳舞,他从来不肯展示自己的舞姿,总是坐在一旁,好像自己不懂世事的样子,让大家很是扫兴;他的背包里总是装着两盒烟,高档的烟总是让给别人抽,自己却要躲在楼梯间里抽低档香烟;最让大家受不了的,还是他跟身边的朋友总是过分客气,好兄弟之间互相帮了点小忙,他总是没完没了地说客气话,但又没什么实际的答谢举动,朋友们都觉得孙军这个人实在太过虚伪。
一次一个朋友请大家吃饭,在餐桌上主家把几位陌生的朋友介绍给了孙军,大家彼此寒暄了几句,就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唯有孙军坐在一旁一动不动,只是一个劲地说客气话,弄得大家很不自然,好像除了孙军,其他人都很没出息、不懂礼数的样子。
“孙军,你怎么只说话不吃菜呢?”朋友问道。
孙军笑了笑,说:“第一次和大家见面,有点不好意思,不大习惯,你们吃好喝好就行了。”
朋友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愠色,心里想:你就这样一直看着,让我们怎么吃?但朋友还是收起了心中的怒气,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都是朋友了,不用那么拘束,你看今天点的菜,都是你爱吃的。”
孙军又笑了笑,故作姿态地说:“说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最近我在跟我老婆一起减肥,已经改吃素了,还是你们吃吧。”朋友知道他虚伪的老毛病又犯了,便不再理会他。
在酒宴上,几位朋友之间越聊越起劲,已经渐渐忘了孙军的存在,正当大家交杯换盏喝得起劲时,朋友无意间用余光注意到,孙军正抱着一个鸡腿大快朵颐呢!
“请你吃你不吃,不理你时倒自己吃起来了,你以为我没看到吗?”朋友心里想着,他暗自决定这次不再给孙军留面子。
“孙军,你不是吃素吗,怎么啃起鸡腿来了?”朋友轻蔑地问。可怜了孙军一个鸡腿堵在嘴里,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适度地讲面子,是社交场合必需的一种礼节,可像孙军那样过分地客套,太多的“不好意思”就成了虚伪,使正常的交际成了一种负担和累赘,让自己活受罪,结果就是让自己尴尬得下不来台。俗话说,“没那么大的脑袋,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尽管表现给人家就可以了,尤其是在好朋友面前,又何必总是一副惺惺作态、扭扭捏捏的虚假模样?难道伪装到最后,人家就不会有所察觉,届时落入像孙军这般窘境,又该如何收场?
比如,现在的很多男人去相亲,即使平时不修边幅,相亲时也总是要西装革履;即使平时张口就是粗话,和女方交谈时也要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自己没车就要跟朋友借车,自己没钱就要跟家里要钱,然后把约会地点定在高档饭店,即便自己从来没去过,到时候也要在对方面前装作经常出入其中的样子。虽然平时从来不看书读报,但聊天时也说着一套套蹩脚的人生哲理或时政要闻,还总是把对对方的夸赞挂在嘴边,即使人家不小心把饭菜蹭到身上,也要想尽办法恭维一番。动不动就“不好意思”,俨然一个很有教养的绅士模样。
这种虚伪其实是对感情交往的一种践踏和欺骗,从女方角度来说,这样的恭维宁可不要,这样的男人更是要不得,因为伪装的优点有时候比自身真实的缺陷更为可怕。
当然,在当下的社会里,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很多时候都是虚伪的,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虚伪,需要我们把真实的内心隐藏起来。人之所以虚伪,说到底还是为了面子。毕竟,这世界纷乱复杂,有太多的闲言闲语让我们难以接受,有太多他人的指指点点让我们有所顾忌,也有太多异样的目光让我们无法回避。
如此看来,像孙军那样多多的“不好意思”,似乎真的能让自己活得安全一点,能让自己躲在虚伪的外表之下,获得一时的悠然。但是你真的可以伪装一辈子吗?终究有一天你还是要去真实地面对自我,真实地面对身边其他人吗?与其到最后让自己丑态百出,不如真诚一点,即便无法取悦他人,至少让自己多几分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