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舒服的地方才有成长的机会

书籍是宝藏,人们的思想和经验的精华都在书中。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身边每一个人都看成一本书。我喜欢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懂得向前辈和高人偷师的人往往能走得更快、更远。金庸笔下的郭靖郭大侠就是一个偷师的高手。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聪明人往往都有一招“笨”功夫:虚心向高手学习的韧劲。这股劲头总能让那些特立独行的前辈们心甘情愿地掏出他们的干货、绝学,对你倾囊相授。

初入社会,我们不懂的东西比懂的东西多,与人打交道又比与书打交道频率高。所以,要想进步,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偷师——向行业中更有知识、更有经验的前辈学习。

当然,偷师也是有技巧的,你要能够用让人乐于接受的方式问出高级的、恰到好处的问题。如此一来,只要你所在的公司或工作环境不是太差,你总能从周围的资深人士身上学到很多,比如你的领导、同事或者客户。观察他们的做事方法和习惯,学习他们的思维和心态,总能帮助你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和认知水平。

偷师是门技术活,必须走出两个心理误区。

一是“我即我的岗位”。

工作中,许多人常常把“我”和“我的岗位”混为一谈,认为“我即我的岗位”。

我有一个老同事,初入公司时,老板还挺重视他,给了他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位。不过他有一个问题,就是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于他而言,做好他认为职责范围内的事就可以了,分外之事一点都不愿干。结果在几年内,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员工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而他的职位却越做越低,甚至连他亲自招聘的下属也成了他的领导。

面对这种情况,他居然安之若素,坚决不挪地儿。其实也不奇怪,因为他是一个把自己的岗位边界看得很窄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我即我的岗位”的心态,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自我设限。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这类人不在少数。不同的是,有的人最后选择了离开,有的人则选择继续耗费生命。

工作岗位划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我们并非为岗位职责服务,而是为组织目标服务。因此,在工作上多做一点,可以让岗位边界变得宽阔。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他人瓦上霜”,其实也是你的“一亩三分地”。

聪明人在进入工作角色后,都会用一个更高、更宽的维度来定义自己的角色边界,而不是陷入“我即我的岗位”的思维陷阱。 这也是我们让自己进入“想学的越多,学会考虑的越多,干得越多,获得的机会就越多”的正向成长循环的基础。

二是躲事,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的一位老同学经常和我谈论他的第一份工作。他每次说起都感慨万千,充满无限怀念之情,声称自己特别喜欢第一份工作,不过非常遗憾,三个月的试用期还没过就被辞退了。他至今都不知道原因,为此耿耿于怀。

当我向他问及具体的经过时,他是这样讲述的:因为自认为性格比较内向,所以一进公司,他就开始闷头做事,不怎么和老同事交流。他只和一个比他进公司稍晚一点的同事一起出去吃饭。一个月后,这位新同事“莫名其妙”地不再与他一起,而是选择与后面新来的同事一起吃饭。直到离职,他也不清楚那位同事态度变化的原因。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为我这位老同学的行为发笑,感叹其傻。其实,他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躲事心理。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习惯于躲老板,躲前辈。细细分析他们这一“躲”的行为,其背后心理就在于他们一般认为老板找自己必定没好事,不想惹“祸”上身。而前辈比自己懂得多得多,和他们交流真的好有压力感。

于是,为了避免在老板和前辈面前自惭形秽,避免被询问的尴尬,他们不但“躲”,还自我安慰说:老板和前辈们都太忙,我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其行为内在的心理动机就源于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一个舒适区里。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这看似不经意的“躲”, 躲过的不是麻烦, 而是资源。 要知道, 老板和前辈的时间就是资源,一旦他们愿意 在我们身上花费时间,恰恰说明了我们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价 值。 他们是职场老鸟,自然深谙筛选之道,清楚将时间花在我们身上是否值得,而我们要做的是 抓住机会,尽最大的努力展现自 己的价值,将这个资源抢到手。

没错,面对压力,人人均会产生不适感,尤其是在老板和高手面前。不过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本质上就选择了这份挑战,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以为的舒适区其实是一个坑,不舒服的事情才是成长的机会所在。 0FTkJVF2UVUQI6EKit4GU6n5JBjIV1nINPzQrRQ4OLeuVAgPj76jeBWDuZJ+y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