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个原因触发你的战斗模式

“正确看待冲突”让我不再盲目逃避,“觉察冲突惯性”让我尝试跳出既定模式,“明白想法可以影响情绪”让我更接近冲突的多维本质,“常常关照情绪健康”让我接纳自己和他人,“冲突四象限法”给了我更多选择。这是我这些年的反思和总结。

有些维度能让我更从容地面对冲突,有些维度能让我更了解冲突。我始终聚焦于“冲突”二字,尽量站在上帝视角,以看清冲突的全貌和冲突里的关键环节。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冲突中人的因素。冲突中还有你、我、他——关键的当事人!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人类所有的痛苦,皆来自人际关系。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职业发展教练会谈中,很多客户的苦恼最终都源于“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要和别人维持一种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而“我是谁”和“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又受第三个问题的影响,所以,第三个问题是更底层的问题,它支撑了人们的很多外在行为。

我们从上帝视角重新回到“我和别人的关系”这种平视的 角度,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和别人起冲突?” 到底是哪些原因让我们和别人产生了冲突?

我的控制欲发作了

人的控制欲没那么复杂,其背后的想法也许只是:“他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最好把他改造成我想象中的样子。这样一来,我就不需要沟通、协商或让步了,直接就能达成终极目标。”

如果孩子听话,亲子矛盾就会少一些,反之,你会气到骂孩子不争气;如果团队成员能达成一致,你的脸色就会好看一些,反之,你会不满到大声训斥;如果伴侣事事依着你,吵架就会少一些,反之,你会委屈到天天与之争吵。

在以上所有冲突中,你并不是真的生气、不满或者委屈,你只是想要一个和你步调一致的人、一段没有争执的关系以及一切尽在掌握的生活。毕竟,要求别人比要求自己更省事,改变别人比改变自己更符合人性。

这种控制欲一旦内化成行为模式,就会处处挑起矛盾。如果改造别人不成功,你就会认为自己已经仁至义尽,只有爆发冲突一条路可以走了。 控制欲让我们只想通过说服和控制对方 的方式来推进关系。

但是,并非只有“控制”和“被控制”才能推进关系。形成一种更良性的关系不好吗?

沟通偏离轨道

“你这人怎么这样?”

“你对妈妈是什么态度?”

“你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

“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

你是不是很熟悉这些质问?当我们这么说话的时候,我们的沟通已经偏离了它原来的轨道。

大多数时候,冲突都始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甚至搞不懂为什么最终会演变成争吵甚至肢体冲突。

我们本来想的是“对于这件事情,我不认同你的做法”,说出口却变成了“我对你这个人极度不满”;我们本来想的是“请你下次不要这样做”,说出口却变成了“你到底是不是在乎我”;我们本来想的是“你这样做完全没考虑我的感受”,说出口却变成了“你故意不想让我有好日子过”。

冲突本身是由不同和差异引起的,但往往因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一步步升级成矛盾和对抗,最后形成了僵局。最初,大家只是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的观点,后来却上升到“尊重”“平等”甚至“人性”的高度,开始偏离最初的讨论方向。我们从在乎事情本身,变成了在乎对方的态度、语气,甚至呼吸的力度。

脱轨的“沟通列车”到底要驶向哪里?即便它能够靠站,停靠的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那一站。

想要被别人喜欢

“是不是无论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我不够好?”

“你为什么对我百般挑剔?”

“老板就是看我不顺眼!”

我们在听到负面反馈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反应:不管对方说了什么,我们首先会认为对方不认可自己。父母唠叨几句,我们便怪父母对自己太苛刻;爱人抱怨一下,我们便认为他不爱自己;孩子发句牢骚,我们便暗骂“养了个白眼狼”;领导或同事提点改进意见,我们便觉得他们在针对我们。总之,我们认为,一切矛盾都源于他们不喜欢我们。

之所以有这种念头,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别人喜欢或认可了。我们把别人的喜欢和认可当成了自我肯定的前提。但是,建立在别人认可之上的自我肯定,极其脆弱。稍有负面反馈,我们就会自我否定。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别人的负面反馈,因为我们已经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状态,无法打开接收信号的雷达。

对待负面反馈的方式是冲突良性发展的关键。从负面反馈中接收有效信息的阻碍之一就是“想被别人喜欢”的念头。

负面反馈真的意味着对方不喜欢你吗?就算对方不喜欢你,又能怎样?

捍卫自己的领地和内心秩序

动物性让我们想要捍卫自己的领地和利益,人性让我们想要维护内心的秩序。领地被侵犯时,我们会奋起反击;利益被损害时,我们会尽力维护;内心秩序发生混乱时,我们会无法忍受。“我是谁”“我的边界在哪里”“我要维护什么”,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内心世界秩序的基础。

陌生人见面,话都没说几句,能有多大的矛盾呢?但偏偏陌生人之间会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更应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但为什么同事之间会寸步不让呢?

夫妻同床共枕多年,自然应该有话好好说,但夫妻之间翻起脸来往往是最伤人的。

父母本该是最爱孩子的人,但偏偏很多人的心理创伤都来自原生家庭。

有证据表明,当我们的领地和内心秩序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通过激烈的对抗来赶走外敌,重新获得安宁。有一些冲突,就源于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了被侵犯的信号。对恢复旧秩序的向往,是我们在冲突中爆发的动力之一。

但是,爆发冲突后恢复的宁静还是原来的宁静吗?被破坏的内心秩序和被闯入的领地真的能恢复原样吗?

控制欲会让我们变得短视和狭隘,看不到人际关系能带来更多能量和意外收获;脱轨的沟通会让我们偏离冲突的本质,聚焦于如何防卫和反击而不是解决问题;“想要被别人喜欢”的念头会让我们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权,将自我评价绑定在别人的看法上,接收不到有效信息;捍卫领地和内心秩序的倾向则让我们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忽视了那些可能很美好的变化。

当我聚焦于人时,我更能理解自己,也更能理解关系本身了。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制造冲突,也没有人会在冲突中无缘无故地爆发。你和他人起冲突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我到底为了什么?”找到那个将我们推入冲突的原因后,我们会更有信心面对冲突。

在很多情况下,我一度将冲突误认为是出路,是万能钥匙。其实,不同的门,要用不同的钥匙去开;不同的方向,也会有不同的路。只要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自身,冲突就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唯一路径。 B0JzVGLLLFvUoGr3+/KRrbfiD+SwqdadOZTwgXNyiifrmQPQaetz9nWmjre7HY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