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消费市场也正在迎来百年来的黄金机遇期。新的消费时代必然要有新的营销理论作为指导。然而,传统的营销理论起源于西方工业化发展的背景,是对当时市场、消费与营销知识的总结。伴随着近几年中国消费市场发生的新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新的营销实践已经走在了营销理论的前头,新时代下中国新消费品牌的营销理论和实践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营销理念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强调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就曾将营销学定义为:营销学就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及其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应用科学。
传统市场营销学以“STP战略”和“4P营销理论”为主要战略战术手段,并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从而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为全球企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随着消费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一大批符合中国消费环境的新品牌快速崛起,加之营销学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早于理论的学科,因而以下三个传统营销学的基本观念也是到了该升级的时候了。
第一,在新消费时代,营销的核心理念已从“满足用户需求”向“创造用户需求”转变。
在新的时代特色下,发现用户的新需求已经很难了。或者说,在消费者基本物质需求已经满足后,企业已经很难通过消费者调研来发现新产品的需求点。如苹果手机的诞生,就不可能建立在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泡泡玛特的盲盒生意也并非用户集体意志的明确表达。即使是那些身经百战的百年品牌,它们在做新品导入时多半也是失败的。这就让我们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疑问:经典营销理论指引下的营销方法论是否还科学有效?什么是科学?在保持一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反复检验的一致性结果就是科学。然而太多的失败案例让我们反思:究竟经典营销理论是科学性多一些还是艺术性多一些?为什么经过了严密的市场调研和逻辑分析,所推出的新产品依然会失败?
第二,在新消费时代,营销战略的起点是“发现新物种”,传统的“STP战略”失效。
传统营销的战略起点是“STP战略”,即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定位目标市场三个核心步骤。这套营销战略的逻辑起点是“定位人群”。然而,在新的消费时代下,用户群体变得更加碎片化和复杂化。我们已经很难用传统的营销技术来精准预测我们的用户,用户的成分构成已经超越了年龄、地域、身份特征等传统的人群细分标准。
在新消费时代,创建新品牌并不仅仅是对目标人群的细分和定位,而是综合了技术升级、消费心理和竞争细分等多维度,对“新物种”进行研究的结果。我们往往是先有了新物种的想法,然后再去寻找目标人群来验证。由于产品是新物种,对于消费者的接受度我们难以全面把握,因此,使用新的营销方法,比如数字化的营销手段快速探查市场的接受度更为重要。新物种能否被市场接受,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用户是否有兴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新消费时代,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挑选某一类商品当有10个甚至100个品牌可以选择时,通常只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
第三,在新消费时代,营销战术的组合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营销的“4P”或“10P”,营销战术组合的内涵需要全面升级。
随着数字化经济和超级内容以及超级社交平台的诞生,营销战术组合呈现出更深度的融合和升级的大趋势。经典的营销学教材中很少出现对短视频、直播、私域等营销技术的讲解,而正是这些新的营销手段再造了我们对营销整体策略的思考。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知悉、了解、接受、购买新产品的渠道有了颠覆性改变;从企业营销的角度来看,超级内容和社交平台也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第一站,如抖音就提供了产品测试、产品推广、产品销售和产品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营销链条,而且通过检测用户在App平台上的行为,企业可以把这一系列操作变得更为精准,所采取的营销对策将更有针对性。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营销理论和营销战术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