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犯罪概念

配套练习

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

B.设置了定量要求,表明认定犯罪不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

C.“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

D.设定“但书”的基本理念在于: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

2.《刑法》第13条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

B.免除处罚

C.应承担刑事责任

D.不构成犯罪

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甲某(男,2004年10月1日出生)与乙某(女,2006年9月5日出生)系同学,二人从2020年5月起开始恋爱。2020年7月至8月间,甲某与乙某先后在乙某家多次发生性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责令家长对甲某严加管教

B.甲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C.甲某的行为构成奸淫幼女罪

D.甲某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2.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有( )。

A.行为侵犯的客体

B.行为手段和方式

C.行为人的个人情况

D.行为人的心理态度

真题提示
多项选择题

(2019年真题) 下列对于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正确的有( )。

A.避免给轻微的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

B.表明认定犯罪需要正确“定性”及合理“定量”

C.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

D.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以集中力量惩罚“严重违法行为”

提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属于刑法中的犯罪行为的有( )。

A.甲被持枪的歹徒威胁,歹徒要求甲打伤乙,否则歹徒就把甲打死,甲别无选择将乙打伤

B.甲女对欲实施强奸行为的乙男实行防卫,将乙男打死

C.甲性格孤僻怪异,常常设想各种杀人的手段,并记录在日记中

D.甲诱使自家养的恶犬将邻居咬成重伤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这是犯罪哪一个特征的体现?( )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罪刑法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规定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其所体现的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D.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下列哪些情形可认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

A.甲(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与幼女乙恋爱中偶尔发生性行为

B.学生甲偶尔强拿硬要低年级学生少量财物

C.甲盗窃财物数额不够较大,使用暴力威胁情节特别轻微

D.法院认定甲的犯罪行为情节轻微,决定免予刑事处罚

3.犯罪须具备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三个特征,下列有关这三个特征的具体理解与运用正确的有( )。

A.某村民甲恨村主任乙,甲听别人说把所恨之人捏成泥人用钢针扎它,可致所恨之人死亡,于是,甲想用此法扎死村主任,这是故意杀人罪

B.凡是犯罪都具有刑事违法性

C.张三刚刚失恋,心情郁闷,正在借拉二胡消愁,李四过来要钱,张三说没有,李四拿出了刀,抵住了张三的腹部说你一定有,张三借力拿刀刺伤李四,后去自首。因张三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其行为属犯罪

D.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

三、简答题

简述犯罪的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配套练习答案及解析

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刑法》第13条包含丰富的内容,“但书”以前部分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故A项不是“但书”的意义。B、C、D三项表述都是《刑法》第13条“但书”的意义。

2.【答案】D

【解析】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即不构成犯罪,“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正确。

3.【答案】C

【解析】 首先,排除选项D,因为它还谈不上属于犯罪的特征,当然更谈不上是本质特征。选项A、B、C都是犯罪的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加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是犯罪其他两个特征的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析】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少男与幼女恋爱过程中偶尔发生性关系,没有严重情节或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但应责令家长严加管教,故A、D正确。

2.【答案】ABCD

【解析】 考查要点是社会危害性。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或变量很多,一般认为,这些因素或变量主要有:(1)行为侵犯的客体。(2)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3)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4)行为人的个人情况,如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具有法律规定的特殊身份或特定职责,是初犯还是累犯等。(5)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一般说来,故意犯罪的危害程度大于过失犯罪的危害程度,经过预谋的犯罪的危害程度大于激情犯罪的危害程度;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目的的行为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从而构成犯罪,不具有这一目的的行为则不构成犯罪;动机特别卑劣的犯罪的危害程度大于情有可原的犯罪。所以,本题应当选A、B、C、D项。

真题提示
多项选择题
【答案】ABCD

【解析】 《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既包含定性要求又包含定量要求,对于合理认定犯罪及处罚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书”表明认定犯罪不仅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因此,A、B、C、D项表述均正确。

提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犯罪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犯罪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在客观上是人的具体行为,排除“思想犯”;(2)在主观上是在行为人的意识或者意志支配之下;(3)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选项中甲的行为不是在其意志支配之下的,因而不是犯罪行为。B选项中甲女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甲女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C选项中甲属于“思想犯”,其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只有D选项符合犯罪行为的特征,为正确选项。

2.【答案】B

【解析】 刑事违法性是主客观的统一,即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才能具有刑事违法性。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违反刑法的规定,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构成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是因为其不符合盗窃罪的主体要件,故B为正确选项。D选项: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不属于犯罪的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解析】 犯罪中止也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因此刑法上认定其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因此,犯罪中止完全满足犯罪的三个特征,当然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只不过是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又因为刑法上已经将其认定为构成犯罪,故不属于《刑法》第13条“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D选项错误。

2.【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第13条“但书”的适用。A、B、C均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因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D是认为有罪但是免予刑事处罚,构成犯罪是免予刑事处罚的前提,而并非不认为是犯罪。故A、B、C为正确选项。

3.【答案】BD

【解析】 犯罪行为在客观上必须是人的具体行为,“思想”不构成犯罪,故A错误;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凡是犯罪均具备刑事违法性,B正确;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仅指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客观危害,而且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是行为的客观危害和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统一,正当防卫虽然可能给他人造成客观损害,但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犯罪的主观恶性,其行为不存在社会危害性,C错误;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构成犯罪,D正确。故B、D为正确选项。

三、简答题

三特征之间的关系: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揭示了犯罪与刑法的关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反映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则反过来说明和体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个行为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而受到刑罚惩罚。即使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果不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也不应当以犯罪论处。 gpBzdqk1/QJtvmSwyo3sRWUdC+q7eSzTgowC+Xlo4PY0Q7+PB9FUhNJWC2g8n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