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的话

“新闻十论”的来龙去脉

“新闻十论”就要集纳成十卷本出版了,这对我来说,是对过去20多年来新闻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总结,估计也是最重要的总结了。至于我关于其他领域一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还得等待另外的机会进行总结。

“新闻十论”就要以新的“完整”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不再是过去的零散样式,想象到那像模像样的十卷,不仅感到欣慰,内心还有点兴奋和激动。对于一个研究者或思想者来说,能给社会、他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自己的著述了。这自然也是作为研究者、思想者精神生命中最具意义的部分。

关于“新闻十论”写作的来龙去脉,没有多少生动鲜活的故事,也没有什么摇摆不定的曲折起伏,就像一个研究者或思想者的生活一样,四季流转、朴素平淡。但毕竟是20多年才做成的一件事,总得给读者交代一下大致的过程和相关的情况。

当初写第一论《新闻事实论》时,我只是个“大龄”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9月,我36岁,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跟随童兵教授读博士,面试时就大致确定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新闻事实”问题。

2001年10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新闻事实论》。写作《新闻事实论》时,没想着要写那么多论,但出版后,就有了新的写作计划,当时只是想写“新闻三论”,即除了《新闻事实论》之外,再写《新闻价值论》和《新闻自由论》两论。

我的导师童兵先生在给《新闻事实论》写的序言中,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三部曲’搞成了,是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基础研究的一个贡献。”这大大鼓舞了我的士气,也增强了我做基础研究的信心。

写“十论”的想法产生于2001年年底,当时《新闻事实论》已经出版,我开始着手写《新闻价值论》了。写作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找一些年富力强的学者,就新闻基础理论问题做个系列研究,三五年内撰写出版一批专著,为新闻理论研究做一些铺垫性的工作,也可以从根本上回击“新闻无学”的喧嚣。我当时博士毕业留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不到一年,没有这样的组织号召能力,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童兵先生,渴望童先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组建一个团队来做这件事情(童先生当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组长)。童先生说他先联系一下看看如何。大概过了半年多,童先生从上海来北京(童先生2001年年底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调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工作)开会,我去看望先生,谈及前说组建写作团队一事,先生说找过一些人,但大都“面露难色”,此事不好做,随后话锋一转对我说:“你若情愿,就一个人慢慢做吧。”我也没敢答应,此事就此搁浅了。

契机出现于2003年。当年,我出版了《新闻价值论》,《新闻自由论》两三万字的写作大纲也基本完成,想着再用两三年时间,写完《新闻自由论》,“三部曲”就结束了,然后再做其他问题的研究。记得是11月前后,有一天晚上快11点了(具体日子已经记不清了),有人给我家里打来电话,我拿起电话刚想问是谁,对方不紧不慢,“笑眯眯”地说(那语调、声气让人完全可以想象出来):“祝贺你,保军,你这个小老鼠掉到大米缸里啦,你的论文《新闻事实论》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啦!”电话是方汉奇先生打来的。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当然高兴。老人家又鼓励了我几句,我表达了深深的感谢,并告诉方先生我自己会继续努力,好好做学问。

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不仅名声听起来不错,而且还是件比较实惠的事情,可以申报特别科研资助基金。我申报了“新闻理论基础系列专论”研究的课题,承诺写三部专著——《新闻本体论》《新闻真实论》《新闻道德论》。这一下子等于自己把自己给逼上梁山了。但也正是从此开始,我正式规划“新闻十论”的写作。

“十论”具体写哪“十论”,其间有过精心筹划,也有过犹豫、选择和调整,现在的“十论”,与最初的设想还是不完全一致的,比如,《新闻自由论》转换成了《新闻精神论》,当初想写的《新闻文化论》也最终变成了《新闻观念论》,而想写的《新闻媒介论》最终没有写。但说老实话,转换、调整的根本原因是《新闻自由论》和《新闻文化论》太难写了,自己的积淀、功力远远不足,只好选择自己相对有能力驾驭的题目,那些难啃的硬骨头留给“铜牙铁齿”的硬汉们吧。

如果从1999年《新闻事实论》的写作算起,到2019年《新闻规律论》画上句号为止,“新闻十论”整整用了20年时间。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它用去了我整个的中年时代。回头望去,就如我在《新闻规律论》后记中说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由青年、中年开始进入老年,黑发变成了“二毛”、白发,但当年的愿望也由头脑中的想象一步一步变成了摆在面前的文本,思想变成了可触可摸的感性事实,说实话,也是相当欣慰的。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做完了、做成了,也算给自己有个交代了。

不过,不管是起初设想的“三部曲”,还是最终写成的“十论”,这些著作只是对既往劳动心血的奖赏,一经面世,便是过去时了,对自己其实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至于这些著作对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相关社会实践的作用和影响,就不是我自己能够评判的事情,只能留给他人和历史。我想做的是眼下与未来的新事情,继续自己的观察分析、读书思考、写作出版,争取对新闻学研究做出一些新的贡献。当然,我也会抽出一些时间,整理自己其他方面积累的一些文字,并争取出版面世的机会。

“新闻十论”能以十卷本聚合在一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必须感谢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4月,“新闻十论”以“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课题方式,列入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有了项目资金的资助,出版也就可以变成现实了。

2019年,“新闻十论”的最后一论《新闻规律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我便着手整理过往出版的“九论”——其中,《新闻事实论》于200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随后的《新闻价值论》(2003)、《新闻真实论》(2006)、《新闻活动论》(2006)、《新闻精神论》(2007)、《新闻本体论》(2008)、《新闻道德论》(2010)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新闻观念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闻主体论》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专著,除了新近出版的《新闻规律论》《新闻主体论》和《新闻观念论》,其他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了。有些朋友曾向我“索要”其中的一些书,我手头也没有。

尽管“十论”的结构方式、写作风格是统一的,大部分著作的篇幅差别不是很大,但有几本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新闻事实论》只有16万字左右,而2014年出版的《新闻观念论》超出70万字,面对这种情况,或增或减都是不大合适的,保留历史原貌可能是最好的办法。因而,这次集纳出版时,我并没有为了薄厚统一“好看”去做什么再加工的事情。顺其自然,薄就薄点,厚就厚些。

根据出版社编辑建议,“新闻十论”集纳出版之际,我专门撰写了《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十论”的“总论”,也是对“新闻十论”的总结。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我把原来分散在各单行本著作中的“前言”或“导论”集纳在一起,构成了该书的第二编。需要说明的是,有几本当初没有写类似“前言”或“导论”的文字,或者是写得过于简单,比如《新闻价值论》《新闻真实论》,为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我特意为这几本书补写了相当于“导论”的文字。由于是补写,就不可能回到当初的写作状态,但我尽可能以原来的文本为根据,去呈现原来著作的内容,类似于内容介绍,而不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展开阐释。每一本书的“导论”,如果原来有题目,我就保留原来的,如果没有,我便从原作中找一句代表性的话作为题目;同时,为了阅读方便,我也特意提炼了各部分的小标题。总的来说,一个大原则就是尽可能完整保留原作的面貌,不用“后见”改变“前见”。

“总论”《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十论”合在一起,总字数超出400万字。

“新闻十论”在过往十几年中,得到了新闻学界的普遍肯定。一些学者撰写了评价文章,给予不少溢美之词;有些专著被一些新闻传播学院列为研究生、博士生必读书目或参考书目。“十论”中的多半著作获得了不同类型、层级的奖项,比如,《新闻事实论》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闻价值论》《新闻活动论》《新闻道德论》《新闻观念论》分别获得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新闻观念论》还获得了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新闻规律论》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新闻精神论》《新闻规律论》等也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但这些著作到底价值几何,获奖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是要交给未来的时间去说话。

伴随“新闻十论”的出版,我还撰写了数量不少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大都是围绕“十论”主题的后续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相关主题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如果借着本次出版机会把这些论文作为附录编辑在相关著作后面一起出版,也许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我的研究进展情况,但这将使“新闻十论”显得过于庞大或“膨胀”,同时也会给编辑工作带来更多的繁重劳动。出于这些考虑,我放弃了编辑“附录”的想法,等将来有了机会,我再专门编辑出版相关研究论文。但这里需要稍微多说几句的是,“新闻十论”中的每一本著作都有其历史性,这也决定了它们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不可能完全反映当下的实际情况。尽管“新闻十论”专注于基础问题,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但对日新月异的新闻领域来说,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见解、观点、看法还是需要补充、调整和修正的,我们需要根据新的现象、新的事实、新的发展做出持续的探索。新闻研究的本体对象在持续变化,新闻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当然也要跟着变化。

由于“新闻十论”的写作前前后后长达约20年,每一本书的写作,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环境特点,都是当时自己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表达水平的产物。因而,本次集纳出版时,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读者的尊重,基本保持了每本书当年出版时的文字原貌。但在这次集纳出版时,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编辑规范的要求,调整、订正了注释方式以及参考文献的排列方式,对发现了的写作上或编辑上的个别明显问题,当然都做了必要的修正。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新闻十论”的每一论都是围绕某一个核心问题(范畴、概念、观念)展开论述,但这些核心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自然也会存在共同的或交叉性的问题。因而,在论述过程中,一些内容就难免必要的重复。在“十论”集纳出版时,如果把这样的文字删掉,可能会影响相关论述的完整性。因此,为了使每一论都能自成体系、保持完整,我保留了各本著作出版时的原貌。

“新闻十论”不是一次性规划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写作中逐步构想、形成的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系列。“十论”中的每一论都是对一个新闻理论基础概念、基本观念的成体系的研究,完全可以独立成篇。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对新闻理论基础概念、基本观念的系统化研究。可以说,“新闻十论”为整体的新闻理论体系构建做出了初步的但确实重要的铺垫工作。

正是因为“新闻十论”不是先做整体策划,之后逐步写作,而是写了几本后才有的规划,因而,“十论”之间并没有形成明晰的先后或历史逻辑关系。但现在要集纳在一起出版,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把作为“总论”的《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一并纳入考虑,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特点,将“总论”与“十论”分成几个单元,并按照内容之间大致的逻辑关系做了个排序:

(1)《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总论)

(2)《新闻活动论》

(3)《新闻主体论》,《新闻本体论》《新闻事实论》

(4)《新闻精神论》《新闻道德论》《新闻观念论》,《新闻真实论》《新闻价值论》

(5)《新闻规律论》

这五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这五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这样理解:第一,《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新闻十论”提纲挈领的总介绍,具有统领的也是“导论”性质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新闻活动论》是“新闻十论”逻辑上的一个总纲,设定了“新闻十论”的宏观范围或问题领域。第三,新闻活动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以交流新闻信息为主、为基础的活动,因而,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是新闻活动的总关系,也是新闻学的总问题,这样,《新闻活动论》大致就可分为《新闻主体论》与《新闻事实论》《新闻本体论》两个单元:《新闻主体论》重点讨论的是新闻活动中的“人”的问题或“新闻活动主体”的问题;《新闻事实论》《新闻本体论》重点讨论的是“事实”问题、“新闻”问题,而“事实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构成了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第四个单元可以看作第三单元的逻辑延伸:《新闻精神论》《新闻道德论》《新闻观念论》主要是关于“新闻活动主体”“精神世界”的讨论,《新闻真实论》《新闻价值论》是在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视野中关于新闻与事实、新闻与主体价值关系的讨论。这两个小单元之间的关系,依然可以看作关于“人与新闻关系总问题”的进一步延伸。第五个单元是在规律层面上对新闻活动内在关系的揭示,也可以看作在前述各个单元基础上的总结。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上面关于“新闻十论”逻辑关系的梳理,只是写作完成后对“十论”内在基本关系的一个反思性认识,并不是一开始的“顶层设计”。事实上,要建构比较完整的新闻基础理论研究大厦,不是这“十论”能够完成的,诸如关于新闻媒介、新闻语言(符号)、新闻技术、新闻制度、新闻文化等都需要以专论的方式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这自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整个新闻学界展开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1DqWif3LgPwmOJ1jKdlJh+v0rxUKOZ9QEB3rM8iywk4YmseyY8BFpMFGEqIfh/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