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怎么写:人天生喜好夸张

作家常会考虑“怎么写”的问题,了解具体怎么写之前,我们应该先在观念上知道该怎么写。目前国内对怎么写的观念认识,哪怕在许多专业人士那里,仍显得不专业。不专业的观念认识,不只误导了许多人的写作,也误导了许多评论家的评判依据。怎么写的问题,牵连到文学表达的实质,为了看清这一点,我先讲海鸥实验。

英国学者做过一个海鸥实验,发现海鸥雏鸟并不认识自己的母亲,只认识母鸟鸟喙上的一道红杠。雏鸟只要啄红杠,母鸟就会把胃里的食物反刍给雏鸟。学者把画了一道红杠的小木棒放入雏鸟群,雏鸟的反应并不意外,它们纷纷去啄木棒上的红杠——它们不认识母亲,只认识红杠。学者再把画了三道红杠的小木棒放入雏鸟群,看它们选择啄哪根木棒,结果令学者大吃一惊。雏鸟们全去啄三道红杠的木棒,完全不理睬一道红杠的木棒。按说一道红杠的木棒更接近母鸟的鸟喙,雏鸟为何偏偏选择与鸟喙差别更大的木棒?找出缘由的学者,是五十年后的神经科学家V. S. 拉马钱德兰。他当时想解开早期维纳斯之谜:为何早期的女神像都有硕大的胸部、肚子、臀部,却没有手臂,也完全忽略脸部的雕刻?中国早期的地母神,也有类似特征,雕像着重突出硕大的肚子和臀部。拉马钱德兰从五十年前的海鸥实验推断出缘由。他认为,所有动物都有性喜夸张的本能,但选择夸张什么,取决于生存需要。什么东西对生存重要,它们就选择夸张什么。海鸥雏鸟眼里的红杠,是它们的生存保障,饿了啄红杠就有食物,它们就偏向喜欢更加夸张的红杠,即偏向喜欢比一道红杠更醒目的三道红杠。拉马钱德兰认为,人脑一样有类似偏好,即性喜夸张对生存重要的特征。早期维纳斯或地母神雕像,起着交感巫术的作用——原始人类十分迷信,他们相信女神雕像能提高部落的生育率,让他们多子多孙。最能体现繁衍生存需要的,当然是女性的生育特征,原始人类便选择夸张维纳斯或地母神雕像的生育特征,比如夸大肚子、胸部、臀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失去原始期的夸张本能了吗?当然没有!乍看希腊时期的女神雕像,不再有大肚子,变得写实,但人类原始的夸张本能仍保有自己的表达形式——为了克服写实的平常,艺术家本能地拉长了女神的腿、臂、脖子,使其身体比例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理想比例”;同时让女神摆出经过严格设计的夸张动作,即对立平衡的肢体动作,来放大观者的视觉美感。希腊所有伟大的雕塑,都出现在《克里特翁男孩》之后,佐证了人类本能地不喜欢写实。当希腊人经过数百年努力,雕刻出完全逼真的人体雕像《克里特翁男孩》,他们立刻停止了写实努力。与现实人体一模一样的雕塑,令他们觉得乏味、无趣,转而寻求夸张肢体的其他表达方式。意大利雷哥市收藏的瑞尔奇双青铜像,就是希腊人放弃写实后的两尊伟大雕像。雕像都没有尾椎骨,背部的脊椎凹槽和胸前的凹槽,是真人不可能拥有的;雕像的腿和臂也都比真人长,相邻的两块肌肉,一块紧张一块松弛,更是真实人体做不到的……到了今天,我们身上仍背负着性喜夸张的本能。比如,当代女性为何会描眉涂唇?为何游戏里的女子都有夸张的长腿和蜂腰?与原始人类一样,这仍然是生存需要的体现。进入现代社会,长相好坏会影响生存,颜值高的人会获得诸多生存便利,结果就是,人人都设法夸张与颜值相关的特征,比如涂口红、描眉、抹粉、戴假睫毛、染发烫发、健身塑形、隆胸整容,等等。我去台北时,发现年轻女孩个个都戴假睫毛。看来,那古老的夸张本能,早已跟随基因闯入了我们的当代生活,无处不在。

海鸥实验也为我们认识文化,提供了应该尊重的人性法则,它一样会暗中“指导”我们的文学。你想一想,海明威写作《老人与海》时,为何不直接采用原型故事?你去问海明威,他也不一定能回答。但他本能地知道,只有夸张原型故事的某些部分,小说才能变得迷人、惊心动魄。你看,夸大老人找大鱼的困难,夸大老人如何三天三夜才制服大鱼,夸大老人与鲨鱼群的搏斗,夸大老人要把空骨架拖回渔村的意志……现实生活中,哪个渔民会把一副巨大的空骨架,辛辛苦苦地从外海拖回岸边?是性喜夸张的人类本能,暗中“指导”海明威如此夸张地改造原型故事。文学写作的一些方法背后,就隐藏着人类性喜夸张的本能。我来举一些例子。比方说,大家相信“性格决定命运”吗?大家全举手了,看来都相信。这句话乍看确实有道理:性格决定你遇到挑战时会怎么行动,行动就会有结果,结果必然决定你的命运。但我想提醒大家,这道理放到文学中能成立,放到现实生活中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多数时候会失效。为什么?比如,有人性格暴躁,怒起来会杀人,但他置身现实生活时,就有很多因素阻止他蛮干。首先法律会以无期徒刑或死刑进行威慑,令他冷静或三思而行;他的亲朋好友会毫不犹豫地劝阻他;家人对他的期待,他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他自身的荣誉感、对生活的眷恋,等等,都会成为他想蛮干的羁绊;最后,就算他真的动手,对手的实力可不像作品中是可以预先设定的,他能不能战胜对方,还得打个问号。作品中的人物行动时,要么不需要考虑这些婆婆妈妈的羁绊,要么作家会替人物想出万全之策,绕过法律、感情等羁绊,使人物能心无旁骛地蛮干。博尔赫斯在《埃玛·宗兹》里,为了使替父报仇的埃玛杀死老板的同时还能避开法律惩罚,作家替埃玛找到了万全之策:先去码头找水手糟蹋自己,预先留下老板“强奸”自己的“证据”,杀死老板后报警,声称老板强奸了自己,她自卫时杀了老板。在无法做基因检测的年代,这是绕过法律的万全之策。实际生活中,有太多因素可以阻止“性格决定命运”成立。一旦置身文学作品,作家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清除这些障碍,或找到万全之策,确保“性格决定命运”不失效。清除或避开会打乱这一逻辑链条的全部因素,当然是十分夸张的做法。

还有一种逻辑关联,若赋予生活也会显得夸张,就是大家熟悉的因果律。我把福斯特举过的例子 ,稍加改造用来说明。如果你只是这样讲:国王上午死了,王后下午也死了,晚上宫廷发生了政变。你没有主观推断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只是客观讲了三件独立的事,那么读者真的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假如换个说法:国王上午病死了,王后过于悲痛,下午自杀了,晚上宫廷卫队乘虚政变。可以看出,后一种说法引入了因果关系。国王病死是因,王后自杀是果;白天国王和王后双双死去,使宫廷权力出现真空是因,晚上宫廷卫队乘虚政变是果。后一种说法离不开因果律,原本独立的三件事,通过因果律产生了逻辑关联。你读完后一种说法,不再一头雾水,会不由自主地同情国王和王后。如果你打算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因果律,基本要靠主观臆想。生活由千千万万的事实构成,你把哪两个事实用因果律关联,不可避免要靠主观虚构。比方说,我今天在先锋书店的诗人之家给大家讲写作课,假如把它看作果,可以为它找到唯一的因吗?我试一试,大家就知道了。2019 年春天,我在先锋书店分享新书时,碰到先锋书店的策划人员,他们与我偶然聊到上课的事,一拍即合。可以说,若没有那场新书分享会,我就不会来先锋讲课。这么说来,新书分享会是来先锋讲课的因。且慢!2018 年群学书院与大众书局合办了我的第二期课,学员爆满,反响甚好,众人就推动我办第三期课。若没有第二期课,我同样不会来先锋讲课。这么说来,第二期课也是来先锋讲课的因。事情并没有完。2017 年初夏,青年才俊李子俊认为,我该把写作课推向社会,让更多写作者受益,他愿意牵头做此事。可以说,若没有李子俊的提议,也不会有先锋的课。这么说来,李子俊的提议也是因。事情还没有完。2011年因两岸作家交流项目,我赴台驻留两个月,其间作家许荣哲邀我到他课上讲写作,回大陆不久,他邀我合作,为台湾写作者开设了三年小说课。若没有那次在台北讲写作,一定也不会有先锋的课。这么说来,那次在台北讲课也是因。你看出名堂了吧?要回溯一个结果的肇因,你有太多的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唯一原因。

记得我小时,很迷惑人的来源,曾把母亲问哑过:我问人怎么来的,她答猿变来的;我问猿怎么来的,她答两栖动物变来的;我问两栖动物怎么来的,她答鱼变来的;我问鱼怎么来的,她答海水变来的;我问海水怎么来的,她只好摇头说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要从结果回溯到最初的原因,就算置身科学也办不到。这样就能明白,当牛顿弄清是万有引力让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他仍无法解释行星最初的速度靠什么力量获得。他无法用科学回答,只好借助神学,说是上帝推了一把,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科学中永远存在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你哪怕可以用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的一切,也解释不了宇宙之初为何会有奇点爆炸,奇点又从何而来。你的每一次回答,不过将问题往前推移而已,不会让你找到终极原因。回到生活中也一样,你从结果很难推断初始的肇因。比如,你严冬出门游玩,不幸把脚冻伤了,你会说寒冷是“冻伤脚”这一结果的原因。如果你没有出门游玩,脚会冻伤吗?显然,你游玩的念头和冲动,也可以看作脚冻伤的原因。我还可以认为,防护不当也是造成脚冻伤的原因,如果防护得当,你严冬出门游玩也不会冻伤。这样一来,真的就看你怎么想,怎么去选择那些可能关联的事物。人们为了不让自己迷茫,常会凭一己之印象,挑选一个事物作为肇因了事。所以,你不要奇怪,人们为何常能说清某事是什么,却说不清为什么。讲到这里,我说因果律是虚构的,你就不会觉得这说法过分了。这是人们为了避免陷入一堆事实的迷宫、为了让自己安心,用因果律进行的主观关联,实质是虚构、反常、夸张。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使用因果律,会更加肆无忌惮、问心无愧,考虑人物的行动或结果时,可以根据作品需要,甚至挑选毫不相干的事物(指实际生活中毫不相干)作为因果。文学中的其他做法,比如创造秩序、对抗、诗意描述、陌生化,等等,实质都是让表达变得夸张,不再像生活那样平实、散漫、无所用心。这些夸张的做法,就留待后面再逐一介绍。 Ane1YZ35V6e5CK+4qEmi0n5qWLOGk9k0CxsS4MpGphwBA9rv9x7LjWgEWaI5mS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