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愈、苏轼赋诗赞美的神秘石鼓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上面几段诗文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作《石鼓歌》,记录了他24岁时通过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到任凤翔后在孔庙中,看到两千年前西周时期珍贵遗物——石鼓时的情景。诗词大义是:我在辛丑年(宋嘉祐六年,1061年)冬季十二月时当上地方官,到了当地先去孔庙祭拜。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西周石鼓,上面所刻文字流畅婉转如龙蛇游动。仔细辨认文字内容,像古人用手指在肚子上写字一样模糊不清,想读出来又如鲠在喉。文坛前辈韩愈看到石鼓都曾自叹生得太迟,何况我今天又在韩公百年之后!努力试着寻找识别偏旁笔画,仍然仅能识别出十之一二。……石鼓历经无数次战乱,流离漂泊仍偶然幸存,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什么珍宝,可以与之同日而语、称兄道弟呢?细加探究,石鼓上的文字往上溯源,只有黄帝和仓颉初创的汉字与之相近,往下推断秦国李斯的小篆可能由其发展而成。……秦始皇当年禁毁先代书籍文字,而此神物仍幸运地没有被污损;石鼓当时躲避到何处了呢,莫非真有上天和神灵守护?!

北京孔庙中陈列的乾隆石碑

北京孔庙乾隆石鼓之一

北京孔庙中的几件乾隆石鼓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石鼓“吾车”

九百多年前,令苏轼感叹的石鼓到底为何物,后来的命运又怎样呢?

故宫博物院内展出的石鼓

乾隆石鼓文字

石鼓——吾车刻石(故宫博物院提供)

石鼓,质地为古老的岩石,外观雕刻成鼓形,一共10枚,颜色灰暗,高度从45厘米至90厘米不等,周长210厘米。每只石鼓侧面都刻写了大篆韵文约70字,原文共650字。现存石鼓中,第八鼓的文字已磨没了,其他也有缺字,只剩下300多字,韵文字体是极为罕见的大篆。文字整体章法齐正平实,古茂雄秀。唐代诗人韩愈称赞其字体:“鸾翱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定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石鼓的内容,古代文人们考据后认为是记叙了周宣王乘车去田野渔猎的经过。经历代文人的破解,每个石鼓上都刻写了一首古诗,依据诗歌内容分别被命名为:汧沔、车工、田车、銮车、酃雨、作原、吴人、吾水、而师、马荐。石鼓雕刻的年代,自古就有争论,自唐至明清的许多金石大家,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所刻。现代史学大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认为是秦穆公时所刻。郭沫若认为是秦襄公时所刻,文字学家唐兰认为是秦献公时所刻。

石鼓最初于唐朝初期,在陕西宝鸡的陈仓山(现宝鸡渭滨区石鼓镇石鼓山)的荒野中发现。当时石鼓上已长满苔藓。这里曾是周朝国都的属地。石鼓发现后,立刻被文人特别是书法家们视为珍宝。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都极力推崇,韩愈、杜甫、韦应物等都跑去观看,又都情不自禁地写诗赞美。陈仓山成为文人们争相拜谒的圣地。“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避难至此,命人把石鼓抬下山,供其与大臣们观赏、研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战火就燃到凤翔府,李亨与官吏们再次四处奔逃,石鼓只得又被重新掩埋于地下。

安史之乱平定后,韩愈向皇帝奏折,请求祭祀石鼓,把它陈列到皇家太学中,可惜没有被恩准。他感叹石鼓制作的艰难和经历的曲折:“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呵。”当他见到石鼓时:“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还好,石鼓的命运在一百多年后终于出现转机。当时担任陕西凤翔府尹的郑馀庆也是大学问家,懂得石鼓这一古代遗珍的宝贵。他将石鼓收齐全,并移置到凤翔府孔庙中,供学子们研学。

唐朝结束后,我国北方进入了国土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凤翔府孔庙被毁,石鼓再次失踪。直到宋代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凤翔做知县时,才又把石鼓找回存放在府学(官方学校)中。但是,此时却少了一枚。这失踪的一枚石鼓直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才由金石大家向传师偶然在一客栈中发现,可这枚石鼓上半截已被凿成了农家舂谷子的臼。宋代的文人对石鼓十分珍惜,苏轼手抄了一套石鼓文。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都作诗赋词赞美。大书法家黄庭坚称:“石鼓文笔法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

作者临摹的石鼓文

北宋末年的皇帝宋徽宗是个大书法家,对石鼓更是情有独钟。他下诏把石鼓运到了京都开封,存放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内。但是,他仍觉对其待遇不够高,也不能满足每日观看的心愿。他又下令把石鼓转存至皇宫的保和殿中,并命人用黄金填平石鼓的阴刻文字,以防拓损。可好景不长,北方女真族金国入侵攻破汴京,他们自然不会放过保和殿中的瑰宝,石鼓被女真人拉回到金国的中都城(现北京)。此时前人所捶拓的拓片也随之价格飞涨,十枚石鼓文的拓片卖到一锭黄金。由于燕京地处战略要地,在以后的战争中石鼓又是几经磨难。和平时期它们是文人朝拜的圣物、帝王的玩物,战时它们成为首当其冲的弃物。

从1211年到1215年,在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多次攻打金帝卫绍王完颜永济盘踞驻守的金中都城,并开展过惨烈的巷战。待金帝逃跑守军投降后,金中都城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并被废弃。战乱期间,哪里还有人关心石鼓的安危啊。直到中都城被毁八十余年后的元代大德年间,文人们才想起它们,并从破落的府学中找到它们。“泥土草莱之中找出,洗刷扶植。”在元仁宗皇庆初年,人们用车把它们拉到了国子监孔庙中。

石鼓此后自元至清乾隆年间,四百六十多年间一直陈列在北京孔庙大成殿两侧。清乾隆55岁时,他在孔庙仔细观赏石鼓后,倍加赞美:“此文此鼓,独焕然与日月争光,是三代法物之仅存者也。”他还题诗、书写两篇碑文,以示对石鼓的重视。为进一步保护好石鼓,他命人仿造了十枚石鼓陈列在此,供人们拓印观赏,石鼓原物则收藏进皇宫。乾隆在晚年时,还时常鉴赏研究石鼓并题诗《再题石鼓》:“石鼓韩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云何?兹因考古十之质,爰命图真一有窠。慨叹曾充舂杵用,伤形已阅岁年多。言行国学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诗中的乾隆竟然也爱上了“考古”。

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抢掠,国民党政府曾将石鼓运送到四川。抗战胜利后才运回故宫博物院,一直收藏至今。乾隆仿制石鼓和题文的两座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国子监孔庙中。可惜的是,元代、明代时期捶拓的最为精致的三套石鼓文拓片,却已流传到日本未归。

附记:

2012年6月,宝鸡石鼓镇又发现大型西周贵族墓地。当地石嘴头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偶然挖掘到地下文物,立刻报告了当地文物部门。经考古人员组织发掘,出土了23件套包括鼎、禁、簋等极为珍贵的青铜器。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年这里出土西周石鼓的真实性。 57iN/LBUBB8qoctdh5uDYu5f/x58dp0XovOvmI4sqQn+2gUceArCja8NfzRayC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